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2018-2019学年湘潭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明中叶以后徽商日益繁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便回家乡购置十地。
此后,民间的土地纠纷愈演愈烈,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
于是,明政府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
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解决民间土地纷争
C .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D .禁止民间土地买卖
2.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
”据此可知,当时( )
A .政府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
B .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
C .官员鼓励海外贸易的活动
D .市场扩大推动桑蚕业发展
3.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
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
”这表明唐代( )
A .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 .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D .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4.下列手工业生产技术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是( ) A .青铜制造中的金银错技术 B .冶铸业中切削、抛光、焊接技术 C .漆器制造中的夹纻技术 D .印刷业中的双色套印技术
5.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 ) ①用水力鼓风冶铁
②发明了灌钢法 ③瓷器生产技术逐渐成熟
④使用花楼机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6.据现有的资料证明:从陕西到山东,从河北到江西,包括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在内,都有早商铜器的发现。
在郑州曾经发现两处较大的早商铜器作坊遗址。
由此推理商朝( )
A .青铜器生产出现区域化
B .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
C .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
D .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
7.《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
下田,夫食五人。
可以益,不可以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8.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此卷只装
订
不
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兼并严重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9.西汉初年一度“纵民铸钱、冶铁、煮盐”,汉武帝时期,国家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专门负责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
这一变化()
A.确保了盐铁生产的质量
B.削弱了豪强的经济实力
C.减轻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D.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10.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
这从侧面反映了()
A.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D.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11.达·伽马的航海笔记写道:“(1498年)4月7日,我们到达蒙巴萨城(非洲东部城市)……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基督徒见见面,并希望能在翌日和他们同去做弥撒。
”这说明()A.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B.西班牙国王支持其航海
C.基督教此前已传入非洲
D.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
12.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846年时,德国织布行业还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0%。
这表明德国当时()
A.国家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B.与英关系紧张制约技术传播
C.近代机器工业发展缓慢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13.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
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
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14.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资本积聚之神速、工业发展之迅猛,最先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成为“资产阶级文明的榜样和理想”.这主要得益于()
A.早期的殖民掠夺
B.蒸汽动力的普及
C.工厂制度的出现.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5.马克思指出:“当贸易在英国已发展到手工劳动不再满足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了。
”马克思在此强调的是()
A.英国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B.英国传统手工工场日益兴旺
C.英国机器工业发展迅速
D.市场扩大刺激工业革命兴起
16.“它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
”材料中的“它”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17.“孩子们围观着这些外国人,他们正在土地上插进一根大理石柱,柱身上刻着文字,那是用葡文写着:'在耶稣基督诞生后1498年,葡萄牙君主国王曼努埃尔,派王室侍臣发现这块土地,并竖立这个标志。
'”这里的“侍臣”应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8.在经济史上第一个采用机器生产的部门是()
6
A.毛纺织业
B.棉纺织业
C.机器制造业
D.汽车制造业
19.英国工业化起步的最早迹象源于两大领域的联动发展,它们是()
A.棉纺织业—蒸汽机
B.蒸汽机—发电机
C.蒸汽机—交通运输业
D.通讯技术—化学工业
20.15世纪下半叶,英国有人形容“羊蹄可以把泥土变成黄金”。
这喻指的历史现象是()A.圈地运动
B.手工工场
C.君主专制
D.民族国家
21.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
”这一政策()
A.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B.其目的是适应抗战的需要
C.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22.“清政府不情愿地迈开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的近代化步伐。
它的建立源于军事上的需要,它的发展和影响,又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畴,它对于中国近代工业和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材料中的“它”是()
A.发昌机器厂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轮船招商局
23.1881年,南海县知县徐赓陛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查封了当时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包括继昌隆缫丝厂),并给机器缫丝业定了几条罪状:一是擅制机器缫丝,并未禀明立案。
二是男女混集,易生瓜李之嫌。
三是共有机器十一座,应用四千四百余人,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
这一事实反映()
A.民族工业尚未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
B.封建势力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C.民族工业的兴起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官僚资本的压迫使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24.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工人)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由,下令予以封闭,该厂被迫迁往澳门。
直到徐赓陛调离后,才又迁回南海。
以下关于该类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建立;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
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败坏了社会风气;
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⑤在其基础上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A.①③⑤
B.②③
C.②④
D.②④⑤
25.20世纪某一时期,中国政府“废两改元”“法币改革”“改订新约”举措频频。
该“政府”应指()
A.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B.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C.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26.1943年,在国统区3700余家工业中,官营的600余家,民营的3100余家。
但官营的占资本总额69%,民营的只占31%。
这一状况()
A.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B.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
C.有利于持久抗战的需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27.1923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
为挽救中国棉业,“棉纱大王”穆藕初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同事们积极活动,筹划按国际惯例组织中华棉业银公司,但农商部因部分议员和内阁阁员的反对而搁置此提议。
材料反映了()
A.一战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
5
B.政府反对中国成立垄断性质的大公司
C.军阀割据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工人运动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8.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
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性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主要
指洋务运动()
A.发动“商战”,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B.开办近代企业,诱导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C.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封建政府的文化教育体制
D.改革政治体制,开启了君主立宪的民主宪政之门
29.19世纪中叶以后,当西学在日本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时,在中国却被限制在通商口岸
范围之内和办理“洋务”的官员之中,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这说明近代
中国()
A.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
B.缺乏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
C.士大夫固守传统文化模式
D.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不大
30.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
在实业”。
因此他()
A.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
B.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C.在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
D.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6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
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2)分析白银流入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2.20世纪30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1932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下降更为明显。
其中,小麦在1927—1931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47.1%,羊毛从1928年的每磅37便士下降至1931年的每磅14.7便士。
1931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1927—1929年增长了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
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
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1931年11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
英国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层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倩《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o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到:“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的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新经济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战时遗留的危机。
到1926年时苏联的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以前的水平……在1925年逝世前不久,列宁已经决定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他认为这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道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他们采取所谓的义务交售制等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农民所述的“新的沉重的负担”主要是由当时什么政策中的哪项措施直接导致的?
