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1 一枚金币 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金钱
一枚金币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体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3.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体会父亲和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教学难点:
懂得以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三、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 分角色朗读。
2.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给--扔--笑
给--扔--笑
自己挣--扔--跑、抓、大喊
第二课时
一、创设导入揭题质疑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4.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5.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1.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2.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3.指导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
三、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文中的老人或儿子,你会怎么办?
3.你珍惜压岁钱吗?为什么?
4.你自己曾凭劳动赚过钱吗?这样的钱你珍惜吗?
四、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1. 分角色朗读。
2. 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
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一枚金币“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给--扔--笑
给--扔--笑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
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自己
挣--扔--跑、抓、大喊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