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接地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卷第17期
Vol.7 No.17
277
浅议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接地气”
万 祥
(繁昌县广播电视台,安徽 繁昌 241200)
摘 要:县级电视台面对的是乡村百姓,因而“接地气”,也就是“平民化”在民生新闻采访、制作中更显重要。
只有在新闻题材、新闻视角、稿件、播报方式方面“接地气”,并且普通居民“自媒体”式参与,才是做好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民生新闻;“接地气”;“自媒体”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7-0277-01
自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1993年正式开播以来,“平民
化”的民生新闻便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
从安徽经视的《第一时间》到芜湖电视台的《第一看点》,再到繁昌台的《社会传真》等栏目,不仅中央、省、市台,民生新闻也越来越受到县级电视媒体的青睐。
民生新闻深入平民生活,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凸显了“接地气”,既迎合了广大城乡观众的口味,又起到了很好的宣传、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成为时下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接地气”是电视民生新闻的“生命”。
县级电视台做好民生类新闻,需要我们在新闻题材、新闻视角、稿件及播报方式上更加“接地气”,发挥普通居民“自媒体”的优势,彰显摒弃庸俗和低俗化之后的“草根”,这才是做好县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重点。
一、新闻题材的“接地气”做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新闻题材的选择。
题材平民化、“接地气”,才能受到百姓的关注,才能真正称为民生新闻。
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群众当中,了解大家的喜怒哀乐,反映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
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往往涉及普通群众的一件小事,只要题材得当,报道把握准确,就是一条好的民生新闻。
例如,安徽电视台2009年5月27日晚《第一时间》所发的16条新闻,除两条是头天的连续报道外,均为当天发生的事情。
其中,交通事故等社会新闻4条,涉及老百姓生活、生产的分别5条和7条。
其根本宗旨是让普通居民了解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知道每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
二、新闻视角的“接地气”实施平民化原则,题材当然是首要的,但在规定的题材下,如果选择的报道角度越贴近普通百姓,就越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繁昌台2006年开办的民生类栏目《社会传真》,就将节目定位为“用百姓视角,讲百姓故事”。
要求记者深入生活,用百姓的眼光,聚焦百姓的衣食住行。
同时,重现场、重事件、重人物、抓细节,把新闻做生动,让新闻“有看头”。
据统计,繁昌台《社会传真》栏目中,城乡居民的出镜率超过90%。
观众与媒体共同经历发生的事件、共同的感知打破了人们生活和新闻的界限,满足了人们共同目睹、共感共振的天性。
例如,该栏目曾报道了一则有关居民区一棵大树生虫的消息。
毛毛虫不仅把树叶“啃”个精光,而且爬遍了整个小区,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记者深入采访报道后,受到了林业部门的高度重视,林业技术人员及时赶到现场,通过技术手段治虫,不仅保护了大树,也解决了居民们的“虫患”问题。
三、稿件及播报方式的“接地气”
电视新闻稿件写作和后期编辑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把解说词写得通俗易懂,播音主持人多点亲和力,才能让观众没有距离感,更容易接受和欢迎。
一个有血有肉、具有人文关怀的主持人,才能使观众有信任感和亲切感。
安徽电视台主持人徐世银,人称“老徐”,他亲切随和、带着合肥味娓娓道来的主
持风格,很是吸引观众。
主持人要善于从观众的接受习惯出
发,充分尊重观众、理解观众、服务观众,不能居高临下、强硬说教,丧失亲和力和公信力。
四、栏目定位及策划的“接地气”做好民生新闻栏目,定位及策划不可或缺。
不少传媒人把做民生新闻概括为“五度”——有追求民生新闻形式的“速度”,有追求民生新闻内在气质的“角度”“广度”和“深度”,还有民生新闻采写与报道所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可以概括成“温度”。
如何在这“五度”上下功夫,成为民生新闻能否增加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第一,突出深度挖掘,注重信息传递。
一个有“卖点”的传播产品,应该具备“好看”“有用”“重要”三个基本要素。
“好看”是躯壳,“有用”和“重要”才是构成传媒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灵魂。
第二,反映百姓的实际生活,
贴近百姓的实际需求。
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本质和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
只要是与老百姓实际生活和实际需要相关的事,都应时时高度关注。
第三,凸显栏目本地特色。
繁昌台《社会传真》一条关于物价的新闻远比外地大楼爆炸更能引起本地观众的兴趣。
要注重拉近栏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第四,民生新闻报道手法、编排模式的多样化、多元化,更加生活化地表现了影响普通群众生活的重大事件,是各级电视台普遍做法。
例如,在南京至安庆高铁开通报道中,安徽电视台不仅全程直播,还与南京生活频道进行互动连线。
旅客从始发站安庆上车,到终点站南京下车的画面,全程呈现给观众,让大家切身体验到了高铁的快速和便利。
五、参与式与“自媒体”的“接地气”
参与式新闻的特征在于普通公众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发挥“自媒体”作用,参与新闻的报道和发布,使得他们不仅是新闻受众,而且是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例如,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关注春运等板块内容时,采用了大量“自媒体”个人的手机视频,乘客通过自己的手机,将自己回家团圆过程中遇到的事情,真实地呈现出来。
报道播出后,观众对《新闻联播》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普通人的生活成了央视的“贵宾”。
这样的报道还有很多,这让新闻中的“我”与电视机前的亿万个“我”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心里应时刻装着我们的服务对象,采编新闻中树立平民意识,使电视尽可能地贴近社会、贴近受众,更好地“接地气”,创作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
参考文献:
[1] 聂远征.民生新闻的特点与优势[J].新闻爱好者,2005
(2):12-13.[2] 白静.浅谈民生新闻的平民化主持[J].新闻实践,2008
(6):62.[3] 张国文.民生新闻应为民而生[J].新闻世界,2009(12):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