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第一轮总复习作业 必修1 第1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合集下载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必修1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课件 人民版必修1

6.明朝时期,明太祖废除丞相,丞相的权力分给六部,皇帝亲自
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宰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 的高度。由于事务繁多,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兼协理奏 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 大事的商讨。
7.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
一、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中国政治制度经历的第一次转折 ——从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制、宗法制
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
(1)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较为完备 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 权制度的确立。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题型特点】 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片、数据统计图表等材料作为载体
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此类题型的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选择题的
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另一种是 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备选项,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 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
【解题技法】 1.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型选择题的基础,在
【跟踪演练】
1.《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
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 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嫡长子继承制 C.按军功继承制 ) B.按年龄继承制 D.按遗嘱继承制
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读懂材料后, 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 要准确、到位、客观。 3.对材料来源、注释及作者进行分析。明确作者对材料反映的史 实所持的态度,然后准确地作出判断。

《金版学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金版学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 的演变
[目标导航]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 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对抗朝 廷。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 上,颁布“推恩令”。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职权, 这样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发展的特点: (1)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 加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 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 中、 常侍、 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汉书· 刘辅传》 材料三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战斗不 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 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 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 百官志注》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 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 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机构;北宋的中书 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 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 3.隋至元:科举制 (1)形成、发展: ①雏形: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 官员。
②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完善:唐宋元各朝。 (2)影响: 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 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

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国王势力,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以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C项表述片面,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2.(2018·广东六校三联)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通典》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和武帝时,分別派遣御史、丞相、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选C 项。

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B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并不高,D项错误。

答案:C3.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清朝B.唐朝、元朝C.唐朝、清朝D.宋朝、元朝解析:材料“中书诏敕……门下当行驳正”反映了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符合“政事之柄,一出中书左右丞相”,B项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1)
史料三 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这又形 成了宰相官员的分权。……为了弥补分权的弊端,实行事权相
对集中的首长负责制势在必行。
——李荣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分析》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是什么?
[史料导读] (1)依据材料一中“相权开始逐步削弱,皇权逐渐强化”的 信息可知,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依据材料二中“内朝”“新的辅政集团”可知,变革中
三个创新:即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 (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史论要旨] 1.从汉至唐,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 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历代封 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 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家天下”思想。 2.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 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是中 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是围绕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目的而变 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3.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 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 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但是,君主专制政体决定了它的局限 性。
[通史链接] 从汉到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项目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郡国并行、察举 宋:二府三司、知 三省六部 政治 制、中外朝、刺 九品中正制 州、通判、转运使 制、科举制 史、推恩令 元:行省制度 筒车、曲辕 丝绸之路、水 市打破时空限制、交 均田制、翻 犁、坊市 经济 排、犁壁、治理 子、瓦肆;棉花推 车、灌钢法 制、海上丝 黄河 广;棉纺织兴起 绸之路 理学、宋词、元曲; 书法——王羲 新儒学、儒学成 唐诗、火药 指南针、火药、活字 之、宗教 文化 为正统、造纸 用于军事、 印刷西传、彩瓷(青 画、佛教盛 术、汉赋 雕版印刷 花瓷、釉里红) 行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

《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同步教学 第一单元 第3课从汉

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据考古专家确定,安徽六安双敦发掘的古墓主人是西汉第一代六安王刘庆,该古墓主人身份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 )A.察举制 B.封国制C.郡县制 D.行省制【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判断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从“西汉第一代六安王”可知,是封国制。

【答案】 B2.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A.外朝和中朝 B.侍中和丞相C.中朝和外朝 D.尚书令和太尉【解析】汉武帝时任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外朝”。

【答案】 C3.下列是我国古代史上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图表,其中首次体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注意四个图示所反映哪个朝代的中央机构,还要注意“首次”,再判断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首次分割了相权。

【答案】 C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B.扩展疆域C.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D.改变地方无权的状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判断能力。

元朝因为疆域的辽阔,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B、C、D是实行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目的。

【答案】 A5.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B.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政治清明D.加强了相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三省六部制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A 错;C项与科举制有关,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排除。

【答案】 B6.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这里的“内”是指(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带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带答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轮复习学案一、解读考纲,明确目标1.复习教材第一目内容,能够列举从汉朝到元朝历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历程和影响,如郡国并行制、藩镇割据局面、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等制度。

