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高一上学期语文入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0分)
1. (2分) (2020高二下·浙江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秀中纯粹(cuì)的支持如今已更多地变为“豢(huàn)养”与“凝视”,而所谓“公平”,也已消解在控制剪缉走向、买微博热搜等商业手段背后。
B . 沿着斗(dòu)折蛇行明明灭灭的山间小径向山谷深处徐徐走去,看不见的涧溪,汩汩淙淙(zōng)地在旁边流淌着,似悠悠扬扬的一支曼歌。
C . 近来,消费券(quàn)已成为提振经济的“加速键”。
多个城市推出的千万元至亿元级规模消费券,对当地消费潜力释放起到了可观的撬(qiào)动作用。
D . 科技的发展让人欣喜,但老行(háng)当似乎渐行渐远,这让我们产生淡淡的忧伤,那是一份怀旧的情愫(sù),那是一种对逝去岁月的湎怀。
2. (4分)(2020·浙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屏幕中的剧情风生水起,扣人心弦。
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争先恐后。
某些字符甚至悬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
【甲】“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弹幕通常是对屏幕中剧情的即时评论,短小精悍。
【乙】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丙】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
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
然而,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风生水起
B . 短小精悍
C . 然而
D . 激荡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
B . 乙
C . 丙
3.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许多花店门前摆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花店里弥漫的玫瑰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娇艳欲滴。
以红颜色为主基调的玫瑰花装点了整个花店,成为众多前来选花人的最爱。
B . 春节文化所蕴含的和谐与喜庆、团聚与亲情,如春风般吹拂,为世界文明增添了一道亮色,不仅让世人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更推动了文化间的沟通与交流。
C . 古琴,是最古老且富有民族色彩的中国弹拨乐器,它不仅是一种演奏乐器,而且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可谓得天独厚、无与伦比。
D . 西安世园会将园林、园艺高度结合,在植物和花卉展示方面涉及世界植物花卉、中国各地植物花卉以及秦岭特色植物花卉等,还将首次引入太空植物进行展示。
4. (2分) (2018高一上·牡丹江月考)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学翻译家。
1929年4月,他所作的《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B . 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他被认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
C . 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沁园春·长沙》是中调。
D .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整齐划一,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二、默写 (共1题;共1分)
5. (1分) 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6. (9分) (2017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后面题目。
荀子的文学创新
兴盛于汉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特殊文体的赋,前人多从文体流变探其渊源,如“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
这主要是从汉赋形式的演变上,探求其受诗、骚等前代文学样式的影响与联系。
但真正自觉地去进行赋的创作并对汉赋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创赋人和奠基者,应该是荀子。
荀子是第一个以赋命篇的人。
他的著作《赋篇》包括《礼》、《知》、《云》、《蚕》、《针》等五篇。
其中,有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的形象化描写,也有对云、蚕、针等具体事物的逼真摹写。
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方式,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韵散间出。
在手法上,则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这些都是后来汉赋作者所继承并发展的大赋特点,这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最早的赋。
看来,荀子不仅是赋的创名者,也是赋作范式的创制者。
这说明赋之最早出现应是荀子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当然,赋体在汉代蔚为大观,类型繁多,其发端和起源,也不会是单一的。
但荀子作为第一个自觉进行赋创作的人,应是体物赋的创始者。
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中说:“相如之徒,敷典摛文,乃从荀法。
”说得更确切一点,就是所谓体物模型的典型的汉大赋是以荀子作赋之法来创作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还反映在他的作品《成相篇》上。
该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以三三七加四七的句式,写出极有弹弦节奏特点的韵文作品。
例如:“请成相,世之殃,愚黯愚黯堕贤良……”从通篇来看,内涵丰富,亦论亦述。
既用这种弹唱之词来阐发深刻的治国之理,又用来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在形式和表现上,则曲调简短,极富民间劳动的节奏感,且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荀子的这种文学创造,对后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宋以后勃然兴起的弹词正是继承了荀子所创制的这种弹唱文学的特点,才成为以叙说故事为主、深受民间喜爱的文学范式的。
荀子的文学创新动力,有其独特的文化之源。
他“年十五游学于齐”,在齐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稷下学宫曾“三为祭酒”,“最为老师”,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春申君的推重和赏识。
可见他的一生除曾短时游秦、赵等国谋仕不遂之外,大部分时间是在齐、楚两国度过的。
而在被孟子称为“王者之迹息而诗亡”的战国时代,“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
当时的齐、楚两国,先后形成稷下和兰陵两个文化中心,形成肥沃的齐楚文学土壤。
荀赋五篇,全以隐语写成,说明其产生与隐语风习有直接关系。
《文心雕龙·谐隐》中即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的记载,这说明齐、楚两国都有好隐语的风俗。
而《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齐威王之时喜隐”,《新序》记载“齐宣王发隐书而读之”的事,也说明隐语在齐国可能已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问而有着更有效的传播。
正像以隐语来写作的荀赋,只有在齐、楚这样丰厚的隐语土壤中才能培育一样,荀子的颇多文学创新成就,就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的时代结晶。
(1)下列对文中《赋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赋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应该是严格意义上最早出现的赋,它是荀子致力于创新性文学实践的结晶。
B . 《赋篇》内容丰富,对礼、知等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云、蚕、针等具体事物有着形象而逼真的描写。
C . 《赋篇》充分吸收民间弹唱文学的营养,在形式和表现上,足格联章,首尾完整,有辞尽意足之妙。
D . 《赋篇》以隐语写成,采用主客问答式,多以四言为主,善用排比,韵散间出,铺陈回环,绘声绘色。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赋盛于汉代,汉受《诗》、《离骚》等前代文学的影响,是自觉全面地继承荀子的创作思想而形成的文学样式。
B . 汉赋蔚为大观,类型繁多,所谓体悟模型的汉大赋是其中的代表,荀子创造的体物赋应是汉赋的发端和起源。
C . 荀子《成相篇》的艺术创作范式,直接影响到司马相如等人,他们或阐发深刻的治国道理,或叙说曲折的历史故事。
D . 荀子在齐国游学从教多年,晚年又在楚国受到推重赏识,齐、楚两地的丰富阅历,对他的文学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3)请简要说明荀子的文学创新成就。
7. (12分) (2017高一下·钦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是美丽的
李永康
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也是焦黑的。
尽管来这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
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
