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导学案带答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导学案
情感线索
先写悲(开头四句)--叹流光易逝
次写乐(“人生”以下六句)--喜朋友相聚
又次写愤激之情(“钟鼓”以下六句)--渲不平之气
最后写狂放之情(“主人”后)--豪放中含悲凉意
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
“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

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

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万古愁”。

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具体赏析
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
插入: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
A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

(壮)
B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

(悲)
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
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

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

(板书)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
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一种乐器)(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
高二语文导学案答案
三、整体感知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

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情感线索
先写悲(开头四句)--叹流光易逝
次写乐(“人生”以下六句)--喜朋友相聚
又次写愤激之情(“钟鼓”以下六句)--渲不平之气
最后写狂放之情(“主人”后)--豪放中含悲凉意
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
“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

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具体赏析
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
“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
插入:描写黄河的诗句还有:
A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

(壮)
B 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

(悲)
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

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
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

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

(板书)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
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一种乐器)(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