2.复习教材第二目内容,能够列举从汉朝到元朝历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历程和影响,如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度、二府三司制度、一省两院制度等制度。

3.复习教材第三目内容,能够列举从汉朝到唐朝历代选官制度演变历程和影响,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制度。

4.以历代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为线索,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等角度,认识历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和总趋势。

二、深度理解,核心突破核心一复习教材第一目内容,能够列举从汉朝到元朝历代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历程和影响1.(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5)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2.(2017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4.(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5.(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

《金版新学案》高三历史一轮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

• [轻巧识记]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1)中央制度创新 • ①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②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 • (2)地方制度变革:汉代郡国并行制、刺史(后改称州牧) 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 行行省制度。
•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 1.宰相制度的废除 • (1)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 丞相 ,以六部 分理全国政务。 • (2)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 一步加强。
• 2.内阁的出现 • (1)过程:废除丞相后,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 作为 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政务;明成祖时,“内阁”出 现。后来地位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 • 的 票拟权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 (2)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 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决策大权仍紧握在皇帝 手中。
•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 1.西汉 • (1)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 抗。 • (2)措施: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 (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 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 门 • ,即可步入仕途。 第 • 3.隋唐科举制 • (1)形成:隋炀帝时。 • (2)完善:唐宋元时期。 • (3)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 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 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 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 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95张)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1 第1单元 第2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件】(95张)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汉到元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的措施 (1) 汉代 ①中朝(内朝):目的:巩固皇权。 组成:身边侍从、秘书等人。
中枢决策 机构。 地位:参与军国大事,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____________ 执行 机构。 ②外朝制度:原来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成为政务的______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纲考情解读
最新考纲 课程标准 2018 考情解读 2017 2016
新课标全国Ⅰ卷 T25: 新课标全国Ⅰ卷 T25: 西 唐代藩镇 汉至元政 治制度的 演变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 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新课标全国Ⅲ卷
新课标全国Ⅱ卷 T26: 新课标全国Ⅱ卷 T25: 魏 T25:汉承秦制 晋时期修史的政治性 新课标全国Ⅱ卷
纵横联想 1. 西汉支持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模式的 “四大基本制度”除了察举征辟制的
人才选拔制度外,还有哪些制度? 2. 科举制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是什么?有人认为北宋是平民文化的兴起 的时期,结合必修一、二、三的相关知识,举例说明。 答案:
④作用:在整顿吏治、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约 束皇帝的至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纵横联想
元朝的行省制度与美国联邦制有什么异同?
答案: 相通之处:都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不同之处:元行省具有两重性质既是地方最高官府又是朝廷派出机构,在中央 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行省制度是巩固封建 统治的产物。 美国联邦制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都是按照三权分立 原则依法构建,联邦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原创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原创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特点 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
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背景 元朝疆域辽阔,为了有效管理。
元 朝
措施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进行管理。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程
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全面认识元朝行省制?
1、划分:山西、河北、山东由中书省 直辖;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2、加强中央集权:元朝行省疆域广阔, 打破了以前地方行政区划的地理依托, 减弱了地方依靠山川地形对抗中央的可 能性;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局,失控一词言过其实,排除D项。
【正确答案 B】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朝代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
郡县制 郡国制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 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
三司使
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转运中央
中书省
行省制
废丞相,设内阁
切收了。”
——《朱子语类》 权和行政权,从而集权于中央。
(2014•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
【审清题意】
“行政区划”。
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 【获取有效信息】
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本题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为
()
切入点,A项中枢权力体系指中央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第2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龚书铎著《中国社会通史》:“汉建国时,认为秦二世而亡与宗室无寸土之封,无法以枝叶护本有关。

”为此,汉初采取的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B.行省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无法以枝叶护本”。

汉初实际上是部分恢复了分封制,又承袭了秦郡县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故答案选C。

A是秦朝的制度,B是元代的制度,D是西周时的制度,皆与题干不符,排除。

答案 C2.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分封制B.分封诸侯王C.颁布推恩令D.设置尚书令解析刘邦认为秦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是没有分封子弟为王,即材料中“(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的意思。

为避免这种现象,他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实行郡国并行制,分封诸侯王。

答案 B3.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作为封建的政治制度,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制度本身的优点,而A是它的形成;D是它的作用。

