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八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高二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港八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高二语文试卷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玉扃(jiōng) 珠箔(bò) 城阙(què) 逦(lǐ)迤(yǐ)
B. 马嵬(wéi) 屋脊(jǐ) 葭苇(jiā) 嵌岩窦穴(xuè)
C. 眇眇(miǎo) 潺湲(chán) 空濛(méng) 含情凝睇(tì)
D. 接榫(shǔn)栖鹘(qī) 辟易(bì) 云栈萦纡(yū)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B项,嵌岩窦穴(xué);C项,含情凝睇(dì);D项,接榫(sǔn)。
对于字音类题目,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音,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修茸江皋水裔楼观亭榭
B. 池苑烽燧溯流上干云宵
C. 披糜麾下兰橑天生丽质
D. 御宇巉然潦缩丹藤翠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修茸——修葺;B项,上干云宵——上干云霄;C项,披糜——披靡。
对于字形类题目,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形,注重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
3. 下列各句中,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
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
著有《杜工部集》。
B.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古文运动,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C. 孟浩然,襄阳(今属湖北)人,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
D.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爱国诗人。
他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获得了重要地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B项“倡导古文运动”表述错误,应该是“倡导新乐府运动”。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 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C. 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 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
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并列不当。
B项,中途易辙,去掉“是”。
D项,成分残缺,去掉“由于”。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注意重点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句子,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恰当与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说法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美国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以前,一旦完成了收集数据的目的之后,数据就会被认为已经没有用处了。
比如,在飞机降落之后,票价数据就没有了;一个网络检索命令完成之后,这项指令也已进入过去时。
但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
数据能够成为一种资本,与移动互联网有密切关系。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数码产品的“白菜化”,WIFI信号覆盖的无孔不入,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有“在线时间”和“不在线时间”之分,只要他们愿意,便可几乎24小时一刻不停地挂在线上;在线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注册等网络服务的普及固然方便了用户,却也让人们更加依赖网络,依赖五花八门的网上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科技进步,让人们身上更多看似平常的东西成为“移动数据库”,如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带有芯片读取功能的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等。
在一些发达国家,官方为了信息录入方便,还不断将多种“移动数据库”的功能组合成一体。
数字化时代使得信息搜集、归纳和分析变得越来越方便,传统的随机抽样被“所有数据的汇拢”所取代,基于随机抽样而变得重要的一些属性,如抽样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尽可能汇集所有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得出趋势和结论才至为关键。
简单说,以往的思维决断模式是基于“为什么”,而在“大数据时代”,则已可直接根据“是什么”来下结论,由于这样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里动机、抽样精确性等因素的干扰,因此,将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不过,一些学者指出,由于“大数据”理论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那么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在“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的模式下,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大数据”,即因为数据本身的问题,而做出错误的预测和决策。
斯坦福大学专家来沃尔•哈斯蒂也指出,“大数据”的理论是“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而面临的问题是“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
而乔治•梅森大学专家瑞贝克•高尔丁则提出“数据提供者造假”的危险,在“大数据时代”变得更有害,因为“大数据”理论建立在“海量数据都是事实”的基础上,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提供者和搜集者本人的偏见和筛选。
由于“大数据”炙手可热,数据的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也成为噩梦,全球各地不时发生的个人信息被盗,可被看做“大数据时代”对个人生活的伤害,而“维基泄密事件”则提醒强力部门和各国政府,“大数据”的魔力同样会对强者构成威胁。
(《国际先导报》2013年7月5日,有删节)
5.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危险大数据”的内容的一项是
A. “所有数据的汇拢”使随机抽样中的精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变得不重要。
B. 如果过于依靠数据的汇集,一旦数据本身有问题,就会可能导致“灾难性大数据”出现。
C. “大数据”理论需要海量数据都是以事实作基础,但人们无法控制数据都是真实的。
D. “大数据”一旦流失泄露和私下买卖,不但对个人生活,甚至对各国政府都会带来伤害。
6.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阐述,不符合愿意的一项是
A. 带有存储芯片的第二代银行卡、信用卡、新型护照、驾驶证、社保卡、图书证等固然给你带来方便,但数据的流失、泄露和被人私下买卖,也可能成为你的噩梦。
B. “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数据传输的网络服务,赋予了“大数据”的商业资本价值。
C. “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
D. “大数据时代”根据“是什么”来下的结论剔除了个人情绪、心里动机等因素的干扰,因此,与传统的随机抽样相比更精确,更有预见性。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需要的是更精确、更有预见性的结论,数据的搜集、归纳和分析也变得方便起来,因此,传统的数据抽样的准确性、逻辑思辨和推理判断能力等要素的地位有所降低。
B. “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就是说在“大数据”中找自己需要的小数据,这就需要使用者耐心、细致地去寻找,需要顽强的毅力。
C. 数据提供者提供的数据有时不够全面,搜集者有个人的偏见和筛选角度,往往导致“所有稻草看上去都挺像那根针”,以至得出的结论似是而非,好像都是正确的。
D. 适应时代发展,提醒人们小心应对“大数据”时代,在数据的运用上趋利避害,这是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对人们的告诫。
【答案】5. A 6. C 7. B
【解析】
5. 试题分析:A项是从“大数据能够使抽样更精确,更有预见性”来表述的,而不是“危险大
数据”的概念。
这种题型较为简单,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还有一种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C“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是因为数据本身有问题,更可能是提供者先造假。
解答这类题,关键是依靠题干找准答题区间,着重研读某一段落。
一定要注意熟悉原文的大致内容,二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基础上,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照分析,辨清意思是否有差异。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B项,从原文表述看,主要需要“归纳和分析”的能力,并没有叙述“毅力”。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要锁定答题范围,将选项对应原文信息,合理筛选。
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8. 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导:引导
C. 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
D.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 提刀而立善刀而藏之
D.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
10.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加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良庖岁更刀,割也
A. 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
B.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 足之所履
D.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11.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D.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3. 翻译
(1)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3)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答案】8. B 9. D 10. A 11. D 12. C
13. (1)(宰牛刀)连经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都没有碰到过,何况是大骨头呢?
