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板层压技术交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不适用
3、整板厚度计算
整板厚度计算公式为: H=芯板介厚+半固化片固化厚度+芯板铜厚*内层铜的覆盖率+
外层铜厚(-填盲孔的厚度)
eg:一款四层板,使用芯板1.01/1,使用单张半固化片 RC=43%,外层铜为1oz,内层铜覆盖率为60%,铜箔均按 IPC中心线控制,请问该四层板理论整板厚度为多少(保 留小数点后两位)?
4、牛皮纸
缓冲层压的温度和压力,建议:8new+8old(单重为 161g/m2)
5、层压块数
一般建议<10层/open(还决定于板材厚度) 层压块数过多,中间板和底面板的温差大,质量难于保证, 常出现中间板白边白角大。
三、多层板厚度控制技术
1、半固化片的层压厚度
我司商品粘结片共有七种型号:7628、2116、1080、106、 1500、2165、3313
B/L级 ±0.018 ±0.025 ±0.038 ±0.050 ±0.064 ±0.10 ±0.13 ±0.18 ±0.23 ±0.30
C/M级 ±0.013 ±0.018 ±0.025 ±0.038 ±0.050 ±0.075 ±0.075 ±0.10 ±0.14 ±0.15
D级 -0.013+0.025 -0.018+0.030 -0.025+0.038 -0.038+0.051 -0.51+0.064
问题 压力太小 压力太大 加压太早 加压太迟
压板质量的影响 基材微气泡、露布纹; 白点白角,厚度均匀性较差 流胶大 微气泡、露布纹
3、固化时间
料温171℃以上保持30分钟以上(特别要留意中间板的固 化时间)。 固化不够----影响△Tg,固化时间过长------对已经固化的树 脂产生一定的破坏,导致板材发黄。
4.1操作方面问题,如叠料铜箔没有扫平,特别对于薄铜。
4.2板料结构方面的问题,如树脂含量太低,内层为1oz铜以 上,为局部欠压导致,一般出现在内层填胶区,皱折位置 下面通常伴有微气泡,可以通过加大压力、提前加压和提 高树脂含量等进行改善。
4.3如果在BOOK中出现的位置有规律,如仅出现在底面板, 越中间越好,一般为流胶过多导致,需要降低升温速率, 或适当提高树脂含量改善。
谢谢大家!
树脂含量 RC%
流动度 RF%
1、影响介质层厚度2、绝缘性(介电常数)3、层压控制
反映粘结片树脂流动情况。其主要决定于粘结片的树脂含量。 半固化片吸潮,流动度增加,流胶会增大。目前主要存在测 量方法引起误差的问题。
凝胶化时间 反映半固化程度的一重要指标,GT长,半固化度低,反之,
GT(S)
亦然。但与测试人员和测试方法有重要关系。
具体厚度和指标详见生益产品说明书
2、芯板厚度
A、我司可以提供0.05mm-5.0mm间隔0.01mm厚度板 材。
B、铜箔厚度方面:目前,铜箔的实际控制厚度(单 重)较IPC标准的标称厚度H0z:17.1um ;
10z: 34.3um 20z: 68.6um 有差异,即铜箔的实 际厚度(单重)控制在IPC标称厚度的下限。
典型层压曲线图
1、升温速率: 在料温70℃-140℃之间升温速率控制1.5-2.5℃/min。
升温速率太快---流较大,易滑板,厚度均匀性较 差。
升温速率太慢---流胶小,有利于厚度均匀控制, 但易产生微气泡和露布纹。
2、压力
压力分三段,初压80-100psi,中压200-250psi,高压300400psi,在面板温度为80-100℃时转高压。
答案为:1.19mm
4、多层板厚度控制注意点:
4.1、对客户多层板的厚度要求进行审核:整板厚 度要求?各层介厚要求?内层铜厚?覆盖面积? 盲孔?
