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第一篇: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解释与实践中生存和发展,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来都是在认识世界的指导下进行的。

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
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认识世界,从畏惧自然到了解自然;人类又在不断地改造世界,从古代的都江堰到现代的三峡工程都蕴含着人类改造世界的智慧。

可以说,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人类了解自然之后不再畏惧,转而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可见认识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毛泽东同志在《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造出来的,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改变世界、创造世界也就是人的实践,人类往往先通过征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向自然界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进而从事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对比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抗日战争的胜利、土地革命的成功与人民公社运动的破灭,我们发现,改造世界必须在人的认识指导下进行,盲目的认识带来的是盲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造成的则是行动的失败,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地认识世界。

二、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并重
(一)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人类世界由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的规律运行的,不可能自动地满足主体的愿望和需要,因而主观和客观就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例如当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就需要我们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

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为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二)认识改造世界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重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而忽视对主观世界的认识改造,因而导致人们重视自然科学而忽视人文科学,重视个人眼前利益而忽视人类长远利益,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物质消费而轻视精神消费,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轻视精神财富积累。

近一段时间,通过杀害小孩报复社会,媒体中出现的低级趣味的新闻,富二代网上“晒富”等现象的产生,都是由认识改造个人主观世界不足造成的。

另外,由于人是社会动物,因此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而一味改造主观世界。

倘若忽视了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对主观世界的认识改造也会出现偏颇,这便导致自我评价降低,甚至出现轻生。

再者,人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日新月异,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人类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亦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永远不会完结。

所以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不能停留在过去,要与时俱进。

三、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简单来说,唯物辩证法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就是:在“变”中认识世界,在“和”中改造世界。

(一)在“变”中认识世界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用“变”的思想认识世界,既是哲学方法论的需要,也是时代精神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客观世界变化的迅速,深圳特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有目共睹,这让我们不得不用“变”的思想认识客观世界。

同时,每个人的主观世界也并非一成不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我们必须用“变”的思想看待自身。

在“变”中认识世界,要求将变化原则始终贯穿于各种认识之中,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随机应变,适时而动,在变化中把握变化。

主要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把握:一是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因果性和连续性中观察事物的变化趋势,用历史的尺度衡量事物的发展前景;二是面向未来进行科学预测,要做到善于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善于投石问路、摸索尝试。

(二)在“和”中改造世界
“和”已经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用“和”的方法改造世界则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对自然掠夺式的开发让人类深受其害,产生矛盾之后想要寻求和谐更是难上加难;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让大国之间的矛盾放大,双方利益都会受损。

只有用“和”的思想改造世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才能协调,改造世界取得的成果才能长久,对世界的改造才能有良性的发展。

在“和”中改造世界,一方面要在“和”中改造主观世界,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使自己的生态与心态达到某种平衡状态,另一方面要在“和”中改造客观世界,使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不能为了追求社会的发展而抛弃自然的生态平衡,不能只看局部利益不管整体利益,不能牺牲他人利益、满足私人需求……当然,还要做到改造主观世界与
改造客观世界的“和”,这样才能使二者稳步发展,相互促进。

第二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摘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践、唯物辩证法、马克思
正文: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所以我们一定要自觉地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建设一个人鱼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协调统一的和谐世界,为人类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当然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改造的成功,错误的认识致使改造的失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改造世界可以促进民众更为准确的认识世界。

人类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人类主体总是受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驱使,要求外部客观世界满足自身的需求,然而客观世界是按照固有规则运行的,不可能自动满足主体的需求。

这就要求我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也要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使主客观达到有机统一,正确解决两者的矛盾。

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
界就是改造人们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只有对自身的主观世界做出正确的认识并进行合理改造后,才能使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高效完善,才能使社会整体达到和谐。

而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是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并能检验认识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

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

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

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
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确定的。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的发展。

实践使认识得以发生和发展。

从根本来讲,实践使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的不断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实践,离开了实践认识就不可能。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
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认识思主义思想路线指引下,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武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正确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总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世界历史的打趋势,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中国历史上长期不和谐、不团结、不稳定,给外国列强以可乘之机,中国人吃尽了苦头。

建国后,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不断,社会也不和谐,人民吃苦头也不少。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建设一个和谐社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目前存在一些有碍和谐和稳定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变革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现象。

只要党和政府重视,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心同德,不和谐问题是完全可以逐步化解的。

这也是中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篇: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案例分析
案例1:关于热的本质的认识
人类对热本质的探索,很古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只能根据摩擦生热,冷暖转化等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直观地对热的本质作些朴素的猜测,如古希腊人认为热是由于物体运动而获得的。

随着实践的发展,根据大量摩擦和碰撞生热的实践经验,人们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

英国的培根认为“热本身,热的本质精髓就是运动而不是别的。

”法国的笛卡尔认为,热就是物质粒子的旋转运动。

波义尔认为热就是由微小物质粒子的急速运动而产生。

18世纪,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认为热就是一种没有重量,不可称量,不生不变,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的可以自由流动的特殊物质,物体的冷热是由热质的多少决定的。