(2)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3)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解析】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意思是“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所以,“导”,顺着,循着。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A项“为”,前一个介词,可译为“替”,后一个介词,可译为“为了”;B项“于”,前一个介词,可译为“从”,后一个介词,可译为“比”;C 项“而”,前一个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连词,表承接;D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可译为“用”。
所以选D项。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
二、把握位置不同。
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三、理解用法本质。
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四、结合具体语境。
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题干要求选出“与例句中加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良庖岁更刀,割也”中“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A项,“掠江东南去”中“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方向;B项,“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C项,“足之所履”中“履”,名词作动词,踩;D项,“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中“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王。
所以选A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古今异义现象。
A项,“视为止,行为迟”中“行为”,古
意:“行”,动作;“为”,因此;今意:举止行动。
B项,“虽然,每至于族”中“虽然”,古意:虽然这样;今意:一个转折连词。
C项,“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中“天理”,古意:物质天然的纹理;今意:自然法则。
D项,“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中“败北”,古意:失败;没有今意。
所以选D项。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句式。
例句“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A项“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B项“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C项“其间一日阻风不行”,被动句;D项“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句。
所以选C项。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
第一句得分点:“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軱”,大骨。
第二句得分点:“虽然”,虽然这样;“族”,交错聚结的地方;“怵然”,小心翼翼的样子。
第三句得分点:“鲜”,少、没有;“祚薄”,福分浅薄;“儿息”,儿子。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
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
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
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
第Ⅱ卷
四、诗歌鉴赏
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
(1)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2) 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1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
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
《史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
”“射虎”二句即写此事。
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
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
暗。
”词中“落魄”二句指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词的下阙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拓边境,像李广这样强健的人本不当投闲,但是竟然被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
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廷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事更趋衰弱。
作者遭受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五、名篇名句默写
15. 填写下面所缺的句子
(1)鹿门月照开烟树,_________。
(2)_______,宠命优渥,岂敢盘桓,________。
(3) 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_________,_____。
(4) 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
(6) 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
(7) 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8)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
【答案】(1). 忽到庞公栖隐处(2). 过蒙拔擢(3). 有所希冀(4).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5). 茕茕孑立(6). 形影相吊(7). 岩扉松径长寂寥(8). 吞声踯躅不敢言(9). 三顾频烦天下计(10).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所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栖”“拔擢”“冀”“茕茕”“孑”“扉”“踯
躅”“频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狼图腾(节选)
姜戎
陈阵一骑上大青马,他的胯下立即感到了上等蒙古马的强劲马力,就有了快马急行的冲动。
快到一个山谷口,一路上大青马活跃乱动、四处侦听的耳朵突然停住了,并且直直地朝向谷口的后方,开始抬头喷气,步伐错乱。
陈阵这还是第一次在雪原上单骑走远道,根本没意识到前面的危险。
大青马急急地张大鼻孔,瞪大眼睛,自作主张地改变方向,想绕道而走。
但陈阵还是不解马意,他收紧嚼口,拨正马头继续朝前小跑。
大青马见一连串的提醒警告不起作用,便回头猛咬陈阵的毡靴。
陈阵突然从大青马恐怖的眼球里看到了隐约的危险。
但为时已晚,大青马哆嗦着走进了阴森山谷喇叭形的开口处。
当陈阵猛地转头向山谷望去时,他几乎吓得栽下马背。
距他不到四十米的雪坡上,在晚霞的天光下,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
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
此时,十几条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呼地一下全部站立起来,长尾统统平翘,像一把把即将出鞘的军刀,一副弓在弦上、居高临下、准备扑杀的架势。
整个狼群不下三四十头。
事到临头,千钧一发之际。
大青马突然异常镇静。
它装着没有看见狼群,或是一副无意冲搅狼们聚会的样子,仍然踏着赶路过客的步伐缓缓前行。
它挺着胆子,控着蹄子,既不挣扎摆动,也不夺路狂奔,而是极力稳稳地驮正鞍子上的临时主人,像一个头上顶着高耸的玻璃杯叠架盘的杂技高手,在陈阵身下灵敏地调整马步,小心翼翼地控制着陈阵脊椎中轴的垂直,不让他重心倾斜失去平衡,一头栽进狼阵。
陈阵强撑着身架,端坐马鞍,不由自主地学着大青马,调动并集中剩余的胆气,也装着没有看见狼群,只用眼角的余光紧张地感觉着近在侧旁的狼群。
他感到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望去,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一样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
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
但是,这个无枪无杆的单人单马,竟敢如此大胆招摇地路过狼群,却令狼王和所有的大狼生疑。
晚霞渐渐消失。
人马离狼群更近了。
这几十步可以说是陈阵一生中最凶险、最漫长的路途之一。
大青马又走了几步,陈阵突然感到有一条狼向他身后的雪坡跑去,他意识到那一定是狼王派出的探子,想查看他身后有无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