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心中有戒,行有所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箴言:心中有戒,行有所止
展开全文
心中有戒
《说文解字》记载:“戒,警也,从廾,持戈,以戒不虞。

”其本义是双手持戈,以警戒意外的发生,后来引申为戒备、戒惧、戒慎、戒律、戒条等。

《中庸》里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中有戒是极为重要的道德标准,也是非常实用的修养功夫,关于戒惧之道的论述广泛见于各类经典书籍,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基础,对中华人文性格的塑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我们的祖先有强烈的戒惧意识。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这种临深履薄的情感植根于古人对人性的透彻理解。

儒家认为人性隐微,极易受到欲望和环境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尚书》里所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

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见之难而晦之易也。

”嗜欲之心、理义之心,人皆有之,但开始都很微弱,必须善加调护。

如果不能有所戒惧,保持足够清醒,一个人很难在道德上精进,更不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中国古代有很多自警自戒和劝学警世的诗文,甚至可以说古典文
学的一个主要传统就是劝诫世人,教人心有戒惧、行有规矩。

古代名人教育子女,留下许多经典的诫子书,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些诫子书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敬畏意识等,时至今日,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焕发着耀眼的道德光芒。

行有所止
传统文化蕴育和涵养了“戒”之德。

《中庸》中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唐代李翱《答侯高第二书》中说:“君子正己而须之尔,虽圣人不能取其容焉。

”儒家提出要“正己”,为“正己”而“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焉”,也就是所谓“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大学》中讲“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就是明确原则,厘清期许。

“有定”就是立场坚定不移,即朱子所谓“知之,则有定向”。

这就说明戒慎、戒行是修身养德之根本。

孟子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更是对“心中有戒”的经典论述。

“心中有戒”与儒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及“内圣外王”具有相近的价值取向。

这些都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守规矩、重戒行”的道德规范。

只有心中有戒、心有所畏,才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能本分做人、干净做事。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

”心中有畏,行有所节,我们要时刻谨记“知足者富,知止者久”的生活道理,自警自励,知道自己给自己“叫停”。

朱熹有言“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知之,则志向有定”。

“知止”需有定力,能不能“知止”可以说是一个人高尚与卑鄙、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心中有戒、行有所止,律己、慎言、慎行,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