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厦门第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厦门第六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枝头消息
朱以撒
①在悠长的公路上奔驰,风从车窗外挤了进来,呼呼直响。

路两旁的杨树、悬铃木度过了漫长冬日之后,应和这个已经到来的春日。

枝头漫出鹅黄,很嫩,似乎吹弹即破。

它们都蜷缩着,像是握住的拳头,还要一点时间,随着越发上升的气温,渐渐打开它的容颜。

这是多么有诗意的色泽啊,很含蓄、阴柔,同时又有一缕开张之气正待散发。

刚刚好——我欣赏的正是这种情态。

再往下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疯狂地展开、伸长,就像一个大姑娘,深闺再也藏不住她的情怀了。

②太泛滥了,不免俗气。

③植物与人不同,是无所谓制约的。

在适宜生长的天候下,很快就会染绿一条大道,或者一个公园。

阳光、雨露、土地,这些条件具备了,它的趋势就是向上。

④春日里盎然的气息也悄然地潜入了我们的肢体,许多欲望勃发而起,笔下想作许多的錦绣文章,下笔迅疾,骎骎驰骛,不觉一又一篇。

⑤我是比较关注节气的人,这和我当过农民有关,虽然最终弃农进城,节气的特征还是让我深刻记取。

我会发现节气到来的这一天的确有许多不同,有时很微弱,不易捉摸,我还是会从一些景物、植物上挑出来,相应地做一些应和。

老百姓觉得最简单有效的就是食补,使人在这一天里安然度过。

时间在人的眼中,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无形无色,一日连着一日,匆匆而过,没有茬口。

总是会在一些时间点上,时间被格外注视,立夏了,立冬了,当放则放,当敛则敛。

适时顺生,说的就是先从情绪上遵从,然后是肢体。

如果从季节上划分,立秋之前都属于情调高涨时节,就连那些细微的鸣虫,肉眼看不到,却积极地发出声响,不愿停歇。

在这个时段,什么都是向上的、开张的。

我动手批改几个小青年的随笔,文辞不能说不顺畅,就是写得太华丽了,让人阅读中感到腻味。

我原本想提笔叉掉一堆词藻,使其变得质朴素淡一些。

才下笔就停住了,自觉不妥。

在这个年龄段,恍如初夏,无论是个人的情怀,还是情怀之下的笔调,都是蓬勃不可遇,他们的表达,也就更充足和饱满,饰而无节。

如果不是这样,反而辜负了此时的性情。

⑥我与他们不一样,已经走过夏季,是秋季中人了,把笔行文,不知不觉地由丰缛华丽转为素淡,像一株删繁就简的三秋树。

古人说得好、“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我现在正是这个样子,想着如何在笔调上能渐渐贴近逸品,如果如愿,那真是太好了。

可是难的是不能强求,只能自然而然,也许达到了,也许
根本达不到,成为一辈子的牵挂。

“逸”最早是对人品而言的,孔夫子就提到伯夷和叔齐,兄弟俩隐居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大概要有隐士情怀的人,才有可能担当起“逸”的称号。

我是很现实的人,不愿淡出红尘,入世越深,越是热爱尘世,对生活中的某些需求还表现得很有兴致,譬如美食——这是多么好的一份享受啊,孰可舍之?至多,一个人就是以入世之念,做一些雅致之事,如此而已。

我没有太多的个人兴趣,像一个人站在呼呼的秋风里,有许多热情、愿望都被吹散了,剩下那些比较实在的成分。

以前我在笔墨滋润中是做加法的,怕欣赏者看不懂来问我,还得解释半天。

现在我则大做减法了,像一个园林管理者,大刀阔斧,删节枝条,把那些伸张的、绵密的、叠加的悉数削减。

至于再来欣赏的人能否领会,我就全然不去考虑了。

如果一个进入秋季的人还在追逐着繁缛艳丽,自己都会骂自己浅薄。

尽管动不动就征引弘一法师来做“逸”的代表,但说到底他的人生对于常人而言根本没有普遍性,也不值得仿效。

普通的生活是排斥这种极端的,即便有人仿效,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变形失真成为一个怪物。

