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托邦》读后感
《乌托邦》读后感1
大学时,比较崇敬企业家。

尤其国外那些带着传奇色彩的。

比如Facebook 的扎克伯格、iPhone的乔布斯等。

我的专业是英语。

所以,我对他们的崇敬就表现在学英语上——课余时间把他们的演讲都精读了一遍,后反复朗读,甚至背诵。

因此,至今我仍对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

他刚说完,底下学生都笑了。

乍一听,确实有些好笑。

但人生的真谛也蕴藏在这诙谐的语言中。

乔布斯说,在17岁时,他在书上读到了一句话:
If you live each day as if it was you r last, someday you’ll most certainly be right.
然后说,这句话给了他很深刻的印象。

在过去的33年里,他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看着镜子问自己:
If today were the last day of my life, would I want to do what I am about to do today?
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这本书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再阐释:我们这一生是要选择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呢?还是选择先付出代价做些其他事,然后再做喜欢的事?这是一本哲学书。

只是以蚱蜢为主角、用对话录的方式探讨了“工作与游戏的关系”。

有点像《苏菲的世界》,属于哲学思辨小说。

说来惭愧,我也并未完全读懂这本书。

因为是断断续续地读的,且有时只读二三十分钟。

理想状态是:每次至少阅读1小时以上。

因为哲学类的书籍,逻辑性非常强。

如果老是读一小部分就中断,那下次再读就有点难接上。

这样,就很难搞明白前后文的因果关系。

但我对书中探讨的一个人生问题很感兴趣——工作与游戏的关系。

或说工作与休闲娱乐的关系。

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工作占据生活70-80%的时间。

而我们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则是为满足另一目的:生存。

达成生存目的后,再去达成“玩乐”的目的.。

这样,工作就成了一种生活的“中介”:我要工作,
不是我想做这份工作。

而是我需要这份工作来达成“生存”的目的,最终达成“玩乐”的目的。

由此,可延伸出两个重要的人生问题:一、如果未来某一天,人类社会的基本物质需求完全被解决,不需要工作了,那空出这许多时间该如何度过呢?
二、有没有一种工作可以直接达到“生存与玩乐”的目的?
其实现在世界上很多人已经解答了问题一。

于这些人而言,人生就是一场游戏。

钱多钱少已不是第一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工作的成就感与价值感。

马斯克拼命想要送人上火星就是如此吧。

而关于问题二,答案显而易见——“做自己喜欢的事”。

苏格拉底讲“认识你自己”,王阳明讲“致良知”。

我想,间接或直接都有鼓励我们做自己喜欢之事的意思。

但“喜欢”也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要在认清自己的本质性格与世界的运作规律后,依道而行。

不过,从现实世界来看,成功解答此问题对于我们多数人而言都是一种奢侈。

生活有太多羁绊,而我们又有太多莫名的欲望,人生的导师又可遇不可求。

这本书比较薄,约25万字,是一本中篇小说的长度。

连续读上七八小时就能读完。

此外,本书也略微谈及到了“终极人生问题:工作与游戏的关系”,对游戏的定义过程和对终极问题的初步探讨,可让人领略到哲学的魅力。

总结来说,我觉得这两个特点足以使得这本书成为满分“哲学入门”书籍。

《乌托邦》读后感2
大约是在十多年前?初中政治课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乌托邦”这三个字,尽管当时仅是作为马克思大人启蒙学习的一个名词而存在。

即使后来陆续看到许多次出现,也一直把乌托邦作为一个虚幻,而大约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来理解。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

”漫天的粉红色花瓣旋转起舞,飘飘洒洒抚过勃勃生机的青草地。

微风拂面,所过之境皆是清新的自然花香、和谐又静谧的世外桃源。

嗯,到这里可以“咔”了。

这是中国文人归隐园田居式的美好幻境,绝对不是乌托邦!不是乌托邦!
乌托邦!重要的事要说三遍。

理解为是中西方人的脑回路不一样,乌托邦里描绘的大同世界不是中国人情境里的田园小清新,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大工厂。

翻开《乌托邦》,书本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借外来者之口描绘了当时英国的现状,比如耳熟能详的“羊吃人”圈地运动之类的;第二部分是书的大头,详细描述了乌托邦这个国家,地理位置、城市规划、婚姻家庭、职业供给、社会构成、奴隶战争、宗教信仰以及everything,甚至对什么是幸福快乐都有探讨。

可是,看完后我却对乌托邦这个国家完全没有向往,反而是深深的恐惧。

或许是大锅饭期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太铭心刻骨?
书本尽管一直在着墨刻画乌托邦这个国家对于信仰的尊重和自由,但更多的是人之为人的不自由。

