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教育中的守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一个教育中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霍尔顿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
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很多时候充当的是教育者的角色,什么是教育?有一天看到这样一句话: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而是守望。
我觉得很有道理,回忆起在我班上发生的一些事情,我觉得守望式的教育真的有效。
案例一:
小毅,男生,阳光帅气,聪明活泼,自律性差,小错不断,但是爱面子不愿意被批评,几次正面批评下来,孩子给家长说觉得我不易亲近。
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说明正面的批评这个孩子不容易接受并且还和老师产生了距离,并且会有行为上的叛逆,得换种方式。
如果孩子觉得老师有距离感,难以亲近,那他不会对你敞开心扉,面对老师的批评他只是沉默,甚至反感和抵触。
孩子会觉得老师老是针对他,从而他会忽略了自己的错误,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老师的不满上面。
如果我们教育的结果是让孩子站在我们的对立面同时还没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我们的教育就完全失败了。
所以我高二第一学期对小毅的教育应该就是失败的。
高二下,小毅依旧我行我素,但我是这么做的:在开学的第一个月里,小毅依旧犯了好多小错误,比如上课说话、睡觉,偶尔不完成作业。
每次我发现问题时,没有像以前那样立马就把他叫出来批评一顿,我会给他一记眼神暗示,让他知道我看到了他的小问题,他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这个孩子本质是好的,只是自控力差而已。
一个月下来,我们已经眼神交流数次了,他越来越不好意思。
之后的一节晚自习,借着他迟到,我把他单独留下聊了聊,这次因为他有歉意,所以谈话切入的很容易,这次我们聊了很多:他高三的目标、他现在的成绩和目标的差异、他的纪律性差、他爱面子不愿意被老师批评、我们甚至聊到了他最近和隔壁班一个女生交往过密的问题,而这个是他主动告诉我的。
最后,我认为小毅对我的管理不再抵触了,尽管后面他还是会偶尔犯错,但是他已经能够正确对待我的批评。
像小毅这样的孩子,他们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傲慢骄横的样子,而其内心却又常常低估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缺乏信心,。
久而久之,形成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和“表里不一”的心理特点。
外表对批评满不在乎,内心却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内心渴望友谊、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而老师一再的批评,更会让他认为自己在老师心中也是一无是处的,所以我选择守望孩子的错误,在一定时间内,我们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认识错误,慢慢改正。
案例二:
小辰,女生,自我,纪律性差,有主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对这个孩子的转化,同样非一朝一夕可为,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
作为老师,不仅要从学习上、生活上关心她,更要去温暖心灵。
只有从心灵深处去感化她、教育她,让她树立起战胜困难的雄心壮志,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与小辰的交往中,我观察到,在她身上出现了一些错误。
但是他不因为有了过失就失去了自尊心。
相反,在犯错误以后,变得更敏感、更自尊、更关注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并且能够从所犯的错误,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中重新认识评判自己。
如果这个时候,还一味地严厉训斥、指责她的话肯定会刺伤她的自尊心,影响她的思想和情绪,甚至导致严重的逆反心理。
因此我总是表现出一定的风度,该宽容时宽容,在和风细雨中使她认识到错误,及时改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即使有时她一时还难以认识自己的错误,我会在制止了其错误言行以后,给她一段思想认识的时间。
虽然一时难以奏效,但是却不会因严厉的批评,训斥而形成对立情绪。
如果眼睛老盯着这个学生的不足,就会失去教育的效果。
所以,多看一些学生身上的长处,恰当地运用宽容,给学生一个自省的空间,一个反思的余地,通过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段,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
我所说的守望与霍尔顿还有些不同,因为我们的孩子不会总在悬崖边徘徊,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走在一个小水沟的旁边,我要做的是:我会提醒孩子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小水沟,如果他依旧不以为然,我会观望,然后看着他踩了一脚的水,当他带着他的一脚的水再次走到我面前时,他对自己行为和对我的告诫的反思就已经开始了,这时我只需要帮他擦干水,略作提醒就可以了,如果孩子们对身边的小水沟都能做到惊醒,那么他们不会走到悬崖那去的。
防患于未然是好,可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处在青春期、略带叛逆的孩子,我们的防患在他们看来是古板、啰嗦、根本就是多余的,反而会让他们故意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所以为何不让他们看见并且感受到这个“小患”呢,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只要无伤大雅,然后我们来一起面对。
不良习惯的形成已有一定的时间,短期内不可能让孩子们改变所有的毛病。
“反复抓,抓反复”是教育“问题学生”的一般规律。
因此在转化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先慢慢让学生确定可行目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树立信心和勇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激励方式,建立自信,擺脱自卑,并且反复教育,循序渐进,逐步取得进步。
应当要的不是善于抓学生的错,而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变化并相应改变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教育更具实效性,最终取得良好的转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