我觉得比较可靠的是更多阅读一些民间之作,里边蕴藏着边缘生存中人的人格、情调,在边缘习惯了,未曾有进入中心地带的念头,只是循着晴耕雨读的传说程序,素淡百年。

这样比较真实的日子,给我的引导也比较可靠。

⑦朋友们送给我几幅汉砖拓片。

本来我只对墨拓怀有兴趣,以为黑白二色对比最有利,朱拓不免过于渲染。

直到最近才有了转变,看到了朱红把销蚀风化的那一部分展示得那么沧桑。

有时我就这么认为,古人手上的技巧并没有那么高明,也没有那么多滋味可品,笔下肯定也有一些啰啰嗦嗦的东西,就像汉大赋那样,毫不例外地来一番膏泽浮华——似乎一个有才华的人,都要以此显示一下才气,不知不觉就走过头了。

后来,这些石刻、砖刻置于时光之下,风沙往来,磨洗无休,那些显示才气的笔调,长的、露的、尖的、密的,百年千年,已经变成短的、( )、( )、疏的,变得有味道了。

更多的人不喜欢这种删减,观赏时颇觉吃力——如果一个人只是对春日表示好感,始终浸泡在春日的汁液里,对个人的体验来说,显然是一种缺陷。

⑧南方逐渐成了冬日越来越短的场域。

冬日不冷,说起来是轮回中的一种缺憾——不是四季匀称,而是以很大的偏差出现。

它到来的时候,人们还穿着短袖、短裙行走在喧闹的街市。

除了服饰的错位,人的神情、举止,也全然不是这个季节所有。

在肢体感受不到冬日的严寒时,一定是天道运行中有什么被阻止了、拖延了,使它迟迟不能来到我们的跟前,让我们切身感受。

“天行健”,古人就是这么说的,没有谁对此产生怀疑,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的行踪,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握它的玄机。

现在我们感知的,只是一些琐屑,一些小秘密泄露出来了——夏日比以前炎热得很。

得出这个结论的大多是中年人,他们在空调的房间里,温度很低了,心头上还是烦躁得不行,这是机器所无法调节的。

这个季节无节制地延伸了,让人很不舒服,它是属于张扬的、放纵的。

看看南方的这些植物纵横伸展毫不敛约,你就清楚了。

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就从我这个谋生的专业来说,那么柔软的毛羽制成的笔,居然写不出简净、简静的字来,更是难以捕捉到萧然、澹然的气味。

就像弹琴,总是想在大庭广众里弹,弹给别人听,却不
想幽篁独坐,弹给高山流水听,弹给自个听。

⑩我想,问题就出在这里。

(取材于朱以撒同名散文)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们都蜷缩着,像是握住的拳头,还要一点时间,随着越发上升的气温,渐渐打开它的容颜。

(蜷缩:表现出了杨树、悬铃木胆怯、弱小的初生状态。

)
B. 春日里盎然的气息也悄然地潜入了我们的肢体,许多欲望勃发而起,笔下想作许多的锦绣文章,下笔迅疾,骎骎驰骛,不觉一篇又一篇。

(骎骎驰骛:指作者下笔如飞,笔力纵横之态。

)
C. 时间在人的眼中,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无形无色,一日连着一日,匆匆而过,没有茬口(茬口: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栽作物的种类和次序。

)
D. 得出这个结论大多是中年人,他们在空调的房间里,温度很低了,心头上还是烦躁得不行,这是机器所无法调节的。

(烦躁:因夏日延长,天气炎热,空调房里的人们心浮气躁的状态。

)
2. 请结合文本,简述对第⑥段中“逸品”一词的理解。

3. 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请结合语境,在下列括号处填写最恰当的词语。

后来,这些石刻、砖刻置于时光之下,风沙往来,磨洗无休,那些显示才气的笔调,长的、露的、尖的、密的,百年千年,已经变成短的、( )、( )、疏的,变得有味道了。

(2)本句大量使用顿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精妙所在。

4. 作者以“枝头消息”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以此为题的妙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的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淋雨还是索索地下着。

昨夜起,风又呼呼地吹,鸣呜地像远处的悲笳;那雨声便腾腾地宛然是军鼓催人上战场。

中间还夹着一些异样的声浪:是尖锐的,凄厉的,有曲折抑扬,是几个音符组成的人们说话似的声浪,据说是狐狸的哀嗥。

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

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只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