按照已经设想好的固定模子来抚养、教育一个人,定义什么才是幸福,什么才是快乐,规定什么样的兴趣爱好才是正当的符合要求的喜好。

甚至于为了避免市民失去怜悯之心,规定宰杀牲畜这种事情只能由奴隶来完成。

弘扬一切真善美,杜绝一切假丑恶。

一个人不像是社会的细胞,更像是社会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

哪里需要补哪里,so easy。

我们都知道天下大同是幻觉,可是我们还是期待了那么久,并且一直在远眺。

再说被评价为血淋淋资本积累的圈地运动,其实跟现代房地产何其相似。

原住民被赶走,豪绅贵族换来直接快速的经济利益,原住民获得与所得经济利益相比微乎其微的报酬,被从自己土地上赶走以后生活无依。

“贵族豪绅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圈起,变作牧场,用来养羊,提供纺织毛呢需要的羊毛。

这就是所谓圈地运动。

”——“地产企业把耕地一片接一片地占用,变作商圈,用来盖房,提供可供高价出售的住房。

这就是所谓房地产。

”历史与现实又走了同样的轨迹。

大约是从古至今的方式都一样,只是与时俱进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是的,被那个城市设计的构想深深“!”到,所有城市的格局都一样,所以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不会有陌生感,都可以迅速找到想要的东西o
(╯□╰)o,是否完全不用考虑地形的吗?!那个环海的港湾设计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建成的,在东北大平原上和横断山脉区建起来的城市怎么能保证格局一样?这分明是偷懒的城市规划好把。

要求住的房子也一样、衣着打扮也一样,怎么不要求男的女的都一样?
不过,严肃认真地算起来,中国倒是真的过了一段这样的日子,不能说水深火热,但绝对够鸡犬不宁。

总之,这本书被我按照任务来完成了,越看到后来越仓促,觉得看不下去,于是我的读书笔记也这样草草而了。

《乌托邦》读后感3
《乌托邦》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哲学家、政治家莫尔写的。

在书中,莫尔借一位海外游人拉斐尔希斯拉德之口,来谈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设想。

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讨论了以人为本、和谐共处、婚姻自
由、尊重女权等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露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乌托邦新岛形象的全面描述,他系统地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在乌托邦,人们过着健康向上的生活,相互之间平等、互助、融洽、友爱。

大家都在公共食堂吃饭,很少人会自己单独从市场上买回食物。

乌托邦人是不允许自己的公民从事屠宰业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逐渐消灭人性中最可贵的恻隐之心。

从这可以看出,乌托邦人是很善良淳朴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变成充满暴力跟杀戮的人。

乌托邦人是很懂得互相尊重的,他们以侮辱丑角而感到羞耻。

他们觉得人是不可能达到很完美的,只要珍惜天然的美就好了,同时,他们认为涂脂抹粉是一种很不光彩的事情。

在我们今天,涂脂抹粉却是很多女性的特点,或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足,或是为了在交往上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有的时候也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爱惜自己的天然美的,不过,有的时候人们对于长得不太好看的人以及扮演丑角的人却无法像乌托邦人民一样怀着一种尊重,甚至在其面前表现出厌恶以及暗地给他们
起外号。

在乌托邦人眼中,家庭伦理的意义重大,尊爱爱幼是永远不变
的传统,他们每个家庭人数限制在16口人以内,并由父亲管理。


子侍奉丈夫,子女侍奉父母,年轻人侍奉年长者。

在乌托邦,不允
许一夫多妻,也不允许离婚,除非有通奸或者难以忍受的反常现象
发生,可以由国家接触婚约,并允许受害者另行婚配。

但是犯有罪
行的人是不允许再婚的。

这也是他们制度的一个局限。

在乌托邦,
女性与男性是平等地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并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跟我们国家今天制度大同小异,都是支持男女平等的。

乌托邦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民主,即除奴隶之外的全体乌托邦人当家作主。

乌托邦有一套完备的官员制度,高级行政官员必须从博学多才的学者中挑选。

乌托邦并没有律师,人人都能用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和民主权利。

乌托邦人注重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规定,不论男女都必须经常阅读,而且要作为终生的习惯。

这个跟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差不多。

同时,他们也很注重外来文化的学习。

在乌托邦人眼中,金钱就如粪土,国家实行财产公有,农业是经济结构的基础。

他们认为金钱被取消了,和金钱相关的欺骗、盗窃、抢劫、骚乱、叛乱等罪行也就不会发生了一旦金钱废除,贫穷也就马上减少以至于消失了。

但是在我们今天,没有金钱被认为是万万不能的。

而且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流通,国家就无法得到发展。

总之,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是一个和平,美好的国家。

或许有些地方不太合理,但是,这是莫尔甚至于很多人心中所向往的桃花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在乌托邦中的美好制度都在现实中被实现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情,希望这个世界有一天能在合理的发展下变成一个大乌托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