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1.(1)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和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1.(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全部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①幼稚盈室②会有四方之事③尝从人事
④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⑤臣以供养无主⑥臣欲奉诏奔驰
1.(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1.(4)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病:患病。

作者是说自己忍饥受冻,没在意自己的身体。


B. 故夫知效一官(效:效力。

意思是凭自己的某些才智为官方出力。


C.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星火:流星划过天宇的光,以此喻指官员催逼之紧迫。


D. 则告诉不许(告诉:告知。

作者的意思是把自己的为难之处通报给皇帝。


【答案】C
【解析】(1)A项,“交病”是身心都感到痛苦的意思。

B项,“效”在这里是“胜任”的意思。

D项,“告诉”是申诉的意思。

故选C。

【答案】B
【解析】(2)①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或缺乏经验,不老练。

②四方:古义,到各处去。

今义,天下,泛指各处。

③人事:古义,做官。

今义,一是指人世间的事,二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三是指人的意识的对象,四是指馈赠的礼物。

④举世:古今意义相同,指全世界。

⑤供养:古今意义相同,指供给长辈或年长的人生活所需。

⑥奔驰:古义,奔走赴命。

今义,快速地奔跑。

故选B。

【答案】C
【解析】(3)A项,劝说/勉,勉励。

B项,通“能”,才能/并且。

C项,不久。

D项,把/因为。

故选C。

【答案】D
【解析】(4)A项,“去家”是距离自己家的意思。

B项,“因事顺心”是因辞官而遂顺了自己的心愿。

C项,“旬有五日”是十五天。

故选D。

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2)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A. 夕阳映红了天际,在料峭的春风中,客船渐行渐远,凄凉而又美丽。

B. 诗歌首联寓情于景,用零落的断山、涌动的春潮渲染凄凉落寞之感。

C. 诗人运用想象手法,描绘刘裕挥师北伐时“舳舻千里”的恢弘场面。

D. 诗歌尾句着一“自”字突出古渡口芳草茂盛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

【答案】B
【解析】(1)B项,“涌动的春潮”错误,应为“平息的春潮”。

【答案】(2)①离别的伤感。

颔联描绘了一幅早春江边送别图,春风微寒,夕阳斜照,落叶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抒发了诗人离别的怅惘之情。

②昔盛今衰的慨叹。

颈联的前后两句构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古渡口“昔盛今衰”
的感慨。

【解析】(2)解答此题首先需要理解诗句含意,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颔联“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描绘了一幅春风微寒,夕阳斜挂,落叶
飘零,一艘客船在江面上渐行渐远的早春江边送别图,目送者伫立江边,依依惜别,
无限怅惘,抒发了诗人离别的伤感。

诗人联想起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刘裕,“战舸昔
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昔”与“今”的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古渡口“昔盛今衰”的感慨。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
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乡村范畴的一项是()
3.(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数字技术时代乡村的“重新部落化”有哪些重要特征。

3.(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A.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文字、书籍使得人们进入一
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去部落化时代。

B.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推动了政府信息透明和公开,降低了治理成本,减轻
了治理难度。

C. 在数字乡村建设现实中,三瓜公社的事例说明了我们已经建立了法治、德治、村民
自治相结合的现代治理体系,脱离了传统部落的特征。

D.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乡村的数字化建设已经落地生根,信息
化已成为田园牧歌的生活常态。

【答案】B
【解析】(1)A项,“目前”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①段“文字和印刷技术的出现,信息传
播的时空局限被打破,文字、书籍使得人们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去部落化时代”可知,应是“文字和印刷技术的出现”,不是“目前”。

C项,“脱离了传统部落的特征”错误,材料一第④段“将传统部落外的土地、人和乡土
文化再次联结起来,具有显著‘重新部落化’特征”可知,是将“传统部落外”的土地、人
和乡土文化再次联结起来,所以仍然保留着“传统部落的特征”,并没有“脱离了传统部
落的特征”。