军官呢,纵然说不上身经大小百余战,但是他们的祖若父①却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纵横奋战扫荡
了韩、赵、魏、楚、燕、齐,给秦王政挣得了统一的天下;他们在娘肚子里就听惯了鼙鼓的声音,在戎马仓皇中长大,他们是将门之后,富农世家,披坚执锐作军人是他们的专有权,他们平时带领的部卒和他们一样是富农的子弟,他们中间有阶级的意识作联络。

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是向来没有当兵权利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落在这样生疏的甚至还有些敌意的环境中的他们俩,恰又逢到这样闷损人的秋霖,不知不觉便成为酒糊涂,说是“泥猫”,实在已是耗子们所不怕的“泥猫”。

半夜酒醒,在雨声风鸣中感着砭骨似的秋夜的寒冷,两位军官恍惚觉得已在万里平沙的漠北的边疆。

闻说他们此去的目的地叫做什么渔阳。

渔阳?知否是大将军蒙恬统带三十万儿郎到过的地方?三十万雄兵都不曾回来,知否是化作了那边的青磷蔓草哟!
想不得!酒后的愁思,愈抽愈长。

官中的命令是八月杪②到达防地,即今已是八月向尽,却仅到这大泽乡;而又是淫淫秋雨阻道。

误了期么?有军法!
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见一方素帛,书三个字:陈胜王!
陈胜?两屯长之一,一个长大的汉子,总算是“闾左贫民”中间少有的堂堂仪表。

“王”?怎么讲?
突然一切愁思都断了线。

两军官脸色变白,在凄暗的灯火下抬起头来,压倒了呜咽的风声,腾腾的雨闹,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狐狸尖厉的哀嗥。

“说是‘大楚兴’罗?”
“又是‘陈胜王’!”
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

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

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

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

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啊,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

在饿死的威吓下,光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罢?
第二天还是淋雨。

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

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

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吃得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

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

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这里让水来淹死!”
“整天吃鱼要生病的哪!”
“木柴也没有了。

今天烧身子下面垫的稻草,明天烧什么?吃生鱼罢?我们不是水獭。


“听说到渔阳还有两三千里呢!”
“到了渔阳还不是一个死!”
死!这有力的符咒把各人的眼睛睁大了。

该他们死?为什么?是军法。

便算作没有这该死的军法,到了渔阳,打败了匈奴,毕竟于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们自己本来也是被征服的六国的老百姓,祖国给与他们的是连年的战争和徭役,固然说不上什么恩泽,可是他们在祖国内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现在却被掳为奴,唤作什么“闾左贫民”,成年价替强秦的那些享有“自由市民”一切权利义务的富农阶级挣家私了。

到渔阳去,也还不是捍卫了奴役他们的国家,也还不是替军官们挣家私,也还不是拼着自己的穷骨头硬教匈奴降而为像他们一样的被榨取的“闾左贫民”么?
从来不曾明晰地显现在他们意识中的这些思想,便像潮气一般渗透了九百成卒的心胸。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

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

没有幻想。

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样的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

一切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

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

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

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是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有删改) [注]①祖若父:祖父和父亲。

②杪:末尾:末端。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恰当地处理了文学表现人性和阶级性的关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特殊环境下某个阶级的具体人性。

B. 小说对人物的个性刻画合理、真实而丰满,加之环境描写细腻逼真,使作品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C. 小说没有正面描写农民起义,而是通过两位军官和九百戍卒在风雨之夜的心理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D. 一听见“陈胜王”,两军官就诚惶诚恐,虽然他们还未意识到自己面临的绝境,但农民戍卒自觉的反抗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慑。

6. 小说多次写到狐狸的哀嗥,有什么作用?
7.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深刻意蕴。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边少年(节选)
裘山山
我曾经在十二岁的时候转学到一个小城。

