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期末模拟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如下图远古人类头部复原图,他们生活在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前,他们是()
A.元谋人B.山顶洞人C.北京人D.现代人
2.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是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其共同特征有()
①位于大河流域②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③会制作彩陶④种植粮食作物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史前史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
A.考古资料的发掘B.古本文献的考订C.神话传说采用D.口述史料引入4.《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什么制度使“大同社会”被打破?()
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郡县制
5.下图是“历史”一词的甲骨文写法,甲骨文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种字体最早出现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6.“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对这一词语反映的政治现象解读错误的是:
A.发生在奴隶制逐渐没落的时代背景下B.其目的是争夺霸主地位
C.在此旗号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D.目的在于巩固周王室
7.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B.封建制度确立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这段话体现哪家学派的思想
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D.墨家学派
9.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功绩是
A.统一文字B.开凿灵渠
C.修筑长城D.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0.秦朝是辉煌的,也是短暂的。

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其表现为①赋税沉重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郡县制④严酷的刑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有人说:“东汉后期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

”这句话描述的现象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B.东汉后期农民反抗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D.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2.在西汉长安城的太学里,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那时学生使用的教材是
①《诗经》②《尚书》③《礼记》④《庄子》⑤《楚辞》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
13.汉初统治者让士兵还乡务农,并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同时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来鼓励农业生产等,这些措施说明汉初治国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B.儒法并用C.重用外戚D.“以德化民”
14.“对于曹操的统一战争,XX是个句号。

从此之后,曹操退回北方,终止了南征的步伐。

对于孙刘两家来说,X是个逗号。

他们还要继续划分曹操退出后的半壁江山.对于社会进程来说,XX是个问号,社会还要经过怎样的道路才能走向统一。

”上述材料中的XX指的是A.垓下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15.假如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唐朝,你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①参观都江堰
②到赵州桥上散步
③用纸写诗
④读《史记》和《资治通鉴》
⑤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
⑥参加科举考试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③⑤⑥ C.②③⑤⑥D.①②③⑥
16.汉代,“丝綢、漆器从中国向西运输到达中亚、伊朗和罗马帝国,西域的良种马、玻璃、宝石等物传入中国。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B.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
C.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D.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
17.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北麦南稻”的农业和饮食结构。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等北方主粮。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民族交融的影响B.江南地区的开发
C.饮食结构的变化D.南方经济的发展
1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

以下政权更替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19.通过对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学习,想一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战后都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状态
②它们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这两次战役间隔了一个多世纪
④两次战役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骄傲使人失败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他是南北朝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他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他是()
A.刘徽B.祖冲之C.王羲之D.顾恺之
二、解答题
2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一文物所属的远古居民。

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哪一大河流域?
(2)图二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请写出它的名称和所属的朝代。

(3)图三货币的名称是什么?哪个朝代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二
材料三在秦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

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

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

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

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

焚书坑儒。

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

材料四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在地方推行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3)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暴政的具体表现。

(4)材料四中的“坑灰”是指什么事件?“刘项”在秦亡后又进行了哪场战争?
23.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

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众多因素深刻影响经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一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

材料二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善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狡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而妄得各务其职,不务本为何?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不下凝也。


——西汉恒宽《盐铁论·错币》材料三见图二和图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文帝之时,纵民铸钱、冶铁、煮盐,使国家经济命脉控制于富商大贾。

为改变这种状况,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写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标准货币名称。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

据图三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骨
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等,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距今约170万年,排除;B项距今约3万年,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故①正确;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都饲养家畜;故②正确;河姆渡原始居民能够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能够种植粟,故④正确;河姆渡人只会制造黑陶,半坡人会制造彩陶,故③错误。

故C正确;ABD错误。

综上故选C。

3.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前史时代是指在有文字记载之前,人类所经历和演变的历史(约前170万年~前4000年,即在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

由于史前史是指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因此,它的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考古资料的发掘,故选A项;古本文献考订属于文献史料,不符合史前史时代,排除B项;神话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因其主观性较强,神化色彩浓厚,史料价值不如实物史料,且不符合史前史时代,排除CD项。

4.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并联系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末期以民主方式推举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

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世袭制打破了“大同社会”,故选B,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地方管理,AD错误。

5.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最早出现商朝,是王室贵族用于占卜和记事的载体,故B正确;ACD错误。

综上故选B。

6.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一些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尊王攘夷”表面上是尊崇周王,实际上目的在于争夺霸主,故D解读错误,符合题意,B解读正确,排除;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故A解读正确,排除;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有对内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对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故C解读正确,排除。