B、C比较B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

答案 B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A.尚书省B.参知政事C.司法权D.审计权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四个选项所述的权力古代监察机构都拥有,最符合题意的是弹劾权。

弹劾权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的权力。

本题易错选A。

谏诤权指凡遇朝廷决策,谏官有权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__________,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__进行管理。

关键点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隋朝时门下、中书、________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____________制。

(4)宋:设立_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__________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关键点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2课时 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2课时 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2课时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1视角一追踪社会热点♨从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看现实社会中的教育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政治体制创新等,可从历史中找到与现实相对应的事实。

【题点】三省六部制——当今民主法制建设1.根据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研究结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三公九卿制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D.军机处解析:本题考查知识迁移与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强调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

三省六部制具有三权分立、平衡君权等优点,而题干正是这些优点的反映,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内阁制和军机处都不符合题干的特点,如内阁制与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并不能平衡君权。

故排除A、C、D三项。

答案:B【题点】官员选拔——当今人事制度改革2.曹操,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他曾多次颁布“唯才是举令”,选拔优秀人才。

以下有关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完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汉代的察举制度突出考查人的才能C.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观念D.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时最久的选官制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在中国古代世卿世禄制一直都存在,故“完全废除”说法错误,排除A项。

察举制的重要依据是孝廉,排除B项。

九品中正制的重要依据是门第,排除C项。

科举制从隋朝开始,一直沿用到1905年,共一千多年的历史,故答案选D项。

答案:D【题点】监察制度3.明史描述都察院“职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辑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据此判断,明朝时期都察院( )A.职权与汉武帝时期十三州部刺史相同B.中央监察机构,且为地方监察机构上级C.可以风闻奏事,实现社会舆论的监督D.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机构,为帝王耳目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九页,共41页。
二、明清(mínɡ qīnɡ)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mínɡ cháo) ①原 高因 度: 集宰 中相 ,权 导势 致过 社重 会, 动妨 荡碍 。了皇权的
(1)宰相制度的废除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 以六__部__(,liù对bù皇) 帝负责。 ③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 (mínɡ qīnɡ)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纲要求】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mínɡ qīnɡ)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提示】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 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 响。
第二十二页,共41页。
[史料(shǐliǎo)印证] 史料(shǐliǎo)一
第二十三页,共41页。权? 答案 否。
2.据史料二,分析清朝设立军机处有何作用? 答案 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2012·天津文综,2,改编)清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任命谕旨(yùzhǐ)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这说明了军机大臣在任命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临时差遣性质。
作用
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经过后世 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影响深远
第三十三页,共41页。
合作探究:郡县制与行省制有何相同点? 答案:都是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都是为了有效控制(kòngzhì)地方,巩固统治;在一定时期 内都产生过积极作用。
第七页,共41页。
2.三省六部(liùbù)制的运行机制
第八页,共41页。
1.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的区别 唐代中书省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政令(zhènglìng),元代中 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 大。 2.宋代“中书门下”不同于唐代“中书省” 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等于隋唐 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宋朝宰相受参知政事、枢密使、三 司使的牵制,不可能集决策、审议权于一身。

近年高考历史复习构想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作业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

近年高考历史复习构想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作业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作业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课时作业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解析:贵族垄断政治一直是古代政治的特点,A项错误。

B项误读材料。

汉武帝频繁换相并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

D项材料不能体现。

答案:C2.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理乱所系,尤须得人.”这段话表明唐太宗( )A.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B.重视地方官的人选C.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D.担忧中央集权弱化解析:唐太宗这段话表达的是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即重视地方官的人选,故B项正确。

A项“提高”材料不能体现。

C项误读材料。

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必修1第1单元第2课汉到元政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必修1第1单元第2课汉到元政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大一轮复习必修1第1单元第2课汉到元政必修一政治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点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官制的演变(1)汉代“中朝”制度:行政大权①目的:限制相权以独揽;②设立:汉武帝时频繁换相,后让身份低微和皇帝直接指挥下的高级将领参与机要;③构成:皇帝左右亲信近臣(低级文官或亲信充任);④职权:与“”的将领三公九卿外朝对应,顾问应对,参议要政(2)唐朝三省六部制:①完善:唐朝在中央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起草诏令②内容:三省是中书省负责,门下省封驳审议执行负责,尚书省负责,三省的最高宰相尚书长官都是;六部是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③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牵制,又互为补充,办事效率分工明确,提高了;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代分割相权:参知政事①措施:“中书门下”长官“同平章事”行行政权宰相职权,设置为副相,分割宰相②特点与作用:分权以削弱相权,打破秦汉皇权以来宰相事无不总的局面,强化2.地方官制创新(1)元朝行省制度:行中书省①设立:元朝确定了以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简称行省或省。

