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导学案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要求同学认真阅读课文,重要的地方要作出勾画、圈点、批注。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有代表性的看法可在全班交流。
(3)教师作出点拨,明确问题的答案。
检
测
与
评
价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达标检测题
检测与纠错
(1)出示诗歌材料(也可以自己寻找相关材料)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树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在作者看来,古代诗歌中用“木”用“叶”而单单不用“树叶”,并非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那么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3)作者认为“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用原文的话加以概括。
(4)作者认为“木叶”的形象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什么呢?
(5)试辨析“木叶”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例如: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幸福该是山那边的一处桃红杏黄的花果园吧?可当我们千辛万苦、气喘吁吁地爬过高山,只看到了几弯垂柳,几丛小草。
[提示]本文段将抽象的“幸福”想象为“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大海中闪亮的珍珠”、“漫长旅途中的一座舒适的城堡”、“山那边的一处桃红杏黄的花果园”,独到而有新意。
读完上面两篇短文后,可借鉴上述两篇文章的写法,选定一种文体,确立一个话题,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写一篇短文,实践自己对想象和联想的理解。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学习难点
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自
主
研
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以作者导入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2)自我酝酿
找准角度,选好材料,组织好语言。
(3)自我展示
可以先在小组说,然后推出代表在全班说,也可以直接在班上交流。
(4)互相评价
评价时,特别要注意辨析细微之处,能够抓住特征辨析景与情、景与理的关系,学会同中求异。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自学与诊断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读《寻找幸福》片段:
幸福在哪儿?
幸福该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吧?茫茫沙漠中,我们艰难跋涉,口干舌燥,望眼欲穿……最终,却只见到几丛沙棘;
幸福该是大海中闪亮的珍珠吧?禁不住那晶莹的诱惑,我们涉江探海,使出浑身解数……末了,却只捡到几只贝壳;
幸福该是漫长旅途中的一座舒适的城堡吧?当我们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地需要歇息时,见到的只是一处简屋陋室;
(2)是因为“木叶”这一意象,在我国诗歌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且不断发展,许多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3)“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它使我们仿佛听见了诗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5)“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落木”则更显得空旷,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总结提升:通过四首诗的分析,要明确课文所阐述的道理,体味诗歌语言,要从细微之处入手,知微究细。
同学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课后反思: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精讲与点拨
(1)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品评诗歌语言不能单单凭借概念。在艺术形象的领域里,“木”与“叶”的差别很大。
《说木叶》导学案1
编号:励志语言: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课题:说木叶时数(第周第1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合
作
互动学生活动教 Nhomakorabea设计学习重点
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互动与展示
(1)既然作者深知,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落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那为何还要大做文章呢?
总结与升华
贺知章的《咏柳》不仅写出了杨柳的动态,更借杨柳描述了柔和的、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使人联想到善舞的美人。李商隐的《柳》通过强烈的对比描述,表现出秋柳稀疏哀落的悲叹之情。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罗隐的《柳》在那飞絮无定、柳丝缠人的意象中,寄托的不只是娼女自伤与所别路人的命运遭遇,也是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天涯沦落人”的不幸,是一种对人生甘苦的深沉的喟叹。唐彦谦的《垂柳》托物寄兴,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有代表性的看法可在全班交流。
(3)教师作出点拨,明确问题的答案。
检
测
与
评
价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达标检测题
检测与纠错
(1)出示诗歌材料(也可以自己寻找相关材料)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树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在作者看来,古代诗歌中用“木”用“叶”而单单不用“树叶”,并非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那么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3)作者认为“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用原文的话加以概括。
(4)作者认为“木叶”的形象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什么呢?
(5)试辨析“木叶”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例如: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幸福该是山那边的一处桃红杏黄的花果园吧?可当我们千辛万苦、气喘吁吁地爬过高山,只看到了几弯垂柳,几丛小草。
[提示]本文段将抽象的“幸福”想象为“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大海中闪亮的珍珠”、“漫长旅途中的一座舒适的城堡”、“山那边的一处桃红杏黄的花果园”,独到而有新意。
读完上面两篇短文后,可借鉴上述两篇文章的写法,选定一种文体,确立一个话题,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写一篇短文,实践自己对想象和联想的理解。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学习难点
学习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
自
主
研
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以作者导入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2)自我酝酿
找准角度,选好材料,组织好语言。
(3)自我展示
可以先在小组说,然后推出代表在全班说,也可以直接在班上交流。
(4)互相评价
评价时,特别要注意辨析细微之处,能够抓住特征辨析景与情、景与理的关系,学会同中求异。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自学与诊断
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读《寻找幸福》片段:
幸福在哪儿?
幸福该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吧?茫茫沙漠中,我们艰难跋涉,口干舌燥,望眼欲穿……最终,却只见到几丛沙棘;
幸福该是大海中闪亮的珍珠吧?禁不住那晶莹的诱惑,我们涉江探海,使出浑身解数……末了,却只捡到几只贝壳;
幸福该是漫长旅途中的一座舒适的城堡吧?当我们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地需要歇息时,见到的只是一处简屋陋室;
(2)是因为“木叶”这一意象,在我国诗歌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且不断发展,许多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3)“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它使我们仿佛听见了诗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5)“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落木”则更显得空旷,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总结提升:通过四首诗的分析,要明确课文所阐述的道理,体味诗歌语言,要从细微之处入手,知微究细。
同学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课后反思: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精讲与点拨
(1)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品评诗歌语言不能单单凭借概念。在艺术形象的领域里,“木”与“叶”的差别很大。
《说木叶》导学案1
编号:励志语言: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课题:说木叶时数(第周第1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
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
合
作
互动学生活动教 Nhomakorabea设计学习重点
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
互动与展示
(1)既然作者深知,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落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那为何还要大做文章呢?
总结与升华
贺知章的《咏柳》不仅写出了杨柳的动态,更借杨柳描述了柔和的、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使人联想到善舞的美人。李商隐的《柳》通过强烈的对比描述,表现出秋柳稀疏哀落的悲叹之情。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罗隐的《柳》在那飞絮无定、柳丝缠人的意象中,寄托的不只是娼女自伤与所别路人的命运遭遇,也是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天涯沦落人”的不幸,是一种对人生甘苦的深沉的喟叹。唐彦谦的《垂柳》托物寄兴,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