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期末强化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期末强化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地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最厚深达六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后深达四米,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一米,位于堆积的底部。
这说明
A.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B.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
C.北京人采用群居生活的方式 D.北京人己经学会制造工具
2.假设河姆渡居民时期,人们已经懂得集市贸易,那么市场上最有可能见到的农作物应该是()
A.粟B.水稻C.小麦D.玉米
3.新华网消息:2006年3月31日,丙戌年中华人文始祖故里拜祖大典在河南新郑隆重举行。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A.炎帝和蚩尤 B.黄帝和蚩尤 C.炎帝和黄帝 D.尧和舜
4.如下“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示意图中,直接导致?所示时代终结的君主是
A.周幽王B.夏王桀C.商王盘庚D.商纣王
5.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面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天文历法等
②甲骨文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
③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④目前,刻写有文字的甲骨只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
⑤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A.①③④⑤B.②④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
6.下图是小李在复习时绘制的一个知识示意图,图中"②”处的内容应是
A.铁器牛耕B.耒耜骨器C.兼爱非攻D.焚书坑儒
7.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如图所示)。
这些信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政治:商鞅变法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A.统一国家的建立B.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8.下面三幅图片可共同佐证
A.中华文明形成的历程B.秦灭六国战争的进展
C.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的活跃D."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9.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该年所属的世纪和年代是
A.公元前3世纪30年代B.公元前3世纪20年代
C.公元前2世纪30年代D.公元前2世纪20年代
10.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没有关联的是
A.强征赋税
B.修骊山陵
C.严刑苛法
D.统一度量衡
11.“太学”是中国某一朝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府创办传授学术的“太学”始创于()
A.西周B.秦朝C.汉朝D.南朝
12.西汉初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面对这种状况,汉高祖采取了()
A.休养生息政策B.鼓励耕织政策
C.土地自由D.重农抑商政策
13.2020年10月8日央视《朝闻天下》点赞东台西溪大型仙幻实景秀《天仙缘》。
该剧借董永与七仙女的天人之恋展现东台先民勤劳勇敢、不畏强权的美好品质,巧妙融入东台盐文化和发绣等,是一幅鲜活的东台文化“藏宝图”。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于东汉中期以后,当时的政治局面是
A.“王与马,共天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文化经济高度繁荣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4.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
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
A.袁绍B.曹操C.孙权D.刘备
15.《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最突出的地位是()
A.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文笔优美,人物栩栩如生
C.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
D.作者公正记事,秉笔直书
16.揭示历史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因果搭配错误的是
A.铁器、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B.汉朝设西域都护-成为今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C.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
D.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
17.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格局,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主要忽视了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②分裂中孕育的统一因素③江南经济的发展④对外交往的加强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
18.导致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的事件是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黄巾大起义 D.淝水之战
19.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战役,下列成语典故与其有关的是
①投鞭于江,足断其流②八公山上,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④破釜沉舟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③
20.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成了我国第一都完整的农书,该节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这本书是()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史记》
二、解答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材料二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
秦策一》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变法得到了谁的支持?
(2)根据材料二指出哪个措施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哪个措施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3)材料二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什么?
