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微生物学》章节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畜牧微生物学》章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1. 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
畜牧微生物学是介于微生物学和畜牧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专注于研究微生物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及其与动物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门学科旨在通过微生物技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保障动物健康,以及促进生态平衡。
2. 畜牧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1)微生物:
- 细菌:如乳酸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 病毒:如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 真菌:如曲霉菌、念珠菌等。
- 放线菌:如链霉菌等。
- 螺旋体:如梅毒螺旋体等。
(2)动物:
- 家畜:如牛、羊、猪、马等。
- 家禽:如鸡、鸭、鹅等。
- 特种动物:如兔、狐、貂等。
- 野生动物:与畜牧业相关的野生动物种群。
(3)研究内容:
- 微生物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 微生物在动物肠道中的定植与功能。
- 微生物在饲料发酵和营养转化中的作用。
- 微生物病原体的感染机制和防控策略。
二、畜牧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阶段:
- 人类无意识地利用微生物进行食品发酵和酿造。
- 早期医学文献中有关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记载。
2. 近代阶段:
- 17世纪:安东尼·范·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微生物。
- 19世纪:路易·巴斯德证明微生物是发酵和疾病的原因。
- 罗伯特·科赫等微生物学家建立了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科赫法则。
3. 现代阶段:
- 20世纪: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如PCR、基因测序等。
- 微生物遗传工程的应用,如重组疫苗的研制。
-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中的作用被重视。
三、畜牧微生物学在畜牧业中的重要性
1. 提高饲料利用率:
- 微生物可以将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难以消化的成分转化为动物可利用的营养物质。
- 饮用发酵饲料可以增强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2. 促进动物生长:
- 益生菌可以改善动物肠道环境,增加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的生长。
- 微生物代谢产物,如维生素、氨基酸等,对动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3. 预防和治疗疾病:
- 疫苗接种可以预防动物传染病的发生。
- 抗生素和其他微生物药物可以治疗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4. 改善生态环境:
- 微生物在畜禽粪便处理和有机废物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减少环境污染。
- 微生物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
5. 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 通过微生物检测技术,监控动物源性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
- 应用微生物控制技术,降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风险。
思考题:
1. 请详细阐述畜牧微生物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 请具体描述畜牧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和里程碑。
3. 请举例说明畜牧微生物学在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预防治疗疾病、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应用。
第二章: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一、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1. 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一群肉眼不可见的生物体,它们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人体和动植物体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2. 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的分类基于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遗传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
- 形态:球菌(如链球菌)、杆菌(如大肠杆菌)、螺旋菌(如螺旋体)。
- 结构: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无核膜包围的DNA),有些细菌还具有鞭毛、荚膜、芽孢等特殊结构。
- 生理:分为好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2)病毒:
- 形态:球形(如流感病毒)、杆形(如烟草花叶病毒)、蝌蚪形(如噬菌体)。
- 结构: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组成,部分病毒外面包裹着脂质包膜。
- 生理: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
(3)真菌:
- 形态:单细胞(如酵母菌)或多细胞(如霉菌、蘑菇)。
- 结构: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
- 生理:大多数真菌为好氧生物,通过吸收外界有机物为生。
(4)放线菌:
- 形态:呈分枝状丝状结构。
- 结构: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复杂的细胞壁结构。
- 生理:多数为好氧菌,能产生抗生素。
(5)螺旋体:
- 形态:细长、螺旋形。
- 结构:无细胞核,有细胞壁。
- 生理:多数螺旋体为厌氧或微好氧生物。
(6)立克次体:
- 形态:球杆状或杆状。
- 结构:革兰氏阴性细菌,专性细胞内寄生。
- 生理: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
(7)支原体:
- 形态:呈多形性,无固定形状。
- 结构:无细胞壁,细胞膜薄。
- 生理: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
二、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细胞膜含有脂质和蛋白质,细胞质中有核糖体、质粒等。
- 特殊结构:鞭毛有助于细菌运动,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具有很强的抗逆性。
2.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 病毒的核心包含遗传物质,衣壳是由蛋白质亚单位组成的保护层,包膜是部分病毒特有的结构,来源于宿主细胞膜。
- 病毒的形态多样,与它们的感染机制和宿主范围有关。
3.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
- 真菌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组成,细胞膜和细胞质结构与细菌相似,细胞核有核膜包围。
