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预防_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e X u e F a Z h a n g ☆科学发展☆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预防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视角
胡俊文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长沙
410131)
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
我们社会各部门、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
本文中主要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并从心理健
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中图分类号:C 91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4—0061—0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问题已越来越突出,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我们社会各部门、
学校及家庭必须研究、认识和解决的课题。
本文中主要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提出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剖析
1.心理断乳期延长,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
从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由本能的生物人向理智的社会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处于这个特殊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缺乏合理调配自己活动的能力,会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识行为、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产生一系列的矛盾。
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后,极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障碍,甚至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
从心理发展与社会化的方面来看:青少年独立性意向迅速增强,但是限于自立生存条件的制约和社会阅历不深,其思想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不能正确和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面对“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我”之间出现差别时,就会产生许多苦恼和不安。
更由于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差,
易受情绪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形成违法犯罪心理。
加
上不能用意志控制自己行为,轻者导致严重过错,重者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不当教育造成青少年不健康的性格和心理
目前,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他们不能客观地分析现实条件和自我状况,使挫折的不利方面在其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又由于家庭不当教育和缺乏集体合作环境,很容易诱发独生子女心理疾病,导致他们产生性格孤僻、承挫力差、交际恐惧症、自闭症等心理问题和暴力倾向及行为。
调查表明,我国独生子女中约30%有适应能力障碍,稍遇挫折就会引发暴力的过激举动与犯罪行为。
如15岁的高某,父亲是集团公司的总裁,家境富裕。
高从小被父母视为心肝宝贝,什么都能得到满足,身上经常有上千元的零花钱。
有了钱就和同学吃喝玩乐,寻找刺激,爱好观看黄色录像,并诱奸了一名同班女同学。
社会教育也存在着“盲点”。
目前,社会对青少年的法规约制力度不够,青少年盲目地、被动地接受社会的各种现象;社会教育场所太缺乏,非营利性的文化宫、青少年宫、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等太少,青少年缺乏健康娱乐的客观条件;生动的、高质量的优秀的精神文化作品少,满足不了青少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心理和社会性成熟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成熟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成熟主要指受遗传制约的主体内部机能结构的变化。
广义的成熟也表示发展、进展的程度和达到的水平。
犯罪心理学通常在广义范围内使用成熟这一概念,认为青少年的心理水平的发展相对于
作者简介:
胡俊文(1963-),男,湖南省宁乡县人,法学学士,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法学专业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法社会学、犯罪学与法学教育。
S h e H u iXu e Ya n J
iu 社会学研究☆
61
Theory Research
★★论
理
学★★
生理发展来说,要缓慢一些,他们看起来像成年人,其实情感、情绪及心理的社会性方面并不成熟,整体上还缺乏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能力。
从人的生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速度急剧上升,身高、体重、胸围增加;性激素开始分泌,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
从人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需求欲增强,好奇心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性意识萌发,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所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其认知结构、情感结构、理智等方面均未达到成熟指标,心理发展滞后,不能与生理发展完全同步。
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很容易在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时,青少年的社会性成熟也严重不足。
社会性成熟能使青少年发展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但人的社会性成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在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各项规范要求和义务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从社会提供的成熟条件来看,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出现了一些消极、较难克服的问题、矛盾,如贪污腐败、不正之风,理想信念弱化等,这都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性成熟。
在一些腐朽观念的支配下,很容易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心理“荒漠化”是青少年犯罪的起点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关心自身的生理环境,而忽视了心理环境。
这种传统观念直接影响到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青少年中由于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所造成的悲剧已呈上升趋势,甚至已成为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据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0日电,一名15岁男孩带着音乐家之梦自杀了;一群辽宁未成年人行窃只是为了“过瘾”;浙江省一名中学生恨杀亲人等。
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已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切。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源头”
1.培养青少年良好人格、良好性格、良好品格
第一,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智力正常、人格完整。
这是衡量青少年健康心理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也是一个人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
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它突出表现在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中。
我们应当积极地去培养青少年良好人格,让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一致、热爱生活、情感淳朴;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
使他们逐步具备善于调节自己言行举止,善于使自己的性格、情感和行为能符合其年龄的特点,以及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二,培育“良好性格”,使青少年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善于交流。
努力培育青少年的良好性格(个性),是个人生存与发展很重要的条件之一。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培养青少年乐观开朗、善于交流、意志坚强、自我克制、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提高应付困境和挫折的能力,克服焦虑、不安和痛苦,保持心理稳定,增强信念与自信的教育。
第三,培养良好品格。
主要是培养其自尊自信良好品质。
