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课时作业:2.2 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1).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9王何必曰利
基础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取得。

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

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

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

【解析】D项“徒”,类。

【答案】 D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不远千里
..而已矣
..而来B.王亦曰仁义
C.何以利吾家.D.鸡鸣
..而起
【解析】C项,“家”,古义为“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为“家庭”。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孟子遇于.石丘
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B.而相泣于.中庭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先生将何之B.秦、楚之王悦于利
C.孟子见梁惠王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5.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2)怀仁义以相接也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见.梁惠王见:谒见,拜见。

B.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弑:杀害。

(专指臣杀君,下杀上)。

C.不夺不餍.餍:满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遗:遗留。

【解析】D项,遗,遗弃。

【答案】 D
7.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鸡鸣而.起
A.不远千里而.来
B.亦有仁义而.已矣
C.苟为后义而.先利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解析】A项与例句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B项是助词,C项连词,表并列,D项是连词,表转折。

【答案】 A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何以利.吾国B.上下交征.利
C.苟为后义而先利.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解析】A项使动用法,C、D项都是意动用法。

【答案】 B
9.下列各句中,与孟子观点相近的一项是()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B.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
C.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答案】 C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上层下层互相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
(2)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1~13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1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兽相食,且人恶.之恶:憎恶
B.东.败于齐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C.寡人耻.之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D.愿比.死者壹洒之比:紧挨着
【解析】比:为,替。

【答案】 D
12.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杀人以梃与刃.②左右欲刃.相如③兽相食,且人恶.之④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解析】①名词,刀子;②动词,杀;③厌恶;④何,读wū。

【答案】 C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
(2)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

14.选文在说理上,除取譬之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理方法?这样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类比、对比;类比揭示实质,对比以显鲜明。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寡人很乐意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没什么区别。


孟子说:“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梁惠王说:“(也)没有区别。


孟子接着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
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

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身为百姓的父母官,主持政事却免不了野兽吃人的情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制作土偶、木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

用土偶、木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这是您老所深知的。

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给秦国;南边又为楚国所欺侮。

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孟子回答道:“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

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制的棍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和子女各自逃散。

他们坑害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他们,有谁能跟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

’请大王不要再犹豫徘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