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文文学常识判断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文文学常识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判断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2.XXX的《师说》中提到“六艺经传,皆通之”,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教育机构,是由私人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XXX、XXX、XXX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
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
“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
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XXX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
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
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
山和中岳嵩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荆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
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
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XXX、南蛮、北狄,有鄙视之意。
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
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被称为“国”,而士大夫
的封地被称为“家”。
21.古人使用干支纪年、XXX和纪日,共有六十种排列组合。
22.十天干中,甲排第一,十二地支中,子排第一。
23.古人使用十二地支来纪时,子时指的是23点至1点,
辰时指的是7点至9点,午时指的是11点至13点。
24.古人将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寅为虎,午为马,戌为狗。
25.十二生肖中,鼠排第一,狗排最后。
26.古人根据月亮的圆缺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分别
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和物候等情况。
27.二十四节气中,立春排第一,除夕排最后。
28.农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最后一天称为“晦”。
29.古人将农历每个月的十五称为“望”,十六称为“既望”。
30.古人将每个季节的三个月依次称为XXX、仲、季,仲
夏指的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31.在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和学校
的是礼部。
32.在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官吏任免和考核的是吏部,主
管军事的是兵部。
33.封邑指的是古代君主将国土的某一地方作为奖励赐给
功臣,例如淮阴XXX所在的淮阴便是XXX赐给他的封邑。
3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指官吏初到任,而“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退休
的意思。
3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
管土地户口、赋税和财政的是民部。
36.在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工程营造和屯田水利的是户部。
37.在唐代,官员的官服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高级官员一般穿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和“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穿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中的“司马青衫”可以看出,XXX当时的官阶相对较低。
38.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
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XXX和XXX。
39.“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一般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
40.“出”在古代一般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例如《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
41.古人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日或元旦,正月十五称为上元
或元宵。
42.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
诗人XXX而形成的传统节日。
43.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与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有关。
44.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XXX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正是在中秋之夜写的。
45.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登高的俗,以示对老
人的尊敬。
46.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廿八,“年廿八,洗邋遢”。
这一天,古人有清洗家具、大搞清洁的俗。
47.除夕是农历十二月三十,因此也叫“年三十”。
那一天
人们往往通宵不眠,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48.寒食是节令名,在清明节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
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49.社稷指谷神和土地之神,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0.旦日指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第二天、明天,也特
指农历正月初一。
51.牺牲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如牛羊猪;色杂为“牲”,如鸡鸭鹅。
52.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XXX没有牛为“少牢”。
53.顿首是古代的一种见面礼,行礼时点点头以示问候。
54.稽首是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头碰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常用此大礼。
55.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XXX字子瞻,号XXX居士。
56.斋戒是古人祭祀或做重大事情前,为表虔诚,往往要沐浴更衣并忌荤,不喝酒,不吃肉。
57.古代的座次有时以左为尊,成语“虚左以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58.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
自到华山主持。
59.嗣位是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
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60.九宾是古代祭祀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61.垂髫借指三岁到九岁的儿童,总角则指八岁到十四岁
的少年。
62.及笄之年是指女子十五岁。
在古代,女子十五岁成年,表示可以出嫁了。
63.而立之年是指男子三十岁,不惑之年则是指男子四十岁。
64.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帝后之死曰崩,诸侯、太子之死曰薨,大夫之死曰卒,庶人之死曰不录。
65.“幸”一般指封建帝王巡视某地,也称为巡幸。
而“召幸”则特指皇帝召见、宠爱妃嫔。
66.古代天子会赐予有功之臣天子的姓氏以示褒宠。
67.冠族指的是当地最富有、最有权势、人口最多的豪门
世族。
68.象笏是一种用大象脚趾甲制作的笏板。
古代大臣在上
朝时会用它来记录备忘。
69.古人成年后会取一个字,名和字的使用有所不同。
