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龙涤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
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每一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精耕细作的特点
C. 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注重因地制宜
【答案】B
【解析】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耕作工具不断改进、生产组织的小型化、水利设施逐渐完善、耕作技术的提高、生产经验的总结、生产环境的改善等。

2.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

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

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人口压力过大
C. 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
D. 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它的成长,而封建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故D项正确;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人口过多可以促进农耕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传统的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故C项错误。

3.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交子的出现
B. 坊市界限的突破
C. 商帮的形成
D. 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结合所学,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商帮在明清出现,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于发达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宋代
4.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私营手工业发达
B. 官营手工业兴盛
C. 雇佣关系出现
D. 家庭手工业普及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就是早期的雇佣关系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C项正确。

“私营手工业发达”是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而非本质问题,故排除A项。

“官营手工业”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B项。

“家庭手工业普及”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5.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财不行商”和“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既能说明安土重迁的思想,也能反映出重视农业生产而轻松商业发展的现实,所以①②④三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③材料中并无体现,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体现
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伴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故选A项。

西方大机器生产的冲击,在鸦片战争时期,故B项排除。

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

明朝,丝织业没有快速发展,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明朝手工业
【名师点睛】明中期以后,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江南地区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以雇用劳动为标志),但发展缓慢。

伴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以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

7.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A. 水力
C. 煤炭
D. 电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时代即将过去,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电气时代即将到来,据此选D项正确。

水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动力,故排除项A;煤炭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能源,故排除C项;核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B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8.与烟草、土豆等农作物最初从美洲传向欧亚大陆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A. 迪亚士
B. 达•伽马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使各大洲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故C项正确;A项到达好望角,排除;B项到达印度,排除;D项是环球航行,排除。

9.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的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 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研究远东战况电报
B. 1905年,名角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成电影
C. 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比赛
D. 1998年,上海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科技成果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错误,1842年时,不可能出现,因为世界上第一盏电灯,是1879年10月21日,爱
迪生发明点亮的。

其余BCD三项所涉及的科技成果,均符合史实,具有出现的可能性,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电气技术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国际互联网
10.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A. ①火车机车;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
B. ①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电话;③汽车、飞机模型
C. 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电话;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
D. 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汽车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伦敦世博会展示的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如蒸汽引擎和火车机车;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电话和留声机是其主要成果;1885年汽车发明,1903年飞机升上天空,③处应该为汽车、飞机模型。

故排除ACD,本题答案为B。

11.分析以下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有
企业数量表
①资金少
②规模小
③技术力量强
④所占比重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外商企业9782万元”、“民族企业220万元”、“官办企业1753万元”、“民族企业300家”、“官办企业311家”、“外商企业931家”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资金总额还是企业数量,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要远远少于外商企业等,故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所占比重小,故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排除ABD,所以选C。

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计划举办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

与下列一组图片对应的主题应是
A.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 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D.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四幅图片描述了中国的小农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很好的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所以本题选D。

A项是片面的;B项只看到了江南制造总局和汉阳铁厂,是片面的;C项忽视了前三项。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3.近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联系、交往越来越密切,需要一种大众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是
A. 电影
B. 电视
C. 报刊
D. 互联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电视事业在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报刊在19世纪中期前后出现;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技术在中国迅速传播;故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是报刊,排除ABD,所以选C。

14.报纸的新闻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人民日报》刊登的内容说
A.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
B. 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
C. 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D.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全国各地高产丰产的报道”、“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等信息可知,该时期进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D项正确。

“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

人民公社化之下的土地制度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B。

1959-1961年。

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全国各地高产丰产的报道”、“关于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等,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5.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

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扩大化,到处“闹革命”;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浮夸现象严重;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反映的是改革开放深入开展时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休闲娱乐方式更加多样;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故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
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文革”动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16.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 "一五"计划实施
B. "大跃进"运动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 工业化基本实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一五”计划在1953年至1957年实施,由于工业化建设,促进了城镇人口的增加,故选A。

B是1958年;C也是1958年,都于图片时间不符,不选BC。

至1957年,中国还没有实现工业化,D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探索·一五计划
【名师点睛】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