4.2、根据内层介厚要求,采购相应厚度规格的覆 铜板及注明公差范围,IQC检验时以介厚为准, 即铜厚以实际厚度计算
4.3、根据其它层介厚的要求及客户是否规定配本 结构,确定所用粘结片的型号;如用7628还是 2116、1080等;
3.热冲击前烘板;145-150℃/2h。控制HAL前停留时间 越短越好;
4.降低热冲击温度、减少热冲击时间。
2、热冲击后爆板分层
分层位置
粘结片和内层铜箔分 层
原因:
1异物导致; 2.热冲击过度; 3.铜箔黑棕化不良; 4、吸 潮;5树脂含量太低。
芯板内分层
1、吸潮、 2.热冲击过度
3、白边白角 3.1、压板滑板 ---- 受潮,升温速率快,压力太大、
如何识别含铜厚度和不含铜厚度:
1、看公差表示方法:B、C表示是不包铜箔厚度,L、M是表 示包铜箔厚度
2、看厚度小数点后位数:一般情况,小数点后为1位数,为 含铜厚度,小数点后两位数数为不含铜厚度。
eg: 0.201/1,不含铜厚度为0.20mm,含铜厚度为?
0.20mm +0.0341*2=0.268mm 0.21/1,含铜厚度为0.20mm,不含铜厚度为?
-------多层板层压技术交流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多层板用芯板及半固化片的基础知识
1、芯板
组成部分 树脂 玻纤布 铜箔
作用 绝缘 支撑 导电
材料特性 溴化环氧树脂 E玻纤布 电解铜箔
2、半固化片
生益公司半固化片控制指标为:树脂含量、凝胶化时间、 流动度、挥发份。
指标
功能解析
4.4、根据此型号粘结片及供应商推荐的固化厚度, 结合内层铜厚及铜的覆盖率等因素,确定相对应 的粘结片指标;
eg:外层介厚要求0.16mm,内层为20Z(50%),确定粘结片型号为?
4.5、层压时注意控制板材流胶正常,单张配本流胶 在3-5Mm左右较理想;
4.6、对于盲孔板,较难估算填胶情况,特别对于 盲孔的阻抗板,则对每一层介厚要求更加严格, 这就需要对每一层介厚控制进行试板切片分析;
4.4铆钉位置。
5、多层板的偏孔
主要影响因素为:
1、芯板底片尺寸稳定性:菲林膨胀收缩(定期检查菲林 的尺寸变化情况 ),菲林曝光错位,菲林系数不适合,
2、芯板尺寸稳定性:残存应力(通过开料后烘板4h消 除 ),吸潮(蚀刻后芯板的存放时间不宜太长),外力 作用(机械刷板)。
3、加工设备的精度(钻孔定位系统):钻带有问题 4、铆钉定位不好,检查铆钉质量 5、对不同型号的多层板,建议先做首板
太快,单层用粘结片多,层压数量多,
3.2、流胶过多过少---粘结片指标,压力以及加压 点、升温速率
3.3、压板数量太多,中间板容易出现。
3.4、热板平整度或分离钢板厚度均匀性差,增加 垫板纸,或更换钢板。
3.5、压机不平衡。
4、铜箔皱折
对于铜箔皱折,需要了解皱折出现的位置和规律。
挥发份VC% 残余溶剂的指标,与粘结片树脂含量有关。
半固化片储存条件(按IPC标准) 1、 21±2℃、相对湿度30----50%,保存期90天;
2、<4.5℃、相对湿度30----50%,保存期为180天; 3、开料注意:如果储存区和开料区温差较大,需
要在开料间进行解冻16小时以上才能开包装。 4、从开料间到叠片间也要避免温差导致吸潮。 5、要尽量保持粘结片的密封包装。
层压板厚度和偏差(mm)
层压板标称厚度 0.025-0.119 0.120-0.164 0.165-0.299 0.300-0.499 0.500-0.785 0.786-1.039 1.040-1.674 1.675-2.564 2.565-3.579 3.580-6.35
A/K级 N/A? ±0.038 ±0.050 ±0.064 ±0.075 ±0.165 ±0.190 ±0.23 ±0.30 ±0.56
0.20-0.0341*2=0.132mm。 问:如果为0.711/1 M,含铜厚度为?
二、多层板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1、热冲击后白点
影响因素:1.板材结构(厚板、大铜面等);
2.板材设计(树脂的含量);
3.吸潮
4.热冲击温度和时间。
改善:1.修改结构(该大铜面为网格状);
2.提高所用粘结片的树脂含量;
二、普通S1141配本的多层板压制参数
层压工艺控制参数主要有:压力、温度、时间和 真空度 。
层压工艺主要过程分为:升温、保温和冷却三个 阶段(相对材料而言),其中升温阶段是保证板 材性能的最关键的阶段。
层压工艺主要控制点:1、升温速率,2、压力,3、 真空度,4、固化时间、5、牛皮纸,6、叠层数量
3、整板厚度计算
整板厚度计算公式为: H=芯板介厚+半固化片固化厚度+芯板铜厚*内层铜的覆盖率+
外层铜厚(-填盲孔的厚度)
eg:一款四层板,使用芯板1.01/1,使用单张半固化片 RC=43%,外层铜为1oz,内层铜覆盖率为60%,铜箔均按 IPC中心线控制,请问该四层板理论整板厚度为多少(保 留小数点后两位)?
