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盘高水头船闸输水系统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银盘高水头船闸输水系统设计
(任务起止日期2016 年4月2日~2016年6月17日)
河海学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 3 班
学生姓名管拳学号************ 指导教师陈明栋研室主任
院领导
2. 此任务书最迟必须在毕业设计开始前一周下达给学生。
毕业设计任务书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计划表
注:1. 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
2. 此表每个学生一份,作为毕业设计(论文)检查工作进度之依据;
3. 进度安排请用“—”在相应位置画出。
4
附件:乌江银盘水利枢纽工程基本资料
1地理位置
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源于贵州省乌蒙山东麓,横贯贵州全境和渝东南,流经重庆市的酉阳、彭水、武隆、涪陵,河流全长1070km(干流全长710km),总落差2124m,流域面积87920km2,多年平均流量169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534亿m3。
乌江重庆境内河段长约188km,总落差105.49m,平均比降0.56%,属于典型的山区河流。
2工程概况
拟建银盘水利枢纽位于乌江下游,距涪陵乌江河口里程约93km。
枢纽工程以发电为主,兼顾航运、防洪等。
枢纽主体工程由电站、船闸和泄洪闸等部分组成,大坝正常蓄水位215m,相应库容14.44亿m3。
电站装机4台,单机容量150MW,总装机容量600MW,最大水头36.5m,最小水头8.8m,额定水头26.5m,多年平均有效发电量26.54亿度,建成后可向重庆电网提供大量电力。
电站建成后,可渠化彭水~银盘境内53km航道,与彭水枢纽联合调度运行,还可增补下游河道枯水流量,改善乌江下游通航条件,促进乌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2.1坝址水文气象特征值
乌江流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乌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1160mm左右,其分布是下游大于上游,上游大于中游,右岸大于左岸。
年降水量的88%集中在4~10月,5~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70%,其中5~7月占全年50%。
坝址水文气象特征值如下:
多年平均雨量1248mm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38亿m3
多年平均流量1390m3/s
实测最大流量19500 m3/s
调查历史最大流量26000 m3/s~26500 m3/s
多年平均输沙量1766万t(1980年~2000年)
多年平均含沙量0.403kg/m3(1980年~2000年)
多年平均气温17.4℃
历年最高月平均气温30.7℃
历年最低月平均气温 3.7℃
极端最高气温44.1℃
极端最低气温-3.8℃
多年平均水温18℃
历年最大风速16m/s
多年平均风速8m/s
2.2泥沙
乌江是长江上游一条水量丰沛,沙量较小的河流。
乌江控制站武隆站多年平均输沙量3180万t,占宜昌站沙量的6%,其年水量约占宜昌站的12%。
由于流域内各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和暴雨强度的差异,各地输沙量和输沙模数也有较大的差别,总的趋势是上游大、下游次之,中游小。
银盘坝址的泥沙以龚滩与武隆站实测泥沙资料系列进行统计分析。
乌江渡蓄水前的1941~1979年,坝址多年平均含沙量0.599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约为2624万t,多年平均输沙模数351t/km2。
1979年乌江渡水库蓄水后,拦蓄大量上游来沙,输沙量大大减少,1980~2000年坝址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403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仅为1766万t,输沙量减少了33%。
彭水水电站建成后,银盘的入库悬移质将会大幅减小。
根据长江科学院提供的彭水水电站未来10~50年末的入库悬移质输沙量,彭水~银盘区间的产沙情况按现状为283万t考虑,银盘坝址未来10年末、20年末、50年末入库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分别为593、648、663万t。
2.3坝址水位流量关系
银盘水电站现阶段有银盘和杨家沱两个比选坝址,集水面积分别为74810km2和74910km2,银盘坝址位于黄草乡渝怀铁路桥下游约800m,杨家沱坝址位于银盘坝址下游约7.3km处,再下游约30km处为武隆水电站。
长江委水文局于2004年3月在两坝址处分别设立了专用水尺,并于3月31日起开始水位观测至今。
银盘水电站杨家沱坝址特征水位、流量见表2-1。
坝址处水位~流量关系见表2-2。
表2-1 银盘水电站杨家沱坝址特征水位、流量
表2-2 银盘水电站杨家沱坝址水位~流量关系
2.4地质、地貌
坝址区两岸临江山顶高程约为550m,相对高差370m,河流流向为SW213°,与地层走向交角为25°,为斜向谷;车渡码头以下流向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为走向谷。
左岸自然坡角为20~35°,右岸为一宽缓的平台,残留Ⅰ级阶地,阶地物质为砂壤土。
右岸发育干溪沟、大田沟、杨家沟三条冲沟,冲沟切割不深,并有常年水流。
坝址区出露奥陶系、志留系及第四系地层,岩性以页岩、砂岩、粉砂岩为主,其中O1d2含泥质灰岩和O2+3灰岩为岩溶地层。
坝址位于江口背斜北西翼,岩层倾向右岸偏下游,倾角35~50°。
坝址区仅发现3条断层,均位于坝址上游。
其中芙蓉江断层(F1)为区域性断层,出露于坝址上游约2km,其余2条断层规模较小,且离大坝基础较远。
平硐揭露15条裂隙性断层,其规模小,均在今后开挖范围之内。
未发现较大的顺河向断层和缓倾角断层,发育NWW、NNE、NEE三组裂隙。
受地层岩性控制,坝址区仅在O1d2、O2+3地层中发育规模不大,数量较少的溶洞。
在坝址区O1d ~O3w地层中,共发现泥化夹层和破碎夹层36条,其中性状差,局部泥化的Ⅰ类夹层有19条。
坝址区地表卸荷不甚明显,平硐揭露,右岸卸荷带水平宽度约6m,左岸卸荷带水平宽度6~8m。
河床强风化厚度一般0~1.1m,弱风化厚度一般为1.4~4.26m,岸坡强风厚度化一般0.3~9m,弱风化厚度一般0~14.18m,左岸平硐揭露强风化水平宽度达10.4~12.4m,弱风化最大宽水平度达20.60m。
桥址区150km范围内,自1854年至1987年9月,共发生4.0级以上地震9次。
最近一
次1987年7月2日石柱发生4.4级地震,最强一次是1856年6月10日黔江小南海6.2级地震,震中烈度Ⅷ度。
历次地震对该地区的影响烈度均为Ⅵ度以下。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桥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根据地质钻探资料得知,地基无不良地质构造情况,地层分布近似水平,地基土表层至▽7.0m 以上为重壤土,厚约1.5~3m ,其下▽7.0~6.0m 为轻砂壤土,厚约1.0m ,▽6.0m 以下为亚粘土,土壤物理性质见表2-3。
表2-3 各种土壤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
3 航运资料
(1)规划航道等级:Ⅳ级。
(2)上、下游特征水位
上游最高通航水位:215.00m ,上游最低通航水位:211.50m ; 下游最高通航水位:193.42m ,下游最低通航水位:178.54m 。
(3)设计代表船型
表3-1 乌江现行代表船型、船队
(4)货运量
近期:一次过闸平均载重吨位为180吨; 远期:一次过闸平均载重吨位为500吨;
表3-2 乌江银盘枢纽河段的客、货运量预测 (5)通航情况
通航期N =352天/年,客轮及工作船每天过闸次数0n =6,船只装载量利用系数α=0.84,货运量不均匀系数β=1.30,船闸昼夜工作时间t =21小时,一般船速V=9.5km/小时,空载干弦高度(最大)取1.5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