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下学期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有间②,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木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③也。
”有间,有所默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离席再拜,曰:“此曲确《文王操》④也。
”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
②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③为人:作曲的人。
④《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可以益矣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此之谓乎丘未得其志也
B.丘得其为人,黑而长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C.不知其善也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D.有所默然深思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
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学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日:教学相长也。
②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技也。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
牛或嗅儿顶、舐儿掌,儿亦不惧。
稍长,使之牧。
儿出即出,儿归即归,儿行即行,儿止即止,儿睡则卧于侧,有年矣,一日往牧,牛忽狂奔至家,头颈皆浴血,哮吼以角触门。
儿父出视,即掉头回旧路。
知必有变,尽力追之。
至野外,则儿已破颅死,又一人横卧道左,腹裂肠出,枣棍弃于地。
审视,乃三果庄盗牛者(三果庄,回民所聚,沧州盗薮也)。
始知儿为盗杀,牛又触盗死也。
是牛也有人心焉。
又西商李盛庭买一马,极驯良。
惟路逢白马,必立而注视,鞭策不肯前。
或望见白马,必驰而追及,衔勒不能止。
后与原主谈及,原主曰:“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
”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注】①薮(sǒu):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②触:抵、顶,③李盛庭:人名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画出三处)
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志怪者也志:________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息:________
③牛或嗅儿顶或:________
④鞭策不肯前策: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焉”字与“是牛也有人心焉”中的“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C.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D.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②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
(5)读完【乙】文,你有何感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是,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
焉?
(选自《孟涂文集》)【注】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③君子之学必好问________
④舍问,其奚决焉________
(2)给【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选文【甲】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________的关系。
(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后,对这两篇短文的感受。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乙亥北行日记(节选)
戴名世
明日,宿旦子冈①。
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涧③美矣。
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
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
②甫:刚。
③洵:确实。
④浣:洗衣。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偶舍骑步行/屋舍俨然
B.余顾而慕之/元方入门不顾
C.自恨不如远甚也/自云先世避秦氏乱
D.盖江北之俗/盖大苏泛赤壁云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3)本文与《桃花源记》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
(1)解释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弗食(________)
③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④学学半(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论文。
B.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运用了类比的手法,阐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启发我们有益的学习方法。
C.文章从“佳肴”写到“至道”,接着写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再写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
D.引用《兑命》中的话作结,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同时也增强了说服力。
(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③,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
(选自《史记》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虽有嘉肴》中哪句话?请结合引用文段具体分析。
________
6.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________ ②日光下澈 ________
③俶尔远逝________ ④悄怆幽邃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下见小谭”表明小石潭原本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描写,说明了小石潭起名的缘由。
C.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幽深冷寂,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寂悲凉之情。
D.“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侧面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同时也表明自己上无所依傍的苦闷。
(4)下面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选文是否相同?请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此指官职。
②累:束缚,牵累。
③南夷:这里指永州。
④农圃(pǔ):农田。
⑤偶似:有时好像。
⑥山林客:指隐士。
⑦榜(péng):行船。
⑧响溪石:触着溪石而发出响声。
⑨长歌:放歌。
⑩楚天:这里指永州的天空。
7.阅读《北冥有鱼》一文,回答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悬挂
B.志怪者也志:记载
C.抟扶摇而上者九抟:盘旋飞翔
D.去以六月息者也息:平息
(2)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
B.不知其几千里也
C.水击三千里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B.本文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C.本文引用记载怪异之事的《齐谐》一书,对表现大鹏的形象意义不大,可以删去。
D.本文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8.阅读下面节选自《礼记·学记》的(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②,及其久也,相说③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⑤,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①[唐]功劳,名词作动词。
②[节目]节,树木枝干交接的地方。
目,树木纹理纠结不顺的地方。
③[说]同“悦”。
④[叩]敲,打。
⑤[从容]同“舂(chōng)容”,即撞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①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
②及其久也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皆进学之道也/渔人甚异之
B.又从而怨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不知其善也/然后尽其声
D.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以其境过清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4)(甲)(乙)两文都谈到了进学之道。
(甲)文提出了________的观点:(乙)文谈到“学”的方法是________,“教”的方法是________。
(第一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庄子钓于濮(pú)水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中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中。
”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
【注释】①愿以境内累矣:希望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
②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
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
③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
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④宁:宁愿⑤涂:泥,泥巴
(1)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全矣________
②请循其本 ________
③楚王使大夫________
④持竿不顾 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4)《庄子钓于濮水》一文中,庄子用什么办法拒绝楚王之请?
(5)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分析庄子令人欣赏的原因是什么?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木与雁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①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②?”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日:“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回:“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
——节选自《庄子·山木》【注释】①竖子;童仆。
雁;鹅。
古人认为,将由原驯化成,故亦称鹅为雁。
②奚杀:杀哪一只。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词语在(甲)(乙)两文中的不同意思。
①便舍船,从口入②舍于故人之家
(2)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3)文中哪句话表明了庄子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的思想?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出成都南门,左为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ì):荠菜。
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水尤清洌(________)
②日光下澈(________)
③西折纤秀长曲(________)
④尽溪,平坦如荠(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12.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选自《桃花源记》)(乙)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③,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注释】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②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③舆:车子。
④陈:陈列。
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武陵人/捕鱼为业
B. 遂与外/人间隔
C.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D.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2)下面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
B. 便舍船屋舍俨然
C. 甘其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D. 安其居安知鱼之乐
(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渔人甚异之。
(翻译: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理解:“异”写出了渔人为桃源中安宁平和景象感到惊异的心情。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并不只顾自己快乐。
)理解:从老人和小孩的“怡然自乐”反映出桃源中人的精神状态之佳。
C.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理解:交代了桃源中人来此地的原因,也为下文的“皆叹惋”做铺垫。
D.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翻译: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
)理解:“小国”中用不着“舟舆”,是因为战乱不断,无法使用。
)
(4)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甲(乙)两文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请找出两文中理想社会的一个共同点,并试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看,说说你是否向往这个共同点,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B
解析:(1)味美;自我反思;增加,加深
(2)B
(3)D
(4)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我己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5)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
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旨:味美。
(2)A项,表示推测/代词,代曲子。
B项,都是“表并列”。
C项,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反问语气,呢。
D项,语气词,不译/兼语词,从这里。
相当于“于之”,“于此”。
故选B。
(3)D项,“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错误,孔子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上对这首曲子的理解。
故选D。
(4)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故:所以。
教学相长: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习:熟悉。
(5)必须扣住“学”和“不足”来解答。
结合孔子在学习过程中一步步发现自己“未得其技”“未得其志”“未得其为人”,最后通过学习一步步解决的过程来分析。
、
故答案为:⑴① 味美;② 自我反思;③ 增加,加深
⑵ B
⑶ D
⑷①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②我己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⑸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
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知不足”。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⑷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注意举例说明,抓住孔子学习的变化来印证。
【附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
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这支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
2.B
解析:(1)高官农家畜一牛/ 其子幼时/ 日与牛嬉戏/ 攀角捋尾皆不动。
(2)记载;气息,这里指风;有时;鞭打、鞭策(用马鞭驱赶)
(3)B
(4)①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②这匹马本来是白马生的,经常要寻找它的母亲。
(5)牛马这些兽类都如此重情重义,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做到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高官的农民家里养一头牛,他儿子小时候,天天和牛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