故选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发生在战国时期,D正确;奴隶制开始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属于这一时期政治特点,与题干战役不符,排除A;生产力飞速发展属于经济方面,排除C。

故选D。

8.A
解析:A
【详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的词句,意思是说,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威武时不能做理亏的事,这样才是大丈夫,因此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故体现儒家学派思想,因此A项正确;道家学派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表述无关,故排除B项;法家主张“法、术、势”,严明法度,与材料表述无关,因此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表述无关,因此排除D项,综上选择A项。

9.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因此,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故D项正确;秦统一之后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如统一文字、开凿灵渠、修筑长城等,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与题干“最大功绩”不符,排除ABC项。

故选D项。

10.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都是秦朝的暴政的主要表现,①②④符合题意;郡县制为后世沿用,影响深远,不属于秦朝暴政,③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排除ACD。

11.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东汉后期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的”,可见,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皇帝大权旁落,故D符合题意;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东汉后期农民反抗斗争激烈,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与史实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太学教授的是儒家经典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不包括《庄子》、《楚辞》,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错误。

故选A。

13.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让士兵回乡务农,注重农业生产发展,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

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孙刘联合起来抗曹。

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方式打败曹军。

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划分了半壁江山,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正确;垓下之战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战争,项羽兵败自刎,A排除;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实力大增,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排除;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前期与东晋之间的战争,与题干无关,D 排除;故选C。

15.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修造,故唐朝时期参观都江堰符合史实,①正确。

赵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期到赵州桥上散步符合史实,②正确。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唐朝时期用纸写诗符合史实,③正确。

隋文帝时期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时期参加科举考试符合史实,⑥正确。

①②③⑥正确,故选D。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出现于唐朝之后,④错误。

指南针在宋朝时期用于航海事业,乘坐装有指南针的海船从事海外贸易在唐朝时期不可能出现,⑤错误。

④⑤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
本题设置唐朝的情景,需要结合所学对情景进行分析,出现于唐朝之前的史实,如都江堰、赵州桥、造纸术、科举制符合题意,《资治通鉴》及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晚于唐朝出现,故不符合题意。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 丝绸之路”沟通东西方贸易,是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C项正确;中国的商品进入到罗马帝国不能代表中国商人到达过罗马帝国,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西方人普遍享用中国丝绸,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陆路贸易取代了海路贸易,排除D项。

故选C 项。

17.A
解析:A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人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

各民族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出现了“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的情况,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南方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没有涉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BD项;C项是对题干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18.C
解析:C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再到西晋的统一,体现了当时统一的趋势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ABD项只是局部,并不全面,排除ABD项。

故选C 项。

19.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是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进行的决战,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淝水之战之后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状态,故①错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故②正确;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先后发生在200年和383年,间隔了一个多世纪,故③正确;官渡之战中袁绍和淝水之战的前秦苻坚都是因为骄傲自大导致失败,故④正确。

故D正确,ABC错误。

综上故选D。

20.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器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数学方面,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B正确;A排除;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

他的代表作有《兰亭序》,C排除;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洛神赋图》,D排除;故选B。

二、解答题
21.(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
(2)司母戊鼎,商朝
(3)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解析:
(1)半坡居民;黄河流域
(2)司母戊鼎,商朝
(3)圆形方孔半两钱;秦朝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文物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半坡居民,这一远古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它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货币的名称是圆形方孔半两钱,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货币,把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22.(1)郡县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财税、残酷的刑罚。

(4)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结合课本所学,
解析:(1)郡县制。

(2)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3)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财税、残酷的刑罚。

(4)焚书坑儒,楚汉之争。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结合课本所学,清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地方上,秦始皇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郡的行政长官称为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为
县令。

(2)依据材料二七种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七种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货币。

可知反映的是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结合课本所学,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开始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经济上,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统一货币。

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在全国流通。

(3)依据材料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

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

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和他的后继者统治非常残暴,表现为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财税、残酷的刑罚等。

(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出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

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

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清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

23.(1)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
(3)关系:因果关系。

(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
解析:(1)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
(3)关系:因果关系。

(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二中江南地区开发的根本原因。


(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促进图二中南北经济实力变化的根本原因)
格局:南北发展趋于平衡。

(或南北差距缩小,或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4)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知,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改变了国家经济命脉控制于富商大贾的局面。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标准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与图三之间是因果关系,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二中江南地区开发的根本原因。

根据图三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南北发展趋于平
衡格局,差距较小。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