名
字是供晚辈呼唤的,而字则是供长辈或平辈呼唤的。
70.“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
在古代,人们不敢直接称呼
帝王,而会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示尊重。
71.古人的称谓有谦虚和尊敬之分。
当对别人称呼自己的
父亲时,会用“令尊”,而称呼对方的父亲则用“家父”。
72.“朕”是古代帝王的自称。
本来没有贵贱之分,但从
XXX开始,它就成为了皇帝的专用称谓。
73.对于皇帝的称谓,有谥号、年号和庙号。
谥号最早,
年号始于XXX,庙号始于XXX。
一个皇帝会有一个年号,这
个惯始于XXX。
74.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
父亲去世称为“内艰”,母亲去世则称为“外艰”。
75.在古代,对于皇帝的称谓因不同时期而有所不同。
有
些人会称呼庙号,如“XXX”;有些人会称呼年号,如“XXX”;还有一些人会称呼谥号,如“XXX”。
76.古人在幼年时会被取名,在成年后则会取一个字。
这
个字是为了便于别人称呼,对于平辈或尊辈,一般会用字来称呼,如“XXX”。
77.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则称
为“妣”或“先妣”。
已故的父母合称为“考妣”,如成语“如丧考妣”。
78.古代对于已婚妇女的称呼因身份不同而有别。
天子的
妃子称为“后”,诸侯的妻子称为“夫人”,大夫的妻子称为“孺人”,士人的妻子称为“妇人”,庶民的妻子则称为“妻”。
79.谥号是专指有功之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带有评价或表扬
性质的称号。
80.谥号是专指皇帝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
价性质的称号,如XXX、XXX等属于褒谥,而XXX、XXX
则属于恶谥。
81.“风骚”一词最初指的是《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被用来形容文采。
8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83.“四书五经”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和《春秋》。
8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5.《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86.《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87.《孔雀东南飞》和《长恨歌》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88.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
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书》、《南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
89.《汉书》是东汉班固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从西汉XXX到新莽王莽时期的历史。
90.“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之一。
其中,“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则是正史的总称。
91.一般而言,“五谷”指小米、黍子、大麦小麦、豆和大麻子。
92.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用于限制犯人的自由。
在手上戴的称为梏,在脚上戴的则称为桎。
93.棺是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而椁则是放置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94.“陛下”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下面,后来引申为对帝王的敬称,表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礼貌称呼。
95.“黜陟”是指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降职或罢免,“陟”则指对官吏的晋升或进用。
96.“徒流”是古代的一种刑法,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同时将其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97.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
98.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为“墨刑”。
99.“父忧”是“丁父忧”的省略写法。
XXX是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XXX期间,XXX不得担任官职。
100.“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还有黎首、黔首、XXX、庶民、孤、孺人等词汇表示百姓的意思。
25.排在最后的是猪。
26.一年被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是根据太阳在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27.除夕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排在最后的是大寒。
28.正确。
29.XXX的每月十五才叫“望”,每月十六叫“既望”。
30.正确。
31.正确。
32.正确。
33.奖励某人指的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赋税奖励给其个人,而不是把国土奖励给他。
34.正确。
35.唐代并没有“民部”一说,主管户口的部门应该是“户部”。
36.正确答案是“工部”。
37.“XXX”指的是XXX,而不是XXX。
38.正确。
39.“迁”有升有降,而“左迁”是贬职的意思,升官时很少用“右迁”一词。
40.“出使”指的是京官到地方就任。
41.正确。
42.正确。
43.正确。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XXX的词。
45.古人有重阳节登高的俗,但没有带老人家登高的俗。
46.腊日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47.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不一定是十二月三十,有时是十二月廿九。
48.正确。
49.搞反了,“稷”是农业之神,“社”是土地之神,可以通过偏旁部首来推断。
50.不能指农历正月初一。
51.体全为“牲”。
52.正确。
53.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的敬礼。
54.正确。
55.男子二十岁成年只取字,不取号。
56.斋戒时并非不吃肉,而是忌食有辛辣有臭气的食物,如葱蒜、芥末等。
57.正确。
58.到泰山主持。
59.这个说法太过于绝对,一般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这一传统被打破。
60.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61.正确。
62.正确。
63.正确。
64.士的死曰不禄,庶人之死曰死。
65.正确。
66.一般赐以国姓,而不是赐予天子的姓氏。
67.冠族是指名门望族。
68.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
69.名字是长辈呼唤时用的,字是晚辈或平辈呼唤时用的。
70.正确。
71.搞反了。
72.正确。
73.正确。
74.搞反了。
75.XXX是谥号,XXX是庙号,XXX是年号。
76.XXX,XXX,号XXX居士,XXX是他的号。
77.正确。
78.正确。
79.评价的对象不一定是功臣,也不一定是善意的评价。
80.谥号不一定是皇帝专用,大臣也有。
81.正确。
82.应该是“现实主义”。
83.错误:《左传》不是,应该是《春秋》。
改写:《春秋》是最早的中国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84.正确。
85.错误: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改写:第一部采用XXX写作方式的通史是《史记》,它包括了从XXX到XXX的历史。
86.正确。
87.错误:是《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改写:《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是两首著名的古代诗歌,分别描述了孔雀和XXX的故事。
88.错误:是从《史记》到《明史》,清代只有《清史稿》。
改写:清代编写的史书有《清史稿》,但它并不是从《史记》到《明史》的连续性通史。
89.正确。
90.正确。
91.正确。
92.正确。
93.正确。
94.正确。
95.错误:搞反了。
改写:需要进一步澄清或更正。
96.正确。
97.错误:不是专为救济百姓建的。
改写: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不仅仅是为了救济百姓,还有其他的目的,如灌溉农田和防洪。
98.正确。
99.正确。
100.错误:孤是君主的自称,孺人是对妇人的称呼。
改写:孤是君主自称的一种方式,孺人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