4、牛皮纸
缓冲层压的温度和压力,建议:8new+8old(单重为 161g/m2)
5、层压块数
一般建议<10层/open(还决定于板材厚度) 层压块数过多,中间板和底面板的温差大,质量难于保证, 常出现中间板白边白角大。
三、多层板厚度控制技术
1、半固化片的层压厚度
我司商品粘结片共有七种型号:7628、2116、1080、106、 1500、2165、3313
B/L级 ±0.018 ±0.025 ±0.038 ±0.050 ±0.064 ±0.10 ±0.13 ±0.18 ±0.23 ±0.30
C/M级 ±0.013 ±0.018 ±0.025 ±0.038 ±0.050 ±0.075 ±0.075 ±0.10 ±0.14 ±0.15
D级 -0.013+0.025 -0.018+0.030 -0.025+0.038 -0.038+0.051 -0.51+0.064
问题 压力太小 压力太大 加压太早 加压太迟
压板质量的影响 基材微气泡、露布纹; 白点白角,厚度均匀性较差 流胶大 微气泡、露布纹
3、固化时间
料温171℃以上保持30分钟以上(特别要留意中间板的固 化时间)。 固化不够----影响△Tg,固化时间过长------对已经固化的树 脂产生一定的破坏,导致板材发黄。
4.1操作方面问题,如叠料铜箔没有扫平,特别对于薄铜。
4.2板料结构方面的问题,如树脂含量太低,内层为1oz铜以 上,为局部欠压导致,一般出现在内层填胶区,皱折位置 下面通常伴有微气泡,可以通过加大压力、提前加压和提 高树脂含量等进行改善。
4.3如果在BOOK中出现的位置有规律,如仅出现在底面板, 越中间越好,一般为流胶过多导致,需要降低升温速率, 或适当提高树脂含量改善。
谢谢大家!
树脂含量 RC%
流动度 RF%
1、影响介质层厚度2、绝缘性(介电常数)3、层压控制
反映粘结片树脂流动情况。其主要决定于粘结片的树脂含量。 半固化片吸潮,流动度增加,流胶会增大。目前主要存在测 量方法引起误差的问题。
凝胶化时间 反映半固化程度的一重要指标,GT长,半固化度低,反之,
GT(S)
亦然。但与测试人员和测试方法有重要关系。
具体厚度和指标详见生益产品说明书
2、芯板厚度
A、我司可以提供0.05mm-5.0mm间隔0.01mm厚度板 材。
B、铜箔厚度方面:目前,铜箔的实际控制厚度(单 重)较IPC标准的标称厚度H0z:17.1um ;
10z: 34.3um 20z: 68.6um 有差异,即铜箔的实 际厚度(单重)控制在IPC标称厚度的下限。
典型层压曲线图
1、升温速率: 在料温70℃-140℃之间升温速率控制1.5-2.5℃/min。
升温速率太快---流较大,易滑板,厚度均匀性较 差。
升温速率太慢---流胶小,有利于厚度均匀控制, 但易产生微气泡和露布纹。
2、压力
压力分三段,初压80-100psi,中压200-250psi,高压300400psi,在面板温度为80-100℃时转高压。
答案为:1.19mm
4、多层板厚度控制注意点:
4.1、对客户多层板的厚度要求进行审核:整板厚 度要求?各层介厚要求?内层铜厚?覆盖面积? 盲孔?
