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猪”——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自我”寻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与猪”——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
中的“自我”寻觅
李亚琪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细读村上春树与王小波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为相似的莫过于村上春树的《象的失踪》与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了。
两位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作家借动物写人,寓意深刻,分别表达了对“自我”的关注和追寻。
“象”与“猪”这两个不同的意象隐喻了相同的精神追求。
面对“自我”被压制的现实,村上春树选择离开与抛弃,而王小波则选择了超越与自卫。
关键词:象的失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村上春树;王小波;自我
中图分类号:I106;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7-0146-03
村上春树作品的译者林少华曾经说,如果要找一位同村上春树最相近的中国作家,他认为是王小波。
中国有不少作家作品与村上春树的相近,王小波与他们不同,他与村上春树“都追求个体生命的尊严,追求自我主体性的超拔和纯粹,都藐视权威体制和世俗价值观”[1]。
的确,细读村上春树与王小波的作品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但最为相似的是村上春树的《象的失踪》与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象的失踪》是村上春树短篇小说中极为出彩的一篇。
镇
上动物园里一头年迈的大象与它的老饲养员离奇失踪,主人公“我”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
大象的离奇失踪足以勾起人们探求因果的好奇心,而更值得人深思的是失踪物的寓意与“失踪”这一行为本身的意义。
王小波的杂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故事风趣幽默,情节荒诞可笑,堪称经典。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我”关注着生产队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而最终这头猪冲出了栅栏脱离了人的控制。
两人不仅均以动物为意象,且文体相近,讲究节奏感,细读文本还可以发现两位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作家却有着相似的思考与追求。
一、“象”的意象
关于大象的寓意,众说纷纭。
林少华曾指出:“象是食草动物,极少主动加害于人或其他动物。
性情温和,神态安详,安分守己而又富于协同行动的团队精神。
可以说是平和、宽容、含蓄隐忍的象征。
”[2]从大象的形态特征上来总结,“大象代表着一个美妙、温馨、地老天荒的世界,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
杰·鲁宾认为,村上之所以一直对大象心系之,是因为对于他这样一位最关注记忆以及无法传达的内心世界的作家而言,它们是神秘之巨大、黑暗的象征物,是他特别迷恋的对象[3]。
根据文中“我”对大象的痴迷,与大象对人类愚蠢行为无动于衷的态度来看,大象的象征物在此文中应该有着某种积极的意义,也应该是现今社会已然忽视且不相适应的东西。
很明显,那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
就算镇子上有一头大象消失了,也很少有人会如主人公一般去关注。
人们更多想到的是这件事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政府担心的是民众的骚乱与质疑的声音,普通百姓担忧的是孩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