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一个人的本性,看这五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认清一个人的本性,看这五个方面
你好,欢迎来到有书“30天读透《资治通鉴》”。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学习古人的智慧。
今天是课程的第十二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认清人的本性。
“如何认清一个人”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题,每当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问自己:“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现代职场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每天都会在不同的办公场景里遇到陌生人,。
他可能是你刚接触的客户,可能是你新上任的领导,也可能是你新入职的实习生。
如何去识别这些人的品性,鉴别他们的能力,这对我们的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去衡量、判断一个人的本性呢?
我今天要给你讲的《资治通鉴》第十二篇“认清一个人的本性,看这五个方面”,将会从五个不同的维度,仔细分析这个问题。
当我们认清一个人的本质,也就会明白应该把他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以及应该如何与他交往。
今天,我要给你讲的是李克荐相的故事。
李克是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家子夏的弟子,在魏文侯当政时,宰相之位空缺,于是魏文侯就问李克:“先生,你曾经说过,家境贫寒时,就想要一个好妻子,国家动乱时,就想要一个好丞相。
那么,魏成和翟(zhái)黄他们两个人,谁当宰相更好呢?”李克回答说:“卑微的人不敢推荐丞相的人选,疏远的人不参与一家人的事务。
我远在庙堂,不能解决君主问的这个问题”。
魏文侯赶紧说:“先生,你不能拒绝!”李克表示:“主君,如果您仔细观察过他们二人的话,就不用问我这个问题了。
观察一个臣子,需要看他平日所亲近的人,富有时结交的人,发达时所举荐的人,困难时不屑于做的事,以及贫寒时不贪取的财富。
只要观察这五个方面,君主您就可以选择丞相了,哪里需要和我商量呢!”
魏文侯听完,想了想说:“先生,我的丞相已经选好了。
”
当李克离开大殿时,正好遇到了翟黄。
翟黄问他:“刚才听说君主让你推举丞相,不知您推荐的人选是谁呢?”
李克说:“魏成。
”翟黄听了很生气,说道:“西河的守将吴起,是我推荐的;主君对邺(yè)地的治理很是忧虑,我举荐了西门豹;主君想要攻伐中山国,我举荐了乐(yuè)羊;攻克中山国之后,朝廷没有官员去守护它,我推荐了先生您;主君的儿子没有老师辅导,我又举荐了屈侯鲋(fù)。
就从这些事实来说,我有哪一点比不过魏成!”
李克说:“你之所以推荐我,难道是因为你想拉帮结派吗?君主问我谁可以当丞相,我回答’如果君主仔细观察,就不需要与我商量了’。
我知道君主会让魏成当丞相,那是因为魏成的收入有十分之九都花在了公事上,只有十分之一用在他自己家里。
因此,他在东边结交了子夏、田子方和段干木三位贤士,君主都把他们当作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个人,主君都把他们当作臣子,这怎能与魏成相比呢?”翟黄听后,半天沉默不语,之后缓缓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甘愿做先生您的学生。
”
在这个故事中,李克讲到,要看一个人的品行,得从五个维度去考量,他们分别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接下来,我来给你详细解读一下这五个维度。
首先,我们来讲第一点——居视其所亲。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他生活中和什么样的人亲近。
比如,史书中记载,蜀国在诸葛亮当丞相的时候,政治清明,无论是刘备还是刘禅,都亲贤臣,远小人,国家蓬勃发展。
可是诸葛亮离世不久,刘禅就开始罢免能臣、任用宦官,结果导致奸臣四起,朝风不正,蜀国急速衰败。
更荒谬是,在蜀国快要灭亡的时候,刘禅甚至相信宦官的巫术可以拯救国家。
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刘禅携全部臣民向晋国投降,变成了亡国之君。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回顾史书中的记载,你会发现,忠臣的左臂右膀往往非常正直可靠,谋逆者的追随者则大多暗藏鬼胎,贤明君主的周围都是能臣,而昏庸君主的周围却几乎都是溜须拍马之辈。
你看,心性相近的人往往会聚集在一起,《论语》中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接着,我们讲第二点——富视其所与。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他富贵的时候,把钱投资在哪里。
如果说一个人在富贵的时候,选择了买黄金、买地产,那最多只能说明他是一个有头脑的商人。
但如果在他富贵的时候,
愿意把绝大多数财富都捐赠给社会,或者拿去帮助一些有识之士,那就说明这个人愿意为了长期的利益而放弃短期的利益,可以说他具有超前的全局观,懂得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他的力量就不容小觑。
