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导入
对资本主义制度不满的四大实验:
德国:法西斯主义 想用暴力手段改变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 美国:罗斯福新政 想在资本主义框架内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 瑞典:民主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肌体上嫁接社会主义的因素; 苏联:社会主义 推翻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重建一个全新的社会。
第14课
苏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 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 要性 2.列举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 践中的经验教训
苏式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之路
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回归现实:新经济政策
重归理想:斯大林模式
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战时”之下的选择(背景1 )
教学立意
没有现实经验可资借鉴、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 应该怎样吸取苏式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吸取在经济政治 体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开创出一种全新的“中国模式”,实现 民族复兴,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每位公民包括中学 生应有的责任感。 本单元的主线索是工业革命后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不能适应 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应新生 产力发展的需要。俄国率先实现了突破,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发展道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则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重大的 调整。 学生对这些知识仅有初步了解,但对于经济体制及其与生产力之 间的关系尚缺乏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使学生 体验历史情境,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 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通过课堂设问、引思、互动探究来激发学生 学习热情,提高能力,升华感情,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不但 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退一步进两步”(内容)
新在什么地方?
二、“退一步进两步”(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 业 工 业
新经济政策
固定的粮食税 有区别地对待大、 中、小工业
余粮征集制 工业国有化
容 商
产品交换转为自由 业 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贸易
影响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 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 工农支持,经济恢 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 复、政权巩固。 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二、列宁的坚持(评价)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探究:新经济政策 “退”在何处?又“进” 在 何处?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相比,最突 出的特点是什么?怎样评价?
二、列宁的坚持(评价)
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耶戈列夫斯克地方农民的积极 性迅速提高,这是他们在踊跃交纳粮食税(1922年)。

教学中的一点困惑: 关于新经济政策:课标上要求的是“认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个人觉得真正关键的问题不在 于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而在于新经济政策后来为什么放弃了。 因为新经济政策类似于中国今天的改革开放,弄清楚它何以被 终止,这对怎样坚持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A
1、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2、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学法指导】 1、把握一条主线:苏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的三步走---战时 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掌握每一个政策的背景、内 容、评价。 2、不同经济政策对比分析学习。 3、结合当代中中国改革开放,吸取苏式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和 教训。 4、自主探究与核心突破相结合。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苏俄革命诗人 杰米扬.别德内依
角色体验:十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下的苏俄面临 着怎样的处境?
一、“战时”之下的选择(背景1 )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¾国土被敌人所占,工厂停工,人民挨饿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二、“一切为了前线”(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 义的设想有何异同? 同: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异: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非常时期非常措施(评价)
1921年俄国内战快结束的时候,琅施塔得水兵却进行了起 义。目标是针对苏维埃政权的。认为苏维埃政权不能令人 满意,所以他们起来暴动。而令列宁感到惊奇的是喀琅施 塔得水兵就是十月革命的主力部队! 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 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 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
①分析图 表及文字 材料 ②经济政 策比较 ③历史现 象联想 ④问题探 究
①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的 探索充满艰 难和曲折。 ②经济建设 要符合生产 力水平。③ 以史为镜, 增强对我国 社会主义建 设的责任心 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难点: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教学方法】
一、斯大林的选择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二、捷报频传(成就)
第聂伯河上的水力发电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水电站)
二、捷报频传(成就)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二、光芒背后(弊端) 光芒背后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单纯依靠经济手段能否巩固政权?
非常时期必须政权掌握一切!
一、马克思主义的信徒(背景2.)
二、“一切为了前线”(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普遍实现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

工业 商业
容 影响
分配
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 证三年军事的胜利。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知识与能力 识记 理解
实行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的背 景和作用。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向新经济 政策转变的必 要性与意义。
运用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内容
新经济政策
内容
斯大林体制
表现
斯大林模式形 成的背景、利 弊及影响。
①“非常” 政策的实行 与中止。② 制定国家政 策与保护农 民利益。③ 中国经济建 设改革与借 鉴苏联(俄 )经验教训 。
斯 大 林
回归理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一、斯大林的选择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 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一、斯大林的选择
激动人心的“一五”计划
主席台上挂着大幅的苏联地图。 报告人每提到一项建设工程,在地图 上相应的地点就会亮起一盏小灯。等 到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经布满 了五颜六色的灯光,1000多个迷人的 亮点闪烁着。
思维拓展: 阅读教材67页“阅读与思考”回答: 为什么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 好?”“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 什么? 可以说苏联的最后解体根本原因就在于 僵化了的斯大林体制。有学者说如果列 宁不是去世的那么早,新经济政策结果 就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了。问题是为什 么这样的千古遗憾却发生了?
【课堂练习】
二、列宁的坚持(评价)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复和发展情况 年份 1913年 项目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 顷)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9446 39.79 6620 22.13 7860 34.55 8730 44.24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二、列宁的坚持(评价)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保卫了苏维埃政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什么遭到了士兵的激烈反对?
三、非常时期非常措施(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作为“战时”政策的成功……
作为“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
面对着士兵的反抗,列宁开始重新思考 一条新的探索之路……
回归现实:新经济政策
一、内部危机下的选择(背景) 背景:农民对 的不满
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就是计划经济
二、光芒背后(弊端)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 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这就是鲜明的对比
二、成败萧何(评价) 评价
积极影响: 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 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 了工业化; ③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消极影响: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 处于落后状态;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剥夺农民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多发了一个月的工资,提供了一套带电话的住房,两个 电影院的永久专座──这是斯达汉诺夫获得的全部物质奖励。
但其他热情的劳动者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报。尤其是农民每
天都得面对严重的物质匮乏。 ——劳动者的积极性能持久吗?
二、光芒背后(弊端)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 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