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暗示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暗示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暗示教学法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情感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的统一。

暗示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屡见不鲜,本文主要通过行为暗示教学,培养学习兴趣;心理暗示教学,树立学习自信心; 语言暗示教学,激励学习热情; 环境暗示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归因暗示教学,做好正确矫正等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罗森塔尔效应归因心理移位
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称为潜在课程。

或叫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特点就是要利用周围的环境中各个方面的教育因素去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

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了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隐性教学方法是根据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接受知识是建立在某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而采取的教学手段。

其主要作用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某种暗示,对学生进行感召、熏陶、移情,达到师生间在情感上的认同。

这种情感迁移后,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激励作用,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因。

常用的暗示方法有:行为暗示、心理暗示、语言暗示、环境暗示和归因暗示等。

一、利用行为暗示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行为暗示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态、仪表、举止等行为。

如教师板书工整、字迹清楚、板画美观,教师上课时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课件制作认真、课堂教学严谨务实,都会给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快感。

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学生会感到老师亲切可信,上课时遇到困难也不怕了。

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满含成功的期待,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如。

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师生间和学生与学生间进行信息交流的保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情知教学”、“愉快教学”、“美乐教学”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和谐气氛主要靠老师来营造。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期望、赞许、批评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教师的行为,巧妙、机智地传达给学生。

如学生回答问题出现了与教师所提的问题无关的奇怪想法时,可以用“That is in teresting.”“Really?”写话语去分享学生的想法,保护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和独立性。

其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

教师上课时处于领导地位,对学生有一种权威感。

如果滥用权威,进行体罚、
训斥,学生处于紧张、压抑、不安的心理气氛之中,对老师产生畏惧、冷淡甚至逆反、对抗心理,破坏了师生交流关系,课堂教学信息传输系统就不会畅通。

二、利用心理暗示教学,树立学习自信心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

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如:当学完关于克隆“The perfect copy ”这篇文章后,在讨论“Wouldyou like a cloned brother or sister who loolced exactly like you ,why or why not ?”时,许多学生马上回答,“No,because she or he will share my parents love ┅”然后我说:“Do you want to know my opinion?I think it would be a good idea to have a clone d sister,beause she can help me a lot,such as,cooking, washing,cleaning,looking after my child,Then I would be more relaxed and can do something I am interested in.”一部分学生马上表示同意我的观点,而且积极陈述各自的理由。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在一所学校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随意抽取样本,组成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比班。

他对实验班学生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充分肯定,对他们赋予殷切的期望,而对比班学生不作任何鼓励。

在实验终结测试中,实验班的学生的测试结果远远高于对比班。

此所谓“罗森塔尔效应”,也称“期待效应”。

罗森塔尔在研究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研究者暗示给教师在实验班的学生将是成功者,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也常给学生这些暗示,这会满足他们期待的需要,从而也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三、利用语言暗示教学,激励学习热情
教师上课时,语言生动流畅会带来一种是语言暗示功能和信任感。

这是语言暗示的功能。

这里的“语言”包括了有声语言、文字语言、音乐语言、绘画语言和形体语言等。

课堂讨论中,对较深、较难的问题时,教师提出解决此问题比较简单的过渡问题启发学生,这也是一种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的技巧还很多。

老师不但要传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也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事情。

如:在学习The environment 这一单元的welome to the unit 中,若直接问,Our earth is facing serious problems,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it?学生会感到茫然,无从下手。

教师若这样引导:Our earth is facing two kinds of problems,natural disasters and factitiacs dam age.Do you know what are they?
What cause them? What effects do they have?What solutins can think of to solve them?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与现实情况自然就联系起来了。

轻松愉快地解决这个问题,还愁学生一开口吗?
四、利用环境暗示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两个方面都可以起到环境暗示的作用。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学生会在这个环境中轻松自如地学习。

再如,老师对成绩较差的同学,创造适当的条件,让他成功地回答老师的提问,并充分利用“Good”、“Very good”、“You are very clever.”等激励学生,同时会增加师生感情,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还有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智力虽好,但成绩不太好或起伏很大。

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自尊心很强,或因几次测验分数偏低而自暴自弃;或因其他原因丧失信心。

这些学生一但遇上挫折,他们心理上在班集体群体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和角色的体验是不佳的。

教师可以想办法改变他们的环境。

比如可让他们当英语小组长;英语课上机会可以先让他们,如让这些学生用英语口述内容大意,显示他们相信自己的才能,树立成功的信心,改变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

这样,学生就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加倍用功。

另外,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暗示作用也是重要的。

学校环境安静、幽雅;教室布置美观、大方;实验室整齐、有序。

学生置身其间会领悟到一种美的感受,并在审美情趣熏陶中产生一种聚合力量,激发自己勤奋学习,为学校争光添彩的责任感和荣誉
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能激发学生自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它给学生留下的美好印象也是终身难忘的。

爱因斯坦曾就读于德国卢波耳德中学,深受有世界影响的德国教育家赫巴特的影响,它为爱因斯坦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瑞士的阿尔高州立中学,深受有世界影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的影响,它为爱因斯坦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提供了自由的天地。

五、利用归因暗示教学,做好正确矫正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解释或推论。

通俗地讲,人们找出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就是归因。


如一位成绩一贯很好的学生,某次测验成绩大幅度下降,老师个别地找学生评改作业和试卷,分析错误原因,并善意地询问学生近来的身体、生活状况和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找原因,而不是简单批评,那么这位学生受到的暗示刺激就包含了老师的批评意见。

只要方法得当,他会冷静地分析原因,改正缺点,重新奋发。

归因暗示有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种。

前面的例子就是他人暗示。

成功或失败后,学生也会自我归因,作出某种自我暗示。

这种暗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仍以前例中的学生为例,若这位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是在无重大外界干扰,主要是自己主观方面的原因造成,但自我归因认为是老师偏心,是教材过难等,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继续学习。

所以老师要掌握学生,进行归因矫正,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暗示。

总之,暗示教学方法是一种教育功能很强的教学方法。

教师还应扮演教育者
和学习者的双重角色。

他们一方面应该承担教育者的职能,提供学生适当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指导学习方面应有一定权威;另一方面教师又应具有“心理移位”的能力,力求使自己能像学生那样去感知、体验和思索,把具有与学生相近的兴趣和爱好看做师生的心理共鸣区,提倡师生共同求知、双向输导。

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

强化他们渴望成为主体的意识,成为学校和班集体文化的主人。

达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张洪泰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成都科技大出版社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中的相关理论
3.胡春洞主编的《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