小城依江而建,江是大江,江上船来船往,是小城通向外界
的重要枢纽,我们班因此有很多船工的孩子。

他们的家在江边一个山坡上,几排整齐的平砖房自下而上。

据说是解放后政府为了让船工上岸而建的。

之前的船工和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孩子们也不去上学。

我去过那里,不是去玩儿,是去送成绩单。

我进初中就当了班长,期末考试结束,成绩出来,考得不好的学生总是把成绩单撕了。

班主任于是要我挨家去送,主要送后十名同学的。

其中有几个,就住在坡上那些平房里。

我的同桌刘大船家也在那儿。

他的脸庞黑黑的,鼻头圆圆的,一点儿不帅,而且一到冬天就鼻涕不断。

班主任让我和刘大船同桌,是希望我帮助他,那时候叫“一对一,一对红”。

可是我连看都不想看他,更别提帮他了。

谁和他一对红呀,他那么黑。

他也不指望我帮他,他一上课就睡觉。

不过我瞧不起他,不是因为他流鼻涕和睡觉,而是另一件糗事:一开学学校打预防针。

轮到我们班时,他撒腿就跑,班主任靳老师满操场追他,把他揪回教室,他一直发出瘆人的号叫,挥胳膊蹬腿的。

后来是体育老师死死按住他,才把针打了。

啧啧,亏他长那么高那么壮。

我打针的时候,不但主动卷起袖子伸出胳膊,我还敢盯着医生把针扎进胳膊里,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一天,我去给刘大船送成绩单,结果他妈妈狠狠地说了他一顿,我担心他妈妈会因为成绩的事情打他。

第二天我看到刘大船,我小心翼翼地、又有些期待地问他,你妈打你了吗?他说,打啥子打?她敢!为什么不敢?我很好奇。

他说,我比她强多了,她连加法都不会做,她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我说,那你爸呢?他说,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管爸叫老汉儿,而且永远都是这句话:我老汉儿在水上。

后来我读《水浒》,读到那个“水上漂”张顺,就会想起他老汉儿。

不过我无法想象他老汉儿是个“浪里白条”,应该是“浪里黑条”才对。

期末老师在班上念还没交学费的同学的名单时,总有他。

“我老汉儿在水上。

”他总是这样解释不交学费的原因,似乎理直气壮。

我不明白他老汉儿不回家吗?还有,在水上不挣钱吗?为什么连学费都不给他?
其实那个时候的学费,一个学期就三元七角五,我记得很清楚。

因为我母亲总会提前把父亲寄来的生活费,拿出七块五放在一个信封里,等开学的时候就拿出来给我们姐妹俩。

后来,我们多上了门课,叫做“农基”,大概是希望我们以后去农村当知青时,可以顶点儿用。

可我们这些熊孩子,哪里会有那种自觉性,根本不想学。

这门课又不考试,所以基本上是睡觉课,尤其是放在下午。

有一次,我也脑袋发沉,想搁到书桌上闭会儿眼。

可是我必须撑着,我是班长。

几乎每个老师上课,都会盯着我讲。

奇怪的是,刘大船没睡。

往常这个时候,他早就进入深睡状态了,亮晶晶的哈喇子从嘴角缓缓淌下来。

今天却精神十足,头还转来转去的,好像很着急似的。

我低声问,你干吗老动?有急事?
他克制不住喜悦地说,我老汉儿回来了,我放了学要去接他。

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

接着我又加了句,你骗人。

也许这么长时间,总听
他说老汉儿水上,跟鱼一样,鱼怎么能上岸呢?
他说,向毛主席保证。

第二天一上学,刘大船就拿出了“证据”:他先是去靳老师那儿交了上学期和这学期的学费,然后又找学习委员交了作业。

前一件事他颇有些高调,大声地说,我们老汉儿喊我把两个学期的学费都交了!后一件事就有点儿偷偷摸摸了。

他只是把本子往学习委员的桌子上一摆。

哪知学习委员完全不理解他的心情,很大声地说:耶,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也交作业了嗦。

刘大船瞪了他一眼,无奈地解释说:莫法,我们老汉儿昨天黑夜一直守着我做,做到半夜才让我睡瞌睡。

如此,我确信水上漂真的回家了。

看刘大船神采飞扬的样子,我也有点儿想我的“老汉儿”了。

听妈妈说爸爸可能会在七八月份休假,那正是我们放暑假的时候。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出现的“一对一”“一对红”“知青”“向毛主席保证”等词语,体现了文章的时代背景。

B. “有什么大不了的”生动地写出了一个鄙视自己的同桌,为自己的勇敢而骄傲的小女孩形象。

C. 刘大船上课经常睡觉,对学习不感兴趣以及成绩落后的原因是他父母丝毫不关心他的学习。

D. 只因父亲要回来,平时喜欢睡觉的刘大船精神十足,这反映出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9.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介绍了江边小城和山坡平房的情形,为刘大船的出场以及他父亲最终回家做了铺垫。