4.2、根据内层介厚要求,采购相应厚度规格的覆 铜板及注明公差范围,IQC检验时以介厚为准, 即铜厚以实际厚度计算
4.3、根据其它层介厚的要求及客户是否规定配本 结构,确定所用粘结片的型号;如用7628还是 2116、1080等;
3.热冲击前烘板;145-150℃/2h。控制HAL前停留时间 越短越好;
4.降低热冲击温度、减少热冲击时间。
2、热冲击后爆板分层
分层位置
粘结片和内层铜箔分 层
原因:
1异物导致; 2.热冲击过度; 3.铜箔黑棕化不良; 4、吸 潮;5树脂含量太低。
芯板内分层
1、吸潮、 2.热冲击过度
3、白边白角 3.1、压板滑板 ---- 受潮,升温速率快,压力太大、
如何识别含铜厚度和不含铜厚度:
1、看公差表示方法:B、C表示是不包铜箔厚度,L、M是表 示包铜箔厚度
2、看厚度小数点后位数:一般情况,小数点后为1位数,为 含铜厚度,小数点后两位数数为不含铜厚度。
eg: 0.201/1,不含铜厚度为0.20mm,含铜厚度为?
0.20mm +0.0341*2=0.268mm 0.21/1,含铜厚度为0.20mm,不含铜厚度为?
-------多层板层压技术交流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多层板用芯板及半固化片的基础知识
1、芯板
组成部分 树脂 玻纤布 铜箔
作用 绝缘 支撑 导电
材料特性 溴化环氧树脂 E玻纤布 电解铜箔
2、半固化片
生益公司半固化片控制指标为:树脂含量、凝胶化时间、 流动度、挥发份。
指标
功能解析
4.4、根据此型号粘结片及供应商推荐的固化厚度, 结合内层铜厚及铜的覆盖率等因素,确定相对应 的粘结片指标;
eg:外层介厚要求0.16mm,内层为20Z(50%),确定粘结片型号为?
4.5、层压时注意控制板材流胶正常,单张配本流胶 在3-5Mm左右较理想;
4.6、对于盲孔板,较难估算填胶情况,特别对于 盲孔的阻抗板,则对每一层介厚要求更加严格, 这就需要对每一层介厚控制进行试板切片分析;
4.4铆钉位置。
5、多层板的偏孔
主要影响因素为:
1、芯板底片尺寸稳定性:菲林膨胀收缩(定期检查菲林 的尺寸变化情况 ),菲林曝光错位,菲林系数不适合,
2、芯板尺寸稳定性:残存应力(通过开料后烘板4h消 除 ),吸潮(蚀刻后芯板的存放时间不宜太长),外力 作用(机械刷板)。
3、加工设备的精度(钻孔定位系统):钻带有问题 4、铆钉定位不好,检查铆钉质量 5、对不同型号的多层板,建议先做首板
太快,单层用粘结片多,层压数量多,
3.2、流胶过多过少---粘结片指标,压力以及加压 点、升温速率
3.3、压板数量太多,中间板容易出现。
3.4、热板平整度或分离钢板厚度均匀性差,增加 垫板纸,或更换钢板。
3.5、压机不平衡。
4、铜箔皱折
对于铜箔皱折,需要了解皱折出现的位置和规律。
挥发份VC% 残余溶剂的指标,与粘结片树脂含量有关。
半固化片储存条件(按IPC标准) 1、 21±2℃、相对湿度30----50%,保存期90天;
2、<4.5℃、相对湿度30----50%,保存期为180天; 3、开料注意:如果储存区和开料区温差较大,需
要在开料间进行解冻16小时以上才能开包装。 4、从开料间到叠片间也要避免温差导致吸潮。 5、要尽量保持粘结片的密封包装。
层压板厚度和偏差(mm)
层压板标称厚度 0.025-0.119 0.120-0.164 0.165-0.299 0.300-0.499 0.500-0.785 0.786-1.039 1.040-1.674 1.675-2.564 2.565-3.579 3.580-6.35
A/K级 N/A? ±0.038 ±0.050 ±0.064 ±0.075 ±0.165 ±0.190 ±0.23 ±0.30 ±0.56
0.20-0.0341*2=0.132mm。 问:如果为0.711/1 M,含铜厚度为?
二、多层板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1、热冲击后白点
影响因素:1.板材结构(厚板、大铜面等);
2.板材设计(树脂的含量);
3.吸潮
4.热冲击温度和时间。
改善:1.修改结构(该大铜面为网格状);
2.提高所用粘结片的树脂含量;
二、普通S1141配本的多层板压制参数
层压工艺控制参数主要有:压力、温度、时间和 真空度 。
层压工艺主要过程分为:升温、保温和冷却三个 阶段(相对材料而言),其中升温阶段是保证板 材性能的最关键的阶段。
层压工艺主要控制点:1、升温速率,2、压力,3、 真空度,4、固化时间、5、牛皮纸,6、叠层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