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导航技术发展与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惯性导航技术发展与应用
【摘要】阐述了惯性导航的基本原理,并通过简图来表示出原理的示意图。

举出了常见的导航系统.总结了世界范围内惯性导航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其中重点介绍了国内导航的发展路程。

而后简洁叙述了惯性导航的应用。

【关键词】惯性导航;平台式惯性导航;捷联式惯性导航
0.引言
惯性导航系统利用惯性敏感元件在飞机、导弹、舰船、火箭载体内部测量载体相对惯性空间的线运动和角运动参数,在给定的运动初始条件下,根据牛顿运动定律,推算载体的瞬时速度和瞬时位置。

惯性导航涉及到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测试技术、精密机械工艺等多门应用技术学科,是现代高精尖技术的产物。

1.惯性导航的基本原理
在这里我们假设船舶在海面的较小范围内航行,这样舰船的活动区域可近似看作是一平面,球面导航就可以化为平面导航。

我们再假设载体的初始坐标(□,λ)。

载体是匀速航行,且东向、北向的分速度分别是Ve0、Vn0。

我们沿着船舶平台的正东方和正北方各安装一个加速度计,从这两个速度计中的输出,可以根据载体沿正东方向和正北方向的加速度:aE和aN,并与初始速度相加得到载体的东向与北向速度。

Ve=Ve+at
Vn=Ve+at
也可以用再北向与东向的加速度的一次积分再与初速度求和,得到东向与北向的瞬时速度。

根据Ve、Vn可得出载体位置坐标经纬度(□,λ)的变化率,再积分则得到经纬度的变化量,加上初始坐标即可的载体的瞬时位置:
□=□+∫Vn/Rdt
λ=λ+∫Ve/R cos□dt
在惯性导航系统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发展方向,即平台式与捷联式。

平台式方案是将陀螺仪安装在由框架构成的稳定平台上,用陀螺仪敏感平台的角运动,通过平台稳定回路使平台保持指向向上的稳定,把加速度计也放在稳定平台上,其敏感轴的指向也是明确的,加速度的输出信息由导航计算机处理,可方便地提取载体的加速度,计算载体速度、位置以及平台的控制量。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导航加速度计和陀螺直接安装在载体上。

用陀螺测量的角速度信息ωib 减去计算的导航坐标系相对惯性空间的角速度ωb ,得载体坐标系相对导航坐标系的角速度ωnb ,利用该信息计算姿态矩阵,然后将加速度信息转换到惯性坐标系或当地地理坐标系中,从而实现“数字平台”,然后再进行速度位置计算。

2.惯性导航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2.1世界范围内惯性导航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
第一代惯性技术指1930年以前的惯性技术。

自1687年牛顿三大定律的建立,并成为惯性导航的理论基础;到1852年,傅科提出陀螺的定义、原理及应用设想;再到1908年由安修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摆式陀螺罗经,以及1910年的舒勒调谐原理;第一代惯性技术奠定了整个惯性导航发展的基础。

第二代惯性技术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火箭发展的初期,其研究内容从惯性仪表技术发展扩大到惯性导航系统的应用。

首先是惯性技术在德国V-II火箭上的第一次成功应用。

到50年代中后期,0.5n mile/h的单自由度液浮陀螺平台惯导系统研制并应用成功。

1968年,漂移约为0.005o/h的G6B4型动压陀螺研制成功。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惯性传感器-加速度计。

在技术理论研究方面,为减少陀螺仪表支承的摩擦与干扰,挠性、液浮、气浮、磁悬浮和静电等支承悬浮技术被逐步采用;1960年激光技术的出现为今后激光陀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捷联惯性导航理论研究趋于完善。

70年代初期,第三代惯性技术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型陀螺、加速度计和相应的惯性导航系统,其研究目标是进一步提高INS的性能,并通过多种技术途径来推广和应用惯性技术。