B. 刘大船又高又壮,却害怕打针,文章用这样的对比体现出刘大船的性格存在缺陷,非常懦弱。

C. 小说语言质朴,多用方言,具有口语化色彩,这在我与刘大船的对话描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D. 小说用回忆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节,让文章具有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百合花》类似。

10. 文章说:“我不信!我脱口而出,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

”这句话体现出“我”怎样的微妙心理?
11. 文章以“我”的视角行文,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蒋俨,常州义兴人。

贞观中,为右屯卫兵曹参军。

太宗将征辽东,募使高丽者,众皆畏惮。

俨谓人曰:“主上雄略,华夷畏威,高丽小蕃,岂敢图其使者。

纵其凌虐,亦是吾死所也。

”遂出请行。

及至高丽,莫离支置于窟室中,胁以兵刃,终不屈挠。

会高丽败,得归。

太宗奇之,拜朝散大夫。

再迁幽州司马。

以善政
为巡察使刘祥道所荐,擢为会州刺史。

再迁殿中少监,数陈意见,高宗每优纳之。

再转蒲州刺史。

蒲州户口殷剧,前后刺史,多不称职。

俨下车未几,令行禁止,称为良牧。

永淳元年,拜太仆卿;以父名卿,固辞,乃除太子右卫副率。

时征隐士田游岩为太子洗马,在宫竟无匡辅。

俨乃贻书以责之曰:“足下负巢、由之峻节,傲唐、虞之圣主。

养烟霞之逸气,守林壑之遁情,有年载矣!故能声出区宇,名流海内。

主上屈万乘之重,申三顾之荣,遇子以商山之客,待子以不臣之礼。

将以辅导储贰,渐染芝兰耳。

皇太子春秋鼎盛,圣道未周,拾遗补阙,臣子恒务。

仆以不才,犹参廷谍,诚以素非德望,位班卒伍,言以人废,不蒙采掇。

足下受调护之寄是可言之秋唯唯而无一谈悠悠以卒年岁向使不食周粟仆何敢言禄及亲矣将何酬塞想为不达,谨书起予。

”游岩竟不能答。

俨寻检校太常卿。

文明中,封义兴县子,历右卫大将军、太子詹事,以年老致仕。

垂拱三年卒于家,年七十八。

文集五卷。

(节选自《旧唐书·蒋俨传》)
12.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受调护之/寄是可言之秋/唯唯而无一谈/悠悠以卒年/岁向使不食周粟/仆何敢言/禄及亲矣/将何酬塞/
B. 足下受调护之寄/是可言之秋/唯唯而无一谈/悠悠以卒年岁/向使不食周粟/仆何敢言/禄及亲矣/将何酬塞/
C. 足下受调护之/寄是可言之秋/唯唯而无一谈/悠悠以卒年岁/向使不食周粟/仆何敢言禄/及亲矣/将何酬塞/
D. 足下受调护之寄/是可言之秋/唯唯而无一谈/悠悠以卒年/岁向使不食周粟/仆何敢言禄/及亲矣/将何酬塞/
13. 下列对戈中抽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华夷,指汉族与少数民族。

文中指国内老百姓。

宋、元时指国家疆域。

B. 储贰,也叫储副,皇位的继承人,地位仅次于皇帝。

文中是太子的称谓。

C. 卒伍,军队编制,五人为伍,百人为卒。

泛指军队,行伍;也指士兵。

D. 检校,南北朝以他官派办某事,加“检校”,如检校秘书等,非正式官衔。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蒋俨临危请命,奋勇出使。

朝廷募人出使高丽,在众人畏惧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慷慨陈词请命。

最后平安归来,令太宗称奇。

B. 蒋俨忠君爱国,尽职尽责。

他被暴力拘押,面对死亡威胁,没有屈服。

他多次对朝政陈述意见,均被高宗采纳并嘉奖了他。

C. 蒋俨善于治理,勤政爱民。

他因善于治理受到巡察使的推荐,由司马升任刺史;他任蒲州刺史,令行禁止,有贤能的美誉。

D. 蒋俨一身正气,敢于直言。

蒋俨担任太子右卫副率,位轻言微,他认为田游岩尸位素餐,便写信责备他,令对方无言以对。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