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三年高考(2016-2018)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7 近代民资社会生活(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7 近代民资社会生活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0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6)6.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答案】B
点睛: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

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

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02.(重庆市綦江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古之“商务”,“不过日中为市,易事通工而止。

……古人所谓商,商其所商,非今所谓商也。

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
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

”这种变化说明
A. 近代商人地位提高
B.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C. 社会发展推动文化水平提高
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来看,说明近代中国人认识到商业并不仅仅只是“日中为市”的简单商品交易,而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由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商业日益重要。

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业的认识,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项;这种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

03.(山东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第十一次模拟历史试题)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国人对洋务运动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其中最能体现其运动目的的称呼是
A. 自强新政
B. 同光新政
C. 洋务运动
D. 同治中兴
【答案】D
04.(2018届重庆市高三5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下图是据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整理的“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A. 逐渐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动
C. 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
D.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逐渐沦为”的过程信息,排除A;材料表明存在洋行和缫丝厂,但结合所学,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排除B;由缫丝厂的存在来看,说明生丝生产行业出现近代生产,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自然经济的信息,排除D。

05.(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略
【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还考查考生准确而有逻辑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也是近几年考纲特别关注的地方。

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根据对材料的自我解读,发现和提取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启示,注意启示应该表达成要怎样或者该怎样的形式,例如:现代化发展要适合国情,不可盲目照搬别国经验;现代化要注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现代化发展要因地制宜;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科技创新;要充分认识到现代化发展会经历曲折;现代化是在曲折性中不断发展的;等等。

然后再调动和运用所学过的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用具体的史实(可以是正反两方面的史实)来说明论证所提出的启示。

名师点睛:本题讲述了近代著名的洋务企业汉阳铁厂的建立及投产经过,反映出近代中国人民在近代化道路上所遭遇的艰难困苦与曲折探索,凸显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不断摸索前行的伟大奋斗精神,也激励学生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求索,是一个对学生再教育的过程。

考生面对材料,不难提取出有关现代化的启示,但是独立自主的提取出一个来,对考生来说就需要取舍,往往有考生感觉这也该写,那也该写,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以迅速决断选出一个角度很重要。

同时,在提取现代化的启示过程中,如何准确的表达出来是这一题的难点和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启示”是由以往历史上的史实得出的对今后现代化发展
的经验教训或者可吸收借鉴的东西。

最后的说明就属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要求了,考生一般在这方面有一定的训练,应该能够较好的表达。

0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答案】A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洋务运动中开平煤矿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自身管理方面的弊端以及单纯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等因素,最终失败。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全面、辩证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02.(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A
【解析】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留日学生占多数,结合所学知识,这与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较早开放通商口岸有关,经济文化水平较高,有利于接受外来文化,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高潮,开始于1911年,时间不符,排除B;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C;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但题干中反映的是是长江流域的留日学生较多,因此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也不足以解释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排除D。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的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近代中国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不平衡的认识和理解。

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类似的角度在以往高考题也曾考察过,如2015年全国Ⅰ卷27小题就考查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格局的影响。

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关注以往的高考真题,认识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历史问题的原因进行正确分析。

03.(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28)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

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在开展过程中遇到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困难,本题考查的即是解决资金困难的“协造”方式。

这种方式与“商办”不同,“商办”是指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对洋务企业进行投资。

04.( 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
补。

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时间为1897年上判断可知正确答案为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所以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失败。

C 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材料提供了时间,这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05. (2017年天津卷文综历史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

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答案】C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文字史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

本题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的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06. (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答案】D
【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甲午战前商品输出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认识,考查考生时空意识和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近代西方对华经济侵略分为商品输出为主和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甲午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倾销商品、设立洋行等,主要以英国为主;甲午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主要形式有大量贷款、创办工厂、兴办铁路等,主要以日本、美国和德国为主。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几乎每年都会考到,考生一定要注意。

07.(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

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解析】(1)政策的差异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等信息归纳出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的措施;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归纳出19世纪70年代的政府允许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开采矿产的措施。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本大题第一小题的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和第二小题的“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均是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进行解答,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比如第一小题的“差异”,雍正年间的矿业政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两层意思进行概括归纳。

同样,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也是通过对材料进行分层概括后,从每一层次归纳出的信息来回答。

01.(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年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 B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
D.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近代生丝、茶叶出口比重下降,是因为日本、印度等国生丝、茶叶的竞争力加强,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甲午战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中国小农降级的瓦解是在新中国土改时,故C项错误;近代社会中国产业结构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故D
项错误。

【考点定位】晚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晚清对外贸易
【名师点睛】本题以晚清对外贸易中中国生丝、茶叶比重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经济结构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因果类”的选择题的解答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首先通过题目给出的时间信息进行排除,然后找逻辑关系即可。

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是高频考点,每年必考,对这一部分知识我们要高度重视。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

”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

”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答案】B
【考点定位】晚清中国经济结果变动•外国经济侵略•影响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关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一要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

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曲折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

注意分析每一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二要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三要注意洋务派的主观目的和客观结果是不一致的。

四要注意活学巧记:如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一个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二种压迫:一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特权,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受封建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在竞争中
处于不利地位。

三个不足: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03.(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
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
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外来商品的销
售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

随着中国近代国门被迫打开,中国
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虽然中国的传统经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还是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
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
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04.(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面()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说明中国的生活用品也被外国市场占领,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错误,此时的中国依旧是在被迫开放的时期,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入侵逐渐深入;B选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小农
经济在此时依旧影响着中国人,直到近代结束还深受影响;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关税的问题,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从鸦片战争开始,时间点上也不符合。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影响【名师点睛】近代中国是一个侵略与反抗共存的时代。

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分为两个阶段:商品输出阶段和资本输出阶段,分界线就是《马关条约》的签订。

而自然经济却依旧在中国近代显示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态势,直到土地改革之后才最终将之清除。

所以说小农经济在中国近代依旧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05(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6)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干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

此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左宗棠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天朝的危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名师点睛】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

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06.(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

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

该机构是()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