这一阶段的主要陀螺包括:静电陀螺、动力调谐陀螺、环形激光陀螺、干涉式光纤陀螺等。

当前,惯性技术正处于第四代发展阶段,其目标是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小型化、数字化、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的导航系统。

一方面,陀螺的精度不断提高,漂移量可达10-6 o/h;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固态陀螺仪的逐渐成熟,以及高速大容量的数字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2.2我国惯导的发展历程
我国从“六五”开始,原国防科工委就把惯性技术纳入预先研究和应用发展中,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也将惯性技术作为国防预研关键技术纳入到信息化建设系统中重点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建成了比较现代化的中心实验室,拥有一批惯性技术研究与生产队伍,已经研制出了种类丰富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惯性导航系统。

在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飞机、舰艇上都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惯性导航系统。

从整体上看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与国际上先进军事大国相比有明显的滞后,目前在战略级、导航级领域,传统的机电仪表及系
统仍占主体地位;在战术级领域,主要是动力调谐陀螺构成的捷联系统,激光陀螺惯性导航系统所占的比例已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预计到2012年,在导航级和战术级领域,激光陀螺惯导系统将占主导地位,同时光纤陀螺导航系统也将会出现实用性产品,在战术级领域推广应用。

2.3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方向
惯性导航系统的设计和发展须要考虑权衡的主要因素:
①必须针对并满足应用的需求,其中导航性能和价格成本是首要的两个特性指标。

价格成本包含系统自身成本、维护成本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很多导航应用,合理的价格仍然被置于应用要求的最前面。

导航性能包括:导航的精确性、连续性、完整性、易用性,易用性是指系统易于使用和维护、系统的自主性等。

②实际的应用环境是最大的挑战。

系统的体积、功耗、可靠性和可用性会关系到惯性导航系统能否在具体的应用环境中被采用。

③提高惯性导航系统的通用性,拓展应用领域。

惯性导航系统发展和技术进步呈现以下特点:
(1)在无法接收GNSS信号或需要高度导航可靠性的应用场合,高性能的自主INS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GNSS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将取代部分传统的INS应用领域。

(3)INS与其他多种导航手段组合,尤其是GNSS/INS组合导航系统,受到普遍关注。

(4)地面车辆导航等民用市场发展迅速,价格低廉的一体化、小型化、多模式组合导航设备成为市场发展的三个重要方向,这既是惯性导航系统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

3.惯性技术的应用
惯性技术是一种自主的、不对外辐射信号、不受外界干扰的导航系统,它以适宜的方式满足用户的导航需求。

随着在军用和商业等领域导航需求的增长,惯性导航技术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

其范围已由原来的舰艇、船舶、航空飞行器、陆地车辆等,扩展到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制导武器、大地测量、资源勘测、地球物理测量、海洋探测、铁路、隧道等方面,甚至在机器人、摄像机、儿童玩具中也被广泛应用。

不同领域使用惯性传感器的目的、方法大致相同,但对器件性能要求的侧重各不相同。

从精度方面来看,航天与航海领域对精度要求高,其连续工作时间也长;从系统寿命来看,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要求最高,因其发射升空后不可更换或维修;制导武器对系统寿命要求最短,但可能须要满足长时间战备的要求。

涉及到军事应用等领域,对可靠性要求较高。

4.结语
总之,在惯性器件研究方面,体积小且价格低廉和高精度、高性能的惯性传感器,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是受关注的焦点。

受现代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平台式导航系统将被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所替代。

惯性导航是唯一的完全自主的导航方式,不依赖于任何外界信息的纯惯性导航系统仍将占据一席之地,并会成为一个独立而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随着对高性能自主导航系统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强和多模技术的广泛应用,组合导航系统将逐步替代纯粹的INS成为未来的主要导航手段。

【参考文献】
[1]以光衢.惯性导航原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7.
[2]袁信,余济祥, 陈哲.导航系统[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
[3]陈燕飞,张曦文.GPS/INS 复合制导技术[J].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2005.
[4]丁衡高.惯性技术文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4.
[5]陈永冰,钟斌.惯性导航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