(4)依据材料三,说一说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
22.春秋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秦国最终成为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击秦。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秦军详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
赵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前后斩杀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斯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着。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经济、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的抵制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秦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说明商鞅采取哪些措施,使秦国出现了“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局面?(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商鞅的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阐述理由。
(4)根据材料三,结合具体史实,从经济、文化方面说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23.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
——《汉书食货志》(2)据材料二,概括“商君”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
(3)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A、E两处填写完整。
并概括丝绸之路的作用。
材料四:《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译文: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粮食纺织品都足足有余,每家每户都能自给自足,做到这样就心满意足了。
)(4)据材料四,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已能使用火的证据是在北京人遗址中曾发现过三层灰堆,上层灰爆最厚处有6米,中层灰烬最厚处达4米、下层灰爆最厚处有1米,这些都佐证了北京人已能使用火。
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证明北京人已具备“控制火的能力”。
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故B正确;A粟最早是在半坡遗址中发现的,与题意不符,排除;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故C错误;玉米是明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故排除D。
综上答案B。
3.C
解析:C
【详解】
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
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华夏族逐渐形成,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C项正确;蚩尤是在涿鹿之战中被炎黄打败的部落,排除A和B项;尧和舜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部落首领,排除D项。
故选C项。
4.D
解析:D
依据题干的图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之后是商朝,在商纣王时期,由于他的暴政,激起人们的反抗,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结束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西
周,D项正确;周幽王是周朝的君主,排除A项;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代君主,排除B项;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复兴商朝,没有导致商朝灭亡,排除C项。
故选D项。
5.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故①正确,符合题意;甲骨文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②不正确,不符合题意;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故③正确,符合题意;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故④不正确,不符合题意;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故⑤正确,符合题意。
故①③⑤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②④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6.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大变革:社会转型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引发了社会大变革。
故选项A符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骨器,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焚书坑儒是秦朝所发生的事件,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B
解析:B
【详解】
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其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变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上,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家统一的趋势,排除A;C项是唐朝,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关系,排除D。
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儒家的经典著作以《论语》为代表;法家的经典著作以《韩非子》为代表;因而,材料中的三幅图片代表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术流派的思想,故C符合题意;中华文明形成的历程应该表述出多个时期的不同发展特点,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秦灭六国战争的进展,与材料无关,故B不不符合题意;“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公元纪年中,百位上的数字加一是世纪,十位上的数字是几就是几十年代,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选B项。
10.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与秦朝速亡没有关系,因此D项符合题意。
秦朝迅速灭亡是由于秦的暴政。
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有: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比如修建骊山陵墓)、严刑苛法等,因此强征赋税、修骊山陵、严刑苛法等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因此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故选D。
11.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故C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官府没有创办太学,故A不符合题意;秦朝时期抵制儒学,没有创办太学,故B不符合题意;南朝晚于西汉出现,太学在南朝时期早已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A
解析:A
【详解】
依据”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休养生息。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如何恢复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政策不是西汉初年采取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于东汉中期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幼小,从汉和帝开始一连八个小皇帝,即位的岁数最大的8岁,最小的才100多天。
这种皇权低幼现象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政治一片昏暗。
故选项D符合题意;"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文化经济高度繁荣是唐朝,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B
解析:B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所以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B符合题意;ACD的人物没有统一北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最突出的地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故A符合题意,BCD说法正确,但不是《史记》最突出的地位。
故选A。
16.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出现巨大的变革;汉朝设西域都护使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
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17.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对外交往的加强与社会统一无必然关系,故含有④的C不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时期,虽然北方战乱频繁,但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北方社会的安定;汉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所以这一时期也存在民族融合、统一、发展等积极因素,故D符合题意;AB包括不全面,排除。
故此题选D。
18.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
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
“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9.D
解析:D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前秦的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势强,宣称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但是因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的八公山上的草木,误认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
前秦军在东晋军队渡河时后撤,结果自乱阵脚溃不成军。
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和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因此昼夜不敢停歇,因此成语典故与其有关的是①②③,D项符合题意;而④破釜沉舟与秦末项羽有关,排除。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0.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应该阅读《齐民要术》,A正确;《本草纲目》是李时珍著药学著作,排除B;《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排除C;《史记》是司马迁著的史学著作,排除D。
故选A。
二、解答题
21.(1)富国强兵,秦孝公.
(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
解析:(1)富国强兵,秦孝公.
(2)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可知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
(2)根据材料二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最受当时秦国农民欢迎。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是奴隶主贵族最反对的。
(3)根据材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并且影响深远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根据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商鞅变法得以推行的原因是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
22.(1)长平之战;此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或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封
解析:(1)长平之战;此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或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2)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成功了。
因为评价一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商鞅虽死,秦国继续推行其变法的措施,使得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此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
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文化:统一文字。
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详解】
(1)依据材料一“秦军射杀赵括。
赵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前后斩杀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可知,材料一描述的是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
此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或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使秦国出现了“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局面的是商鞅变法采取了以下的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我们认为商鞅的改革是成功了;理由是评价一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商鞅虽死,秦国继续推行其变法的措施,使得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此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的改革是成功的。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
有利于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文化上:统一文字,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了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有利于政令的推行,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3.(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作用:倾邻国而雄诸候。
(3)A:长安;E: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解析:(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作用:倾邻国而雄诸候。
(3)A:长安;E:欧洲(或大秦)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或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
(4)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
(或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铁制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的表现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2)依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商君”指商鞅,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其中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据材料“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候”概括可知,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是倾邻国而雄诸候。
(3)依据材料三“丝绸之路路线图”可知,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或大秦),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往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路线,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因此图中A处是长安;E处是欧洲(或大秦)。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或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依据材料四“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概括可知,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天下没有战事,风调雨顺。
(或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