热的传导,如同流水由高到
低流动着热质,热膨胀是热质注入所致,太阳光透镜聚焦生热,也是由于热质集中等,这种观点统治了上百年,甚至在1789年,拉瓦锡仍把热摆在化学元素表中,属气体元素。

越来越深入的实践,推动着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

1797年,英国工程师伦福德,通过生产炮筒的实践,揭露了“热质说”的非科学性,证实了“热动说”的正确性,他发现了筒子屑温度升高,产生大量的热。

认识到热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是机械功产生的热。

这种转化是等效的。

他还测定了当量关系的近似值。

1799年,戴维在伦福德的启示下,进行实验:使两块冰在真空中摩擦,而且使周围的温度低于实验设备和冰块的温度。

结果,冰块溶化为水。

这样,实践 1 再次以事实驳斥了“热质说”。

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热动说”进一步完善,“热质说”终于破产。

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经过对前人实践成果的研究和亲自实践,提出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思想。

相关知识点: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性。

案例讨论:人类对热本质漫长的认识历史说明了什么哲理?
案例点评:热现象本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但是人类对它的正确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间,既有早期朴素的正确认识,但是到了18世纪,随着化学的发展,人们对热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看法,即认为热是物质,热是一种燃素,这种学说持续上百年,直到机械工业高速发展特别是到了蒸汽机的使用人们才完全放弃热质说。

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热动说——热质说——热动说的过程,这说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特点。

其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反复多次,才能达到全面的正确的程度,因为认识的手段在不断改进,认识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人们的知识面在不断扩大,这样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完全有可能在反复认识中不断提高。

这就是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规律。

案例2: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

19世纪30年代,俄国的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
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小于180度。

19世纪50年代,德国的黎曼几何学认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大于180度。

相关知识点: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案例讨论:究竟哪个是科学真理呢?如果都对,那么不就有三个真理吗?案例点评: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各自认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小于和大于180度的说法,都是正确的,它们体现了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的哲学道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真理都具有两重属性。

一方面,真理都具有绝对性。

因为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不能被推翻,这是无条件的。

承认可知论和真理的客观性,就必然承认真理的绝对性。

另一方面,真理都具有相对性。

这是因为,某一时代的人们的认识,不但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而且受到象生命、阶级地位、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想方法等主观条件的限制。

所以他们所达到的真理,都不可能是最后的、不变的真理,而只能是对一定阶段的事物的近似的、不完全的、相对的正确反映。

从广度看,任何一个真理都只能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性的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看,任何一个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所以有待于深化。

总之,任何真理都是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欧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上狭小范围内的空间特征;罗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宇宙空间的特征;黎氏几何学所反映的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

它们对于各自所描写的领域来讲,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所以,它们都是正确的。

它们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因而具有绝对性。

但是,世界是无限的,又是发展的,而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建立在各自领域的基础上的,只能是对无限宇3 宙的一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离开了它们各自存在的基础、范围和条件,就会出现另外的情况,所以它们又具有相对性。

由此可见,欧氏、罗氏、黎氏三种几何学对三角形内角和度数的不同回答,都具有真理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三种几何学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空间特征认识的深入和扩展。

而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

但是如果不在同一条件下,即便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可以不同,甚至有多个;或者随着认识对象和范围的扩大,认识的结论当然不同。

所以,上述三种几何都正确,但并不违背一元真理论。

案例3:“日心说”的胜利
在中世纪,托勒密的“地心说”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基督教会将“地心说”加以神化,把它作为证明上帝存在的依据,利用教会的权威来维护它。

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开始怀疑“地心说”。

他认为,人们由于感觉不到地球的自转,只感觉到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就认为地球是中心,太阳围绕地球转动,这实际上是错误的。

于是,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发表了巨著《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地球只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

不过,哥白尼当时并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他沿袭了古希腊哲学家关于圆形是最完美形状的说法,认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圆形的而且是匀速运动的。

可事实证明了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且是不等速的。

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是对宗教神学的公开挑战,推翻了当时天文学的主流理论,它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罗马教会。

这一学说触犯了基督教的教义,因而4 遭到了教会的反对。

罗马教皇斥责哥白尼的学说是“错误的和完全不合乎圣经的异端邪说”,将他的著作列为禁书,并对宣传哥白尼学说的学者进行迫害。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不顾教会的禁令,大胆揭露宗教的愚昧。

布鲁诺补充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

他指出,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颗普通的恒星。

布鲁诺使人们对宇宙的科学认识又前进了一步,他的观点是对教会所宣扬的“地球中心说”更加彻底的否定。

罗马教会的上百处宗教裁判所宣布布鲁诺为异端,开始追捕他。

后来,罗马教廷将其关押在威尼斯和罗马的地牢中达8年之久。

布鲁诺虽受尽酷刑,却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绝不放弃自己的学说。

1600年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