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5首唐诗感受大唐气象和古城长安的盛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5首唐诗感受大唐气象和古城长安
的盛况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作词的《大美中华》歌曲拉开了2022《经典咏流传》第五季的帷幕。

张杰歌唱得好,康震老师词作得美,“古城朱雀的小街”更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今天,我们跟随5首唐诗“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去感受当时长安城的气象和这条朱雀大街的盛况。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这句来源于诗豪刘禹锡的《乌衣巷》[1]: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词中的“古城朱雀”,就是今天古城西安的朱雀大街,是当年长安城的南北中轴线。

这条朱雀大街,北起西安城墙的朱雀门,连接着南边的明德门,一条笔直的大道向南延伸出去,一直通到长安区的终南山,与东边的长安路平行着,道路宽阔达一百五十多米,长度在几公里,是皇帝祭祀出行的必经之路,是真正称得上天街这个名字的一条大街。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大神兽,分别代表着南、北、东、西四个方位。

所以,位于城南的这条主干道,就叫朱雀大街了。

朱雀大街在唐朝就是一条著名的大街,两边有著名的玄都观、兴善寺等,大诗人刘禹锡、杜牧、温庭筠、孟郊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作。

唐代大诗人韩愈描写长安城早春小雨景色的很著名的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3]: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还有他的《再游玄都观绝句》[4]: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孟郊的《登科后》[5]: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拓展阅读-
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野草开出了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横跨秦淮河。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旧时:晋代。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寻常:平常。

《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
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记得作者在“万户千门成野草”(《台城》)的诗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败。

现在,在这首诗中,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句中作“斜照”
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按说,似乎该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

但作者没有采用过于浅露的写法,诸如,“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孙元宴《咏乌衣巷》)、“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无名氏)之类;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旧时”两个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

“寻常”两个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么不同于往昔。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

其将逝,剪爪识之。

其后果至焉。

”当然生活中,即使是寿命极长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谢堂前”的老燕。

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这就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到了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

《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

诗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
中。

因此它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

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创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写了这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总名《金陵五题》,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天街:京城街道。

润如酥:细腻如酥。

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最是:正是。

处:时。

绝胜:远远胜过。

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诗的风格清新自然,
简直是口语化的。

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

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造句清新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

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

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
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

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

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

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

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而小雨又滋润如酥。

酥就是奶油。

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

因为,“遥看近却
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

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

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

”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鉴赏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写初春的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它的特点,遣词用句十分优美。

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

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

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

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的早春时节。

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

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

3.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长安道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回来。

紫陌:指京城长安的道路。

陌:本是田间小路,这里借用为道路之意。

红尘:尘埃,人马往来扬起的尘土。

拂面:迎面、扑面。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玄都观里栽种着许多株桃树,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玄都观:道教庙宇名,在长安城南崇业坊(今西安市南门外)。

桃千树:极言桃树之多。

刘郎:作者自指。

去:一作“别”。

此诗通过人们在玄都观看花的事,含蓄地讽刺了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

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
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实则是讽刺当时权贵的。

此篇诗语讥忿,触怒当权者,作者因此又遭贬逐。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

从表面上看,前两句是写看花的盛况,人物众多,来往繁忙,而为了要突出这些现象,就先从描绘京城的道路着笔。

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了大道上人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况。

写看花,又不写去而只写回,并以“无人不道”四字来形容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则桃花之繁荣美好,不用直接赞以一词了。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练。

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

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

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

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

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创作背景
据《旧唐书·刘禹锡传》,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为为朗州司马。

到了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时被贬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从朗州被召回京。

这首诗,就是他从朗州回到长安时所写的,由于刺痛了当权者,同年又贬往连州。

4.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mǔ)庭中半是苔(tái),桃花净尽菜花开。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

百亩庭中:指玄都观百亩大的观园。

苔:青苔。

净尽:净,空无所有。

尽:完。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哪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种桃道士:暗指当初打击王叔文、贬斥刘禹锡的权贵们。

该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诗前有
作者一篇小序。

其文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

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

居十年,召至京师。

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

旋又出牧。

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时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

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样,此诗仍用比体。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

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

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

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

“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

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

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

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

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

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
者。

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

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

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刘禹锡玄都观两诗,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对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讽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体现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意象。

这种艺术手法是高妙的。

创作背景
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此诗可以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十四年前,刘禹锡因赋玄都观诗开罪于权相武元衡,被远窜岭南。

十四年后,当他再次回到了长安。

这时,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

刘禹锡重提旧事,对武元衡等显然是一种嘲笑和鞭挞。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wò)龊(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dàng)思无涯。

以往不如意的处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飞扬,兴致高涨。

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第,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称登科。

龌龊: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放荡: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思无涯:兴致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

疾:飞快。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

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

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

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

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

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

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

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

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

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

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

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

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

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