首先,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
知道通过寻找个
人自尊自信的支点、创造个人成功的记录等方式来确立自尊自信。
知道一些体现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典型事例。
其次,注重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能够初步较全面、正确地了解自己,确立自尊自信的前提。
再次,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保持个人自尊自信的正确方向,把个人的自尊自信上升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家庭参与和社会支持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障
第一,家庭参与。
提倡家庭和睦、互爱互助,以文明、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
青少年有许多心理冲突和挫折来自家庭,因此,必须注重与孩子进行“内心交流”。
孩子的心理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人格特性要经历从不健全到健全。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内心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或是存在矛盾,父母应该关爱子女,注意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心情状态等,注意子女感情行为的变化,及时把握思想动态,把握教育孩子的良好机遇。
第二,社会支持。
是指一个人能得到同学、朋友、学校等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能得到心理专业人员或心理医生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在美国,中学生对完成“已任”的自信心普遍较强。
其自信心的来源,一方面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是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指导。
而我国的中学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影响,最怕找心理医生,否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这十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另外,在我国,心理专业人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快节奏和竟争日益增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超过心血管、呼吸系统及肿瘤等疾病。
因此,加快心理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这既是解患于已然,更是防患于未然的百年大计,应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3.及时矫正青少年犯错误前的心理状态
(1)不平衡心理。
这是当前青少年犯错误前的一种主要心理状态。
不平衡心理的产生与互相攀比的作用、学习成绩的差距、或在同龄群体中的地位及尊卑感等因素有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分析,有不少来自家境较好、从小有优越感、中小学成绩也很优秀的学生,当他们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后,面对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优越感变成了失落感,心理产生不平衡又不能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严重时就可能走向极端。
(2)逆反性心理。
主要原因与“代沟”和教育方法不当有关。
青少年与中青年人由于学识和阅历不同,客观上在认识观、人生观方面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如果成年人(家长、教师等)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青少年,尤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而缺乏耐心,批评多而鼓励少,甚至于实施惩罚,就会形成隔阂和“代沟”,激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严重的青少年,常常出现过激行为,潜藏着滑向
62
K e X u e F a Z h a n g ☆科学发展☆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caus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nd its preven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U Jun-wen
(Hunan law and police officer vocation college,Changsha 410131)
Abstract:Problem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s before the people can not be ignored as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has become all sectors of society,schools and families must study,understand and resolve the issue.This paper mainly 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propose a solution.
Key words:callan;delict ;psychological cause;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measure
违法犯罪的因素。
(3)孤独和空虚。
青少年的这种心态,主要是由于缺乏心灵所需要的关爱、友谊和情感而产生的。
终日孤独而变得空虚,只好整日东游西逛,上网聊天或寻求其他刺激来满足心灵需要。
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提炼的是优秀的心理品质,是心灵的“养育”,需育人环境中各方面的人共同参与。
因此,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
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思想品德课更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5.通过不同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
青少年在抗挫折、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着缺陷。
应根据青少年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
首先,要教育青少年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
其次,要接纳青少年倾诉、宣泄挫折,帮助消除压抑,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第三,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
例如对于交友、
恋爱的挫折,对于考试失利,对于考研落榜,对于就业的悲观失望等要泰然应对,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
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
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帮助青少年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6.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青少年看不惯世风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青少年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
这种不良
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交往。
实际上,青少年年龄相近,志趣相仿,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因此,第一,青少年要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于接触,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
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7.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青少年施行适应性教育青少年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吸收青少年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
如负责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使青少年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资料:
[1]贾洛川.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矫正制度研究[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1.[2]中央政法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R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3]莫洪宪.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2.
[4]尚秀云.家庭教育应当成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J].未成年人犯罪问题,2004,4.
[5]宋振杰.自我管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6]佟丽华.未成年人法学[M ].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S h e H u iXu e Ya n J
iu 社会学研究☆
(责任编辑/田苗)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