D项,“已经落地生根”变未然为已然,根据材料二第⑤段“数字化建设仍需落地生根”
可知,数字化建设还没有落地生根。

故选B。

【答案】B
【解析】(2)B项,“传统部落使得人们的空间语言和地理都是固定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传统部落由空间、语言和地理位置决定,这一时期由于时空边界难以打破,交流和信息传递只能在特定的物理空间范围内进行”可知,是人们的空间、语言和地理
决定了传统部落的形成。

【答案】D
【解析】(3)D项,选项属于绿色智慧城市,而非数字乡村。

【答案】(4)①乡村进入时空同步、感官同步的时代;
②部落化的微小和个体叙事再次回归到重要位置;
③由乡村统治转向社区式治理。

【解析】(4)根据材料一第①段“然而电子媒介再次打造了一个时空同步的世界,人
们的观念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通过人们各种感官同步互动而实现,
人们重新回到了部落化时代的感官同步时代”,可知“乡村进入时空同步、感官同步的
时代”;根据材料一第①段“个体的能动性被不断释放出来,传统的宏大叙事和权威叙
事被打破,部落化的微小和个体叙事再次回归到重要位置”,可知“部落化的微小和个
体叙事再次回归到重要位置”;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在数字时代,将乡村作为共同体,
为生活在其内种种分离的不同成员提供了彼此博弈、合作、共赢的平台,使得曾经的
乡村统治转向了社区式治理”,可知“由乡村统治转向社区式治理”。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5)材料二首先提出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差距,引出数字乡村的话题;
接着分析数字乡村呈现广阔前景以及对实现数字乡村的思考;最后总结数字化转型是
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

【解析】(5)解答此题时,阅读材料二,理清文本层次,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看写作的先后顺序和内容间的关联,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并将相关内容概括出来。

材料二首先通过第①段“到今年3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55亿,农村地区互联网
普及率为46.2%”这一内容说明城乡之间互联网存在差距,然后由“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让互联网世界变得‘更平’”提出怎样缩小城乡之间互联网差距,引
出数字乡村的话题;接着由第②段“近年来‘数字+乡村’已经展现出广阔前景”,第③段“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繁荣乡村网络文化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第④段“我国农村地
区广袤,资源禀赋、人口结构、认知水平、消费能力迥异”引出对数字乡村呈现广阔前
景以及对实现数字乡村的思考分析;最后通过第⑤段“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乡村振兴
的战略方向”总结数字化转型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

4.(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3)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4)“相由心生”,选文中姨婆的表情随着心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请结合本文的故
事情节简要分析。

A. 文章通过姨婆犀利的追问,揭露了以谋得斯通姐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私、冷漠、
金钱至上的丑陋嘴脸。

B. “我姨婆对我并没有太多理会,自顾自从柜子里拿出一条有围嘴的围裙。

”姨婆的表现,说明她起初并不想收留“我”。

C. “只要我跟我姐姐简·谋得斯通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是绝不会有异议的。

”这说
明大卫的母亲性格是软弱的。

D. “马上给他量量尺寸,做一套衣服。

”当姨婆问及“我”的去留问题时,狄克看似答非
所问,实际上坚定了姨婆收留“我”的决心。

【答案】B
【解析】(1)B项,“说明她起初并不想收留‘我’”错误。

这些行动证明姨婆对是否收留“我”有些犹豫,内心感到纠结。

【答案】A
【解析】(2)A项,第二段没有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3)①文章使用第一人称(或以“我”的视角来叙事)。

②多用对话形式,使情节更加集中。

③以“我的去留问题”为线索,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

便于展现人物性格,揭示矛盾冲突。

【解析】(3)作答此类题目,一般可从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情节安排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等)、叙述安排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叙述人称及视角来看,本文以“我”作为叙述主体,以“我”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让故事更有代入感。

从情节安排技巧来看,选段以“我的去留问题”为线索,围绕“我的去留问题”将故事情节紧密地串联起来,让文章更为紧凑,同时让各种人物性格集中展现,揭示了矛盾冲突。

从叙述安排技巧来看,文章主要采用对话形式,这样安排使情节更加集中,冲突更加尖锐,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4)①姨婆“想得出了神”(“沉思”)。

