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例关键词:中国国情客观规律必然性夺取政权
摘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在特殊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前瞻性的符合中国革命健康发展的战略性方针,它凝结了老一辈无产阶级勇于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确立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石,也使中国革命少走了许多弯路。
它的形成,凝聚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和深切体验,凝聚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冲破教条主义的理论禁区、勇敢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从时间上说,开始于土地革命时期。
1926 年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使中国革命形势出现严重的危机。
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彻底失败,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白色恐怖时期。
国共合作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
1928 年4 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旧部与毛泽东率领的农民革命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探索。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通过对革命形势的正确估计,开始把各地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同争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形势联系起来考虑,初步形成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
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对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是走城市武装起义道路的争论,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直到1935 年,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的错误路线,真正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
1936 年,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前期红军游击战争的经验,进一步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重要特点——“敌强我弱”,并强调指出,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同时,毛泽东还把中国革命战争的这种特殊性作为不同于苏联的内战和我国的北伐战争的根木规律提出来,这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
1938 年毛泽东把这个理论概括成“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1939 年12 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问题在理论上作了更完整的概括。
为什么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主要是因为我们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在农村而不是城市,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的民主革命最强大的力量潜藏在农村,因此,如果无产阶级只是局限于在大城市搞武装暴动,那么他们被孤立就缺乏一个固定的革命根据地,使他们得不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支持。
其次是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
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有强大的封建势力,而且在一定时期内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与人民为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派。
正因为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才使得我们的民主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使得我们的革命必须转向农村,因为农村属于敌人统治区域最薄弱环节和空隙地带,这就为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在客观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要想民主革命的胜利,单靠在一些大城市发动武装暴动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只有在农村发动革命,进行土地改革,而后包围城市,方能取得革命的全面胜利。
由上述可知,毛泽东之所以能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理论,是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国情,这也成为他提出这一理论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亲身实地去经历那个年代——1927 年,我们也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困难的年代,大革命失败为民主革命蒙上了阴影,看起来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国,靠以前的方式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不能不说在毛泽东以前,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关于暴力革命的认识既不完善也不深刻,这种失之偏颇的认识使“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农村包围
城市‟的问题” 。
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农民占有人口的绝大多数,这跟当时的俄国和东欧是有很大区别的。
可惜之前的共产党人没有一个人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直到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作斗争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到这时,中国共产党才算意识到中国革命的独特性,在谈到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时候,毛泽东主要从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出发,强调“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主张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到农村中去,将农民群众发动起来进行武装斗争。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正确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意义是什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经验总结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贯穿的基本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并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他们争取解放的信心和斗志。
它还包含了保存有生力量,战略转移和地缘经济等战略意义。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的创立,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该如何评价毛泽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中的功绩,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中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一个艰难地探索的过程,教条主义的盛行一度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停留在表层。
直到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思想方针,无产阶级才开始意识到教条主义的局限性。
这一思想也确保了毛泽东在战争中的领导地位。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确定自己的革命道路。
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完全结合起来。
因此不得不说,在马克思主义东方化这条道路上,毛泽东可谓走得最早,走得最远,走得最深。
综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不仅是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由之路,更是毛泽东从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产物,不仅是创造性的,也是无法比拟的。
这一理论为中国民主革命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光辉的经典产物。
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毛泽东作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集中全党的智慧,及时总结了大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集中全党的智慧,果断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毛泽东指出: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其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这种特殊的发展规律根源于中国独特的国情发展规律,可以说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
参考资料及引用书目:
1 刘仁荣方小年《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
2 郭学旺《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年第一版
3 李伟《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