②内容:在全国分设江浙行省等十个行省,腹里另单列中书省直辖的“”和宣政院辖区;行省以下依次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受到中央的节制、监督和控制。

③特点: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但受地方中央直接控制。

④意义:便利了中央对的管理,有中央地方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和的关系。

3.地方监察体制强化(1)刺史:①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汉武帝控制;②设立: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一人;③职权:刺史代表中央;④作用:有利监察地方政治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维护封建统治和巩固中央集权。

(2)提点刑狱司:宋代专职监察地方的官员。

刑狱4.选官制度的变化(1)世官制:①时间:先秦时期;②选官标准:血统、出身;③局限: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课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2015·南京市摸底测试)《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

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

”材料体现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2.(2015·武汉市调研)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A.秦汉B.隋唐C.魏晋南北朝D.明清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依据材料中“…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说明实行官僚制度中出现依据门阀进行选举的现象,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正确。

答案:C3.(2015·潍坊市期中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这一措施()A.加强了汉初的中央集权B.确立了汉初思想大一统C.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原则解析:本题考查基础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子弟,设立诸侯国,因诸侯国在其封地有很大独立性,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C 项正确;A、B、D三项能够反映汉朝的制度特点,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C4.(2015·南京一模)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收取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其余都上交中央,可见它是它是地方的最高官府,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A项正确。

答案:A5.(2015·惠州市调研)《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

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

”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A.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B.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C.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D.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凡朝政阙失……皆得谏正”可以看出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故D项正确。

答案:D6.(2014·山东文综)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依据材料“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可知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故B项正确。

答案:B7.(2014·济南市调研)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题干的关键在于科举制“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近代社会的一个表现就是打破贵族垄断,实行民主政治,故B项正确。

答案:B8.(2015·湛江市调研)“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

”文中的“朕”是指()A.汉武帝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答案:D9.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就应运而生。

对明朝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它不是权力分化的结果B.内阁不过是皇帝旨意的拟稿人,执行皇帝命令C.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D.已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皇帝的权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因此不会制约皇帝的权力,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10.从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来看,你认为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A.综合了汉魏以来的官制B.既分工合作又牵制监督C.明确了部门职权的划分D.打击了士族门阀的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三省六部制最值得肯定的应该是制度本身的优点,而A项是它的形成;D项是它的作用。

B、C项比较,B项更全面准确,它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协调运转,维护统治。

答案:B11.(2014·淄博市抽测)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藩镇割据出现B.科举制完善C.分割事权D.理学兴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分割事权,导致冗官,同时相互牵制太多,降低了决策效率,故C项正确。

答案:C12.(2015·广西四市二模)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

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提取关键信息“中枢权力机构变迁”和“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属于中枢机构,A项错误;中书门下到内阁并未体现“放大、外迁”,B项错误;中外朝到三省六部体现了题干信息,故C项正确;南书房到军机处是一个机构的发展,D项错误。

答案:C13.(2015·临沂市期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材料二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材料三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

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

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则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李庆西《最后的儒者》问题:(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述奇怪现象出现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评价。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硬件”即为秦朝大帝国的框架,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第二小问“软件”即为汉朝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即为中外朝制度和思想大一统。

第(2)问根据材料引用来源可知考查皇权与相权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和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分析即可。

第(3)问主要从明代的政治和思想分析。

答案:(1)硬件: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软件: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说明:唐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分掌决策、审议和执行,分散、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原因:极端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

14.(2015·深圳市四校联考)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

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

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顾炎武对科举制的基本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上述议论的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1905年被废除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演变,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1)问要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几个角度回答。

第(3)问依据材料二可知科举制弊端暴露,依据材料三概括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答案:(1)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端;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稳定。

(2)观点:八股取士危害甚于焚书坑儒;改革科举制,考察内容灵活,不限于治乱兴衰;借鉴唐宋考察诗赋、策论。

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阶层日益壮大。

(3)原因: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