- 多细胞真菌的菌丝形成菌丝体,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和扩散。
三、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1. 微生物的生长:
- 微生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pH、氧气、营养物质等环境条件。
- 微生物通过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增加细胞数量和体积。
2.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 无性繁殖:细菌通过二分裂繁殖,酵母菌通过芽殖繁殖,原虫通过裂殖繁殖。
- 有性繁殖:真菌通过结合、融合、配子结合等方式进行有性繁殖,产生遗传多样性。
3.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 迟缓期:微生物适应新环境,准备繁殖,生长速率较慢。
- 对数期:微生物生长速率最快,细胞数量呈指数增长,生理活性最高。
- 稳定期:生长速率与死亡率相等,细胞数量达到最大值,代谢产物积累。
- 衰亡期:死亡率大于生长速率,细胞数量逐渐减少,代谢活动减弱。
四、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1. 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微生物对营养的需求因种类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1)碳源:用于合成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如葡萄糖、有机酸、烃类等。
(2)氮源: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等,如氨基酸、氨、硝酸盐等。
(3)能源:微生物通过氧化有机物或无机物获得能量,如光能、化学能等。
(4)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某些微生物需要这些物质才能生长。
(5)水:生命活动的基本溶剂,参与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6)无机盐:维持细胞渗透压、酸碱平衡,参与酶的激活等。
2.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包括:
(1)能量代谢:如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链等,用于产生ATP。
(2)合成代谢:利用小分子前体合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
(3)分解代谢:分解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释放能量,如发酵、呼吸等。
3.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包括:
(1)初级代谢产物: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等。
(2)次级代谢产物: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物质,如抗生素、色素、激素等。
五、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或RNA,大多数微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2. 微生物的遗传规律:
微生物的遗传遵循孟德尔定律,但在原核生物中,由于缺乏性细胞,遗传变异主要通过基因突变、转化、接合和转导等方式发生。
3. 微生物的变异现象:
微生物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表型变异等,这些变异是微生物适应环境变化和进化的基础。
六、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1. 微生物的生态角色: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角色,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
2. 微生物的生态环境: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空气、极端环境等。
3. 微生物的分布规律:
微生物的分布受到温度、湿度、氧气、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思考题:
1. 请列举微生物的几种营养需求,并说明它们对微生物生长的重要性。
2. 描述微生物的几种代谢途径,并解释它们在微生物生长中的作用。
3. 请解释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意义,以及它在微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哪些角色?它们的分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一、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1.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分类:
微生物为了生长和繁殖,需要从环境中摄取多种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无机营养物质:
- 水分:水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细胞内外的许多生化反应,同时也是营养物质的溶剂。
- 无机盐:包括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等,它们对于维持细胞渗透压、酸碱平衡、酶的活性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 氧气:对于好氧微生物来说,氧气是必需的,它参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释放能量。
(2)有机营养物质:
- 碳源:微生物需要碳源来合成细胞物质和储存能量,常见的碳源有葡萄糖、果糖、醇类、有机酸等。
- 氮源:氮是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微生物可以利用氨、硝酸盐、氨基酸等无机和有机氮源。
- 磷源:磷是核酸和ATP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磷酸盐的形式被微生物吸收。
- 维生素和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无法自身合成维生素和生长因子,必须从环境中获取,这些物质对酶的活性和细胞代谢至关重要。
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根据微生物获取营养物质的方式,可以将微生物分为以下几类:- 自养微生物:能够利用无机物(如CO2)作为碳源,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作用自行合成有机物。
- 异养微生物:需要从环境中摄取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量来源。
- 需氧微生物:需要氧气进行代谢的微生物。
- 厌氧微生物: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
二、微生物的代谢途径
1. 能量代谢:
微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能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糖酵解(Glycolysis):
- 过程:葡萄糖在细胞质中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分解成丙酮酸,同时产生少量的ATP和NADH。
- 产物:丙酮酸、ATP、NADH。
(2)三羧酸循环(TCA Cycle,又称柠檬酸循环或克雷布斯循环):- 过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产生CO2,同时生成ATP、NADH和FADH2。
- 产物:CO2、ATP、NADH、FADH2。
(3)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 过程:NADH和FADH2在线粒体内膜上通过一系列电子传递体传递电子,最终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产生大量的ATP。
- 产物:水、ATP。
2. 合成代谢:
微生物利用小分子前体合成生物大分子,包括以下几种:
(1)蛋白质合成:
- 过程:氨基酸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蛋白质。