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7.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

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 上海工业化一瞥
B. 改革开放在上海
C. 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 上海—红色的摇篮
【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1)(2)可以看做是上海工业化一瞥,(3)可以作为红色的摇篮,(4)可以作为改革开放的上海的材料,因此ABD三个选项只是反映了部分材料的内容。

现代化也叫近代化,以生产的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因此答案为C。

18.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 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 "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 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 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表做题,题干要求对图中② 阶段解读正确的是,阶段是从1970年到1980②
年,战后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选 A;新经济是在90年代以后,排除 B;战后美国经济的“黄金时期”是1945-1972年,故排除C;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应该是战后初期,故排除D。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滞胀”
19.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 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C. 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D. 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高的社会福利制度会挫伤人们工作的积极性,D项说法错误,A B C三项关于福利制度的表述正确符合史实,答案选D。

考点:“福利国家”的发展
点评:二战结束后,有人把“福利国家”看做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20.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形势。

从材料中“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
可以看出当时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是因为当时苏俄面临严峻的形势,故B项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粮荒并不是因苏俄的战争政策造成的,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并未出现工人、士兵到农村征粮的情况,况且农业集体化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故C项错误;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时,苏联已成为欧洲强国,不会出现大规模缺粮的情况,故D项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名师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但是实践证明这不是一种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21.某班举行了一场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

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
A.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斯大林模式
C. 赫鲁晓夫改革
D. 勃列涅日夫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克服了粮食危机,保证了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可知肯定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积极作用,由材料“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可知指出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这是在辩证地看待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故B项正确。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A。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领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勃列涅日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领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22.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人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依据所学可知,缩减A项应为农业;突破口B项应为金融业;增加就业C项应为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劳资关系D应为调节劳资关系和供求关系的。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农业经济调整法》
23.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A. 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
B. 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C. 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
D. 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工人大量失业,而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不存在工人失业;“60年后”即1991年,当时美国“新经济”迅速发展,工人生活水平高,苏联已经解体,工人生活处境不利,故C选项正确;计划经济时期,苏联工人不可能有较大自由,故A选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联工人生活也不可
能富足,故B选项错误;“当家作主”或“民主与自由”都属于工人的政治地位和权利问题,不是工人关心的最主要问题,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24.一位美国学者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

”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 《马歇尔计划》
C.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 《布雷顿森林协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

“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反映出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与黄金直接兑换,结合所学知识,这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关,《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同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这一规定使美元等同于黄金,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故选D 项。

《北美贸易协定》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大举措之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战后世界贸易体系,A、B、C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25.2013年5月27日,一场名为“追寻时光印记”的老物件展览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序幕,3000多件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

下列物件与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A. 个人电脑
B. 长袍马褂
C. 粮票、布票
D. 移动电话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各个选项,首先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都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普遍被人们拥有和使用的,排除A和D。

长袍马褂流行于清朝,清末和民国时期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装束。

排除B。

粮票和布票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特殊国情的典型反映,轻工业落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
缺乏,国家对有限的生活用品进行统一调配。

答案为C。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掌握程度,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26.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
①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A. ①④③②
B. ②③④①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口号;②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的;③是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的;④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物。

故按时间顺序排列为①④③②,排除BCD,所以选A。

27.以下三幅图在当今世界许多城市中随处可见。

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 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
D. 经济全球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答案】D
【解析】
图片提供的信息是经济全球化推动跨国企业发展,一些品牌已经发展为国际性品牌,为全世界熟知。

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形成造成的社会现象应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销售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故A错误。

图片的现象是世界各国经济互相影响的结果,并不涉及国别或某个国家的具体政策,故B错误。

图片的现象不能说明世界贸易制度化的发展趋势,故C错误。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成长为跨国企业提供了机遇,这些企业培育了许多世界品牌,这些品牌逐渐向各个行业渗透,故D正确。

28.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区的大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灾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任务十分艰巨。

灾区如需向国际机构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最有可能得到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帮助?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是世界银行,向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符合材料信息,A项正确。

B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