(2)材料二中列宁倡导的新经济政策主要采取了哪项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农业问题?
(3)材料三中毛泽东主要批评的是斯大林模式中在经济方面的哪种做法?试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
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
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
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
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
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
从此,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材料二近代以后,敞田在英国仍普遍存在。
这些土地掌握在不同的所有者手中,并且分成许多小块,“混杂地散布着”,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土地收益的增长。
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所
5
有权不清的敞田等土地被圈围起来,变成领主或某个人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
据统计,到1790年,
400家大地主所有者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0%—25%,而个体农民的只占15%—20%……以贵族为
核心的大地产者不愿再依照传统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佃户经营,他们或者自行招募农业工人直接经
营农牧场,或者把土地交给租地资本家,坐享地租。
而且,许多土地所有者还投身其他领域,特别
是与地产密不可分的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工商业中大显身手。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
从宋至清租佃制度长期存续,结合材料一和所学
知识,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与近代英国土地制度的差异,并分
析英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对英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6
2018-2019学年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
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答案
1.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制定田亩丈量条例,有利于加强土地税收的管理和征收,故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符合题意;解决民间土地纷争并不属于主要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仍然是为了保障土地税收,故C不符合题意;明政府制定田亩丈量条例并不等于禁止民间土地买卖,故D不符合题意。
2.D
【解析】
根据材料“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
”说明国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A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B选项错误。
当时我国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C选项错误。
3.C
【解析】
材料“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体现的是政府限制官员经商,是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C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政府政策,但并没有说明结果,排除A。
B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政府限制官员与商争利,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商业秩序,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D。
4.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冶铸业中切削、抛光、焊接技术出现在唐朝,B选项符合题意。
青铜制造中的金银错技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A选项排除。
漆器制造中的夹纻技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C选项错误。
印刷业中的双色套印技术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D选项排除。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手工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手工业的成就准确识记。
5.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用水力鼓风冶铁,出现在汉朝;②发明灌钢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③瓷器生产技术逐渐成熟是在汉朝;④使用花楼机是在明清时期。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准确,D 选项符合题意。
②发明了灌钢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A选项错误。
④使用花楼机是在明清时期,B 选项错误。
②④不是汉朝时期出现的,C选项错误。
6.B
【解析】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冶炼成熟时期。
材料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铜器作坊遗址,体现出商朝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商代青铜器生产的区域化,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C错误;材料说明青铜冶铸技术成熟,不是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D错误。
7.D
【解析】
自然经济在春秋战国之前已经形成,故排除A项;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对题意中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C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所以出现题意中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业动力和工具的革新,故选D项。
8.B
【解析】
宋代经济发展繁荣,严重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导致“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重要因素是由于宋朝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并不是政府管理失控,故选B项,故排除D项;坊市制度主要实行于城市当中,坊市制度的崩溃与否与题意中的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
【点睛】
宋代统治者,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9.B
【解析】
盐业、冶金和铸币在中国古代是严禁私人操作的,因为三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汉武帝盐铁官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打击豪强的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B选项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盐铁专营的垄断性,使其内部缺乏竞争,不利于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产品的质量不一定能得到保障,A选项排除。
盐铁官营并不能减轻民众的生活负担,C选项排除。
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改革也涉及到盐铁的官营的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
【点睛】
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
10.D
【解析】
根据材料“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和“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可知,政府对于坊市制度的管理比较严格,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城市格局发生变化,故D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与坊市制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到市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故A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坊市制度遭到破坏,不能得出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故B排除;出现雇佣关系体现的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排除。
11.C
【解析】
题干材料“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基督徒见见面”说明基督教在达•伽马到达非洲之前已传
入非洲,故C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西班牙国王支持其航海,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故D不符合题意。
12.C
【解析】
由“1846年”“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等信息可知,在英国等国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前提下,德国棉纺织业中手工生产仍占据着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
“国家分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是说明德国与英关系紧张制约技术传播,B项错误;材料中显然不是说明德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D错误。
13.B
【解析】
根据材料“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业的工商业市镇兴起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洋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贸易,并没有体现菲律宾所受影响,故A项错误;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是鸦片战争,排除C项。
D项“完成”表述有误,排除D项。
14.D
【解析】
19世纪最后30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故选D。
A始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的开辟,时间不符,排除;19世纪上半期,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蒸汽动力得以普及,排除B;18世纪中后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出现,排除C。
15.D
【解析】
材料表明由于市场扩大,英国手工劳动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促使英国发明机器和技术革新,催生了机器大生产,故选D。
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英国手工业发展水平,排除B;材料突出了英国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排除C。
16.D
【解析】
由时间“1619年”,结合所学,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衰落,排除AB; 1622年,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而17世纪上半期,荷兰盛极一时,故排除C,选D。
17.B
【解析】
迪亚士航海是从1487年到1488年,时间不符,排除A;达•伽马于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经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符合题意,故选B;CD是由西班牙资助的航海家,排除CD。
1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前,在英国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之后其他部门也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工业革命由此开始,故B项正确,A项排除。
机器制造在工业革命后产生,排除C项。
D项,汽车制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
19.A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并且蒸汽机的改进为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英国工业化起步的最早迹象源于这两大领域的联动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不是英国工业化的起步;C选项错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晚于棉纺织业的发展;D选项错误,通讯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