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四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历案-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
历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主题
本课学习主题为“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探讨生态脆弱区的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荒漠化现象的地理背景,掌握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方法,并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我国荒漠化地区的地理分布和形成原因。
(2)掌握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学会分析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措施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协作学习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环保活动的热情和责任感。
三、评价任务
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荒漠化地区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2. 技能应用评价:通过案例分析报告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调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
四、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的紧迫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荒漠化地区的地理分布、形成原因及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点讲解生态脆弱区的特征和综合治理的原则。
3. 案例分析:选取我国某个荒漠化地区作为案例,分析该地区的荒漠化过程、影响及综合治理措施。
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和研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方法和措施,并分享各组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方法。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治理的短文或制作一份相关手抄报。
五、检测与作业
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荒漠化地区成因、影响及治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治理的短文或制作一份相关手抄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学后反思
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便是一个完整的高中地理学历案的构造内容。
通过对荒漠化地区的研究与探讨,使学生真正了解并学会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区,并在学后转化为积极的行动和习惯,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既是课程的要求,也是每一位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同时,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采纳学生与自身的反思意见,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以上就是关于“高中地理课程《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历案(第一课时)”的完整内容。
希望对您的学习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学历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主题
本课时学习主题为“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具体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实现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二、学习目标
1. 知识与理解:掌握荒漠化地区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危害;理解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技能与操作:学会分析荒漠化地区的地理环境,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针对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评价任务
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荒漠化地区特征、成因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提出的综合治理措施方案,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待生态保护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学习过程
1. 复习导入(5分钟):复习上一课时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荒漠化地区的现状。
2. 新课讲解(15分钟):
(1)荒漠化地区的成因及危害: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详细讲解荒漠化地区的成因、表现及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2)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必要性:讲解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综合治理措施:介绍当前针对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措施,如植树造林、草方田建设、水土保持等。
3. 案例分析(10分钟):选取我国某荒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治理措施、成效及经验教训。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针对本地区或特定区域的生态脆弱区进行综合治理,并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建议。
5. 总结提升(5分钟):总结本课时内容,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五、检测与作业
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荒漠化地区特征、成因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地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的方案或建议书,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和建议。
六、学后反思
1. 教师反思:总结本课时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在知识理解、技能操作和情感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所学知识,明确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通过本学历案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全面地掌握荒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的知识,同时也能够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总结来说,本学历案以“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为主题,通过系统的学习过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效的评价任务以及适当的检测与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荒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知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就是关于“高中地理课程《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学历案(第二课时)”的完整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