表明“我”的去留问题是棘手的,表现了她纠结的心理。

②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

在揭露谋得斯通姐弟俩的罪恶时,姨婆表现出愤怒之情。

③“我姨婆脸渐渐舒展开来”。

经过唇枪舌剑之后,姨婆取得了胜利,也解决了“我”的去留问题,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解析】(4)小说把姨婆描写得非常传神,通过对她丰富表情的描写,暗示她心理的变化。

比如,“我发现我姨婆低头坐在早餐桌前,想得出了神,她的一只胳臂搁在茶盘上,水罐往茶壶里倒的水都漫出来了,整块台布都泡在了水中,直到我进来才把她从沉思中唤醒”写姨婆对“我”的去留十分纠结,也表现出这一问题的棘手。

而在谋得斯通不知廉耻的辩护面前,她揭露了谋得斯通姐弟俩的罪恶,“姨婆用锐利的目光看着他说”“那份小小的财产——那幢房子、花园——那座没有乌鸦的鸦巢——就没有她儿子的份了吗?”姨婆对谋得斯通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愤怒之情。

在经过唇枪舌剑之后,从“谋得斯通先生一直站在门旁,脸带微笑地看着我姨婆,可是他那道浓眉却紧紧地锁在一起”可以看出姨婆取得了胜利。

决定收留“我”后,“我姨婆脸渐渐舒展开来”,表明姨婆是喜欢“我”的,她为能留下“我”而感到高兴,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菊花、老酒、茱萸等象征物,登山的习俗,甚至一些诗句,都已成为重阳节的文化符号。

B. 重阳节有敬老惜老的情愫,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符合中国人的“百事孝为先”的理念。

C. 我国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美德源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导。

D. 树立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离不开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惟其如此,才能做到代代相传。

【答案】C
【解析】(1)C项,“源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教导”错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是传统文化中讲究尊老爱老的一个例证,并非源头。

【答案】D
【解析】(2)D项,“例证法”错误。

这不是举例子,属于引用论证。

【答案】A
【解析】(3)A项,“我国摒弃了以往重阳节的所有文化习俗”在文中并未体现,作者只是围绕重阳节敬老这个主题进行论述而已,且“使其成为老年人的节日”说法错误。

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6.
(1)韩愈的《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话与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今之世,
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描写的现象相同。

6.(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朱自清的代表作,是一篇极美的写景散文。

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朱自清与友人俞
平伯同游秦淮河时同题散文佳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

”这副对联称赞的是
《三国演义》中的哪个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

【答案】(1)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解析】(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重点字:聚)
【答案】(2)《绿》,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解析】(2)《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


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时所作的散文,该文1924年1月25日发表于《东方杂志》。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

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风景描写技巧中,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
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答案】(3)关羽。

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

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肃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

关羽因此
安全脱逃。

【解析】(3)解答本题要结合名著经典情节,叙述时要抓住关键。

从“怒斩”“六将”可知是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从“江南”“鲁肃”可知是关羽的单刀赴会的情节。

语言要简明扼要,表达清晰即可。

7.(1)上联:万山红遍,满目秋景壮丽
下联:(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7.(2)上联:
下联:伤今众求学有长幼尊卑(韩愈《师说》)
【答案】(1)风华正茂,一段岁月峥嵘
【解析】(1)回顾对联的基本要求,如两行文字,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词性相对,
结构相应,平仄相谐,然后要抓住语言环境,明确上联和下联写作的内容。

从后面括
号中内容可知,要求对联的内容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回顾这篇词的内容,再
看上联,“万山红遍,满目秋景壮丽”,这是写景,是对上阕内容的概括,这也就暗示
学生,下联应根据下阕内容进行拟写,而词的下阕是展现青年的风采,如“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可以根据这
些进行拟写。

【答案】(2)叹古贤从师无高低贵贱
【解析】(2)从后面括号中内容可知,对联的内容源自韩愈《师说》,回顾该文的内容,再看下联,“伤今众求学有长幼尊卑”,这是今人对从师的态度,主要是对“爱其子,择
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概括,由此可以联系
文中对古人从师态度的描写,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圣人无
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可以根据这些内
容进行概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