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陌生。
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
他们压根就没走出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
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
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
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
但开学两个月来,我教的班还未发现过这样的现象。
为此,我非常得意。
我当初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
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当时就是不明白。
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对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
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
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五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上十几里山路。
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
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和父母说说。
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
我非常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知他,他还是没来。
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
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冒了出来。
面对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每天坚持来上课就行。
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了好几道山梁。
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学校。
我心里非常激动。
可没隔几天,他又不来上课了。
我再次来到他家里。
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怕在学校尿床被同学笑话。
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
他说,想。
我说,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读书。
他抹着眼泪点点头。
我说,相信老师,老师会帮你的。
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换着去查他的被褥。
如果是湿的,我们就悄悄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
做这些工作,我们既是在尽责任,更是凭良知。
坦率地说,我心里也有过埋怨: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想到这一点我就脸红——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虚荣太渴望回报了呢?
一件事净化了我的灵魂。
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
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教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一双双纯洁晶亮的眼睛盯着我。
我又声情并地朗诵着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
到秋日枯黄…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
我看了他们摘抄的诗,有的抄了顾城的《一代人》,有的摘录了惠特曼的《我自己之歌》,有的摘了穆旦的《森林之魅》。
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位尿床的学生却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
霎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签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重点实出了当地“黄”“黑”两种颜色,渲染了山村荒凉的自然环境,为下文有节的展开作铺垫。
B . 同学们见到真实的鲫鱼和鲤鱼“高兴得像过节一样,而我却流下了热泪”,这是“我”为自己的努力付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成效而流下的高兴之泪。
C . “我”对尿床的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问我说过半个“谢”字事也有过埋怨,说明“我”也起有施恩图报的心理需求的。
D . 这篇小说前半部分语言自然平实,后半部分原原本本地引用了两首诗以及不厌其烦地写了一串诗人及其诗集的名字,充满者浓郁的诗情。
(2)小说写“我”买鱼讲自然课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3)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标题“生命是美丽的”的意蕴。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8. (14分)(2018·江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
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① ,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①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余宰沭阳二年宰:治理
B . 说当时决某狱决:打开
C . 代为治筐治:备办
D . 奉母闲居奉:侍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 . 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C . 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
D . 吕峄亭在寒冬时节送客至十字桥,宾主作别时,袁枚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很难再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②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4)文中“可以风世”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9. (7分) (2019高一上·屯溪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释】梅尧臣(1002-1060),此诗作于1055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尾联写作者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归来后筋疲力尽,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
B . 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
C . 第四句写岸旁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
“老”与“丑”往往相连,但作者说它“无丑枝”,构思新颖。
D . 二、三两联,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含着浓郁的情趣。
(2)请概括并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情感。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2020·德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中,快递小哥的身影出现在“美好生活”方阵,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作为普通劳动者中的新职业群体,快递小哥频频进入公众视野。
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
对快递小哥的礼赞,折射出社会对劳动和奋斗的格外崇尚。
对快递小哥的赞许和推崇,其实就是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赞许和推崇,擦亮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底色。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4题;共10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答案:2-2、
考点:
解析:
答案:3-1、考点:
解析:
答案:4-1、考点:
解析:
二、默写 (共1题;共1分)
答案:5-1、
考点:
解析: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考点:
解析:
答案:7-1、答案:7-2、
答案:7-3、
考点:
解析: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答案:8-1、
答案:8-2、
答案:8-3、
答案:8-4、
考点:
解析: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答案:9-1、
答案:9-2、
考点:
解析: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10-1、
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