我们再来看第三点——达视其所举。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他显达时所推举的人。
不管自己与他人私交如何,都要任人唯贤,这才是成大事者应有的正直品德和宽广胸怀。
在这里,我要给你讲讲西汉时期的一位丞相,名叫公孙弘。
他为了广招天下的有识之士,自己每餐只吃一种荤菜和粗米饭,然后用节省下来的俸禄修建了三处客馆。
第一处客馆叫“钦贤馆”,用来接待普天之下最有品德的人;第二处客馆叫“翘楚馆”,用来接待普天之下最有才华的人;第三处客馆叫“接士馆”,用来接待在某些方面极其突出的人。
因此,许多寒门才子通过公孙弘的举荐,一跃成为为国效力的朝臣。
那些可以辅佐君主协调阴阳关系的人,住在钦贤馆;那些才华足以成为能臣的人,住在翘楚馆;而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则住在接士馆。
西汉前期,只有侯爵才能拜相,但公孙弘因为心怀天下,举荐人才有功,不仅成为西汉时期第一个先拜相后封侯的人,也为汉朝后期的兴盛奠定了人才基础。
因此,一个人显达时所推举的人,正是他自身品质的体现,只有拥有这种正直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才能让他在成功之路上走到最后。
那些结党营私者、任人唯亲者,一时可能会尝到甜头,但终将会被自己种下的苦果反噬。
再来,我们看第四点:穷视其所不为。
这句话意思是,当你身处困境时候,是否还能坚持自己的操守。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讲过:“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句话是说,人在艰难的处境之下,更应该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放弃心中的凌云之志。
孔子为什么推崇自己的弟子颜回呢?正是因为颜回有这样的品质,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他都可以坚持自己的操守。
颜回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跟随孔子在数国间奔走,推广儒家之道。
但他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礼节与仁义被讥讽为迂腐,原本凭他的才能,有无数封官拜爵的机会,可他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与操守。
就这样,颜回一辈子没能完成一个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梦想。
《韩诗外传》说:“愿贫如富、贱如贵,无勇而威”,这或许是对颜回最好的注解。
虽然颜回的一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世人对于他的生平也没有过多记载,但圣人孔子却因他的去世悲叹“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啊!”因此在颜回死后,历代文人对他推崇备至,甚至封为复圣,与孔子一同享子孙后世纪念。
或许在一帆风顺时,每个人都能坚持所谓的“原则”,但唯有人在困境下做出的选择,才是一个人本心。
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深交,值得其他人为他付出。
说完了前面四点,我们最后来讲第五点——贫视其所不取。
这句话的意思比较简单,是指看一个人在贫穷的时候,会不会赚取不义之财。
如果一个人为了钱财而违背道义良心,那么即使他后来变得富贵了,也不会改变为了利益出卖别人的习惯,因为贪婪早已吞噬了他的情感和理性。
好,说了这么多,关于《资治通鉴》“认清一个人的本性,看这五个方面”这一篇,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
如果你想要认清一个人的本性,可以从把这五个维度作为衡量的标准:第一,看他平时和什么人亲近;第二,看他富贵时把钱用到什么地方;第三,看他发达时怎么做事;第四,看他遇到困境时做不做突破底线的事;第五,看他贫穷时会不会赚取不义之财。
如果一个人做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富贵时想得长远,发达后依旧不忘本心,遇到困境时有所不为,贫穷时又有所不取,那么,这个人的前途一定无可限量。
当我们通过这五个方面认清一个人后,就知道应该如何与人相处,明白什么样的人可以深交,什么样的人需要提防。
要知道,人性何其复杂,不是一幅面具和一串儿标签就可以解决的。
一个人会有人性的弱点——比如贪婪和恐惧,也会有人性中的闪光点——比如基本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我
们没有必要因为一点小疏忽就全面否定一人,也没有必要因为他做了一两件好事,就将他捧上神坛。
李克所说的这五个审视人之本性的维度,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不要以偏概全,不管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全面衡量。
都说“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如果想要评价一个人,不仅仅要看外界给他贴上的各种标签,更需要亲自去了解他的事迹、他的朋友和他的各方面具体表现。
当你走过了360个角度,才可以看清一个人的本性,看到一个真实的人。
好了,明天我们将继续共读《资治通鉴》的第十三篇,实现团结,主要是一个人的事情。
我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