- 控制:基因表达调控、转录因子、启动子等。
(2)核酸合成:
- 过程:核苷酸通过聚合反应合成DNA和RNA。
- 控制:DNA复制、RNA转录等生物过程。
(3)脂肪和多糖合成:
- 过程:脂肪酸和糖类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
- 功能:能量储存、细胞结构成分。
3. 分解代谢: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释放能量和中间产物,包括以下几种:
(1)发酵(Fermentation):
- 过程: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发酵途径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
酒精、酸等产物。
- 类型:乳酸发酵、酒精发酵、混合酸发酵等。
(2)呼吸(Respiration):
- 过程:在有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最终生成CO2和水。
- 类型:需氧呼吸、厌氧呼吸、兼性厌氧呼吸等。
三、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 初级代谢产物:
- 定义: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必需物质,如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等。
- 功能:构成细胞结构、参与代谢过程、提供能量等。
2. 次级代谢产物:
- 定义: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非必需物质,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如抗生素、色素、激素等。
- 功能: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色素参与光合作用或细胞识别,激素调节生长发育等。
四、微生物代谢的调控
1. 酶活性的调控:
- 机制:微生物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来控制代谢途径,包括酶的诱导和抑制、酶的激活和失活等。
2. 遗传调控:
- 机制:微生物通过基因表达调控代谢,如操纵子的调控、转录和翻译调控。
(1)操纵子的调控:
- 操纵子是细菌基因表达的基本单位,包括启动子、操纵基因和结构基因。
- 操纵子调控主要通过阻遏蛋白和激活蛋白来实现,这些蛋白可以响应环境信号,调控基因的转录。
(2)转录调控:
- 转录调控发生在基因的转录阶段,涉及转录因子与DNA序列的相互作用。
- 转录因子可以增强或抑制转录活性,从而调控基因表达。
(3)翻译调控:
- 翻译调控发生在m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涉及翻译起始、延伸和终止阶段的调控。
- 翻译调控可以通过改变翻译效率、mRNA的稳定性或翻译后修饰来实现。
3. 代谢途径的整合与协调:
- 微生物细胞内的代谢途径通常是相互联系和协调的,以确保能量和物质的平衡。
- 例如,糖酵解、TCA循环和电子传递链等途径需要紧密协调,以维持细胞的能量供应。
思考题:
1. 请详细描述微生物的碳源、氮源和磷源的重要性,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2. 解释糖酵解、TCA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在微生物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并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
3. 请列举至少三种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并说明它们的功能。
4. 描述微生物代谢调控的两种主要机制,并给出具体的调控实例。
5. 如何理解微生物代谢途径的整合与协调?请举例说明。
第四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一、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1.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类型:
- DNA:DNA是大多数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包括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等。
DNA具有双螺旋结构,包含遗传信息,可以通过复制过程传递给后代。
- RNA: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如流感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RNA分为单链和双链,不同类型的RNA在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微生物的DNA结构:
- 细菌和真菌的DNA为环状,位于细胞质中。
环状DNA有助于防止遗传信息的丢失和变异。
- 病毒的DNA为线性,位于病毒颗粒中。
线性DNA在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中具有特定的功能。
3.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特性:
- 遗传信息的稳定性:DNA具有双螺旋结构,可以防止遗传信息的丢失和变异。
- 遗传信息的复制:DNA通过复制过程产生两个相同的DNA分子,保证了遗传信息的传递。
二、微生物的遗传规律
1. 孟德尔遗传定律:
- 基因分离定律: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两个基因分离,分别传递给后代。
-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不同基因自由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
2.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 基因突变: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基因功能丧失、获得新的功能或影响基因表达。
- 基因重组: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两个基因交换部分片段,产生新的基因型。
基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
- 表型变异:由于基因突变或环境因素导致的生物体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的改变。
表型变异可能导致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改变。
三、微生物的变异现象
1. 基因突变:
- 类型:点突变(替换、增添、缺失)、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 影响:可能导致基因功能丧失、获得新的功能或影响基因表达。
2. 基因重组:
- 类型:同源重组、非同源重组等。
- 影响:产生新的基因型,增加遗传多样性。
3. 表型变异:
- 类型:形态变异、生理变异、生化变异等。
- 影响:可能导致生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改变。
四、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1. 疫苗研制:
- 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研制具有免疫原性的疫苗,预防动物传染病的发生。
例如,利用重组技术研制猪瘟病毒疫苗,提高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猪瘟的发病率。
2. 基因工程菌株:
- 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技术,筛选或改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菌株,用于生产抗生素、酶制剂等。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大肠杆菌,使其生产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3. 遗传育种:
- 利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微生物品种,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
例如,通过遗传育种技术选育优良的微生物菌株,用于饲料发酵,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思考题:
1. 请简述微生物的遗传物质类型及其特点。
2. 请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
3. 请列举微生物的几种遗传变异类型,并说明它们的影响。
4.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在畜牧业中有哪些应用实例?请详细描述。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态与分布
一、微生物的生态角色
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生产者:一些微生物如蓝藻和光合细菌,能够利用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这些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作用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成为食物链的基础。
- 消费者:一些微生物如寄生菌和噬菌体,以其他生物为食,参与食物链的传递。
这些微生物通过寄生或感染其他生物,获取能量和营养物质。
- 分解者:微生物如腐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将复杂有机物转化为
简单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促进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
2. 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 营养循环:微生物参与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再被植物吸收利用。
这些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促进营养元素的循环。
- 土壤肥力: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物的分解,释放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参与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全球环境。
这些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参与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全球环境。
二、微生物的生态环境
1. 土壤环境:
- 土壤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营养循环和土壤结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同时参与土壤结构的形成,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水环境:
- 水体微生物包括细菌、藻类、原生动物等。
水体微生物参与水体营养循环、污染物的降解和水质净化。
水体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促进水体营养循环,同时参与污染物的降解和水质净化,对水环境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3. 空气环境:
- 空气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空气微生物参与空气中的营养循环和污染物的降解。
空气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参与空气中的营养循环和污染物的降解,对空气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4. 极端环境:
- 极端环境微生物包括嗜热菌、嗜酸菌、嗜盐菌等。
极端环境微生物适应极端环境,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这些微生物通过适应极端环境,参与物
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极端环境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三、微生物的分布规律
1. 空间分布:
-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受到温度、湿度、氧气、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影响。
微生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分布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如土壤深度、水体深度、空气层等。
2. 时间分布:
-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受到季节变化、昼夜变化等时间因素的影响。
微生物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分布规律可能发生变化,如季节性变化、昼夜变化等。
3. 群落结构:
-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群落,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思考题:
1. 请简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角色及其功能。
2. 请描述微生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特点和作用。
3. 请解释微生物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4.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有哪些影响?
第六章:微生物的免疫与感染
一、微生物的免疫机制
1. 非特异性免疫:
- 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荚膜等结构可以抵御宿主的吞噬作用。
这些结构可以保护微生物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 微生物产生的酶类、毒素等可以破坏宿主的防御机制。
这些物质可以破坏宿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抵御宿主的免疫反应。
2. 特异性免疫:
- 微生物的抗原可以激发宿主的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
抗原是微生物表面的特定分子,可以被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
- 微生物的抗原决定簇是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的关键。
抗原决定簇是抗原上的特定区域,可以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引发免疫反应。
二、微生物的感染途径
1. 直接感染:
- 微生物直接进入宿主体内,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这些感染通常发生在微生物与宿主直接接触的情况下。
- 微生物通过接触传播,如皮肤感染、伤口感染等。
这些感染通常发生在微生物与宿主的皮肤或伤口接触的情况下。
2. 间接感染:
- 微生物通过媒介传播,如蚊子传播疟疾、蜱虫传播森林脑炎等。
这些感染通常发生在微生物通过媒介生物传播给宿主的情况下。
- 微生物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如食物中毒、水源污染等。
这些感染通常发生在微生物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给宿主的情况下。
三、微生物的感染性疾病
1. 细菌性感染:
- 细菌性感染包括肺炎、结核病、伤寒等。
细菌通过释放毒素和破坏宿主组织引起感染。
- 细菌性感染的特点是细菌数量较多,可以迅速繁殖并释放毒素,对宿主造成严重损害。
2. 病毒性感染:
- 病毒性感染包括流感、肝炎、艾滋病等。
病毒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并复制引起感染。
- 病毒性感染的特点是病毒数量较少,但可以侵入宿主细胞并复制,对宿主造成长期影响。
3. 真菌性感染:
- 真菌性感染包括念珠菌病、曲霉病等。
真菌通过侵袭宿主组织和分泌毒素引起感染。
- 真菌性感染的特点是真菌数量较多,可以侵袭宿主组织和分泌毒素,对宿主造成严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