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1.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6分)
降水_________;气温日较差_________;地表水__________;地貌多_________;土壤
_________;植被_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
形成原因。

(2分)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4分)
【答案】(1)少大少戈壁荒漠有机质含量少稀少
(2)植被遭破坏,加速了流水侵蚀
(3)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
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解析】
(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

(2)植被破坏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3)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
状态的变化。

【考点】该题考查环境的整体性。

2. 2013年6月中考结束,小明和他的同学随团去长白山旅游。

在旅游途中迷失了方向,不巧又
是阴天。

下列能够帮助小明辨别方向的有
①利用随身携带的罗盘②利用太阳③根据树木的年轮④利用夜间星体
⑤根据积雪的融化情况⑥根据低矮的蕨类和藤本植物⑦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
A.②③④⑤⑥B.①②④⑤⑦C.①③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据题意,该天为阴天,排除②、⑤;综上选C。

野外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利用指北针、GPS、手表、太阳及方位、星宿(星星)、地物(树木、苔藓等)等等。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题。

【1】乌苏里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乌苏里江和珠江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和南方两者相距万里。

造成两者水文特征不同的是两
地气候不同。

【2】能表示桂林山水形成的箭头是()
A.⑤B.⑥C.⑦D.⑧
【答案】B
【解析】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对应⑥环节。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基础知识题。

学生熟练掌握掌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相关知识即可轻松
解答。

4.下列地理现象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是( )
A.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沙漠地区生长着骆驼刺,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答案】C
【解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项中正是
由于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破坏,才引发水土流失;而正是由于水土流失,才形成黄土高原上千沟
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的就是陆地环境整体性。

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以情景设置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难度较小。

学生熟练掌握整体性的表现即可轻松
作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5.“厄尔尼诺现象”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日期变
更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高的现象。

正常年份,此区域东南信风盛行。

可是每隔数年,东南信
风减弱,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结合材料完成题。

【1】厄尔尼诺年会使秘鲁渔业受损,下图表示厄尔尼诺年秘鲁渔场的关联图,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鱼类和海鸟大量死亡②上升流减弱③浮游生物减少④营养盐类减少
A.①③②④B.②④③①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答案】B
【解析】厄尔尼诺年,秘鲁沿岸由于东南信风减弱,使得上升流减弱,营养盐类上泛减少,使浮
游生物减少,鱼类和海鸟大量死亡。

【2】下列地理现象,可能与厄尔尼诺有关的是()
①澳大利亚东岸干旱②秘鲁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③印尼森林大火④2008年我国南方冰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在厄尔尼诺年,西岸由于气流上升减弱,澳大利亚、印尼等地干旱;而东岸荒漠地带却
出现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2008年我国南方冰灾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3】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
B.厄尔尼诺发生时,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赤道逆流加强
C.厄尔尼诺发生时,海水温度降低,营养物质减少,鱼类死亡
D.厄尔尼诺造成沿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洪水泛滥
【答案】C
【解析】,厄尔尼诺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要由于南美洲赤道西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而导致可能南美洲西部盛行上升气流,故常出现暴雨。

厄尔尼诺对太平洋两岸的气候影响显著,同时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赤道逆流加强。

南美洲西部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渔场受到影响,渔业减产。

【考点】本题考查厄尔尼诺现象。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主要考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知道厄尔尼诺是出现在太平洋热带海域的反常的暖流。

6.下列地理现象能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A.从我国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秦岭南坡太阳辐射强于北坡,植被生长茂盛
C.黄土高原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和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沙漠地区生长的骆驼刺根系不发达
【答案】C
【解析】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项中正是由于黄土高原的植被遭到破坏,才引发水土流失;而正是由于水土流失,才形成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反映的就是陆地环境整体性。

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以情景设置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难度较小。

学生熟练掌握整体性的表现即可轻松作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7.青海、内蒙古、西藏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环境恶化,反映了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②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③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该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有三个方面,即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影响、某一要素的改变必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区域。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三个表现。

8.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题。

【1】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
2,但大气中的CO
2
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
是:
A.大气本身具有减缓CO
2
增加的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
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D.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都具有平衡功能
【解析】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
能力, 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过程中向大气排放大量CO
,但大
2浓度仍基本稳定,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气中的CO
2
【2】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结合上图分析,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愈来愈少
B.地球表面植被覆盖率越来越低,原因在于大气层中的CO
2
C.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能放出氧气,同时也放出氮气
D.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把有机质转化为元素和简单化合物
【答案】A
【解析】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图中分析大气中CO
2
的来源:①是动植物遗体分解;②是呼吸作用;③是燃烧化石燃料。

其中燃烧化石燃料是主要的。

结合上图分析,太阳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
的能力。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互相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与生物学知识结合紧密,考察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9.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人类活动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的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解如下:①当地为平地、森林植被;②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由森林变为草原;③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

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
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答案】A
【解析】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读图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抓住图示自然环境的要素变化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根本原因”
的要求,并能应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性特征分析判断。

10.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
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A.光合作用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平衡功能
【解析】地理环境的功能表现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据此可排除选项A、C项。

而根据题干
信息,在无人类干扰时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功能。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学生只要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功能和相互差异,并能结合人类活
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

11.读右图,回答题。

【1】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或规律是()
A.气候因素使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不断得到改造和发展
B.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现象或规律是气候因素使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不
断得到改造和发展,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
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2】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A.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答案】C
【解析】图中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只有选项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符
合P环节含义。

【考点】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明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就不会错答。

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互相渗透、互相制约和互相联系的整体。

自然地
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12.如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在20 m以上。

据此回答题:
【1】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下景观最有可能位于该地区的是()
【答案】B
【解析】根据该植物地面高度较矮,而根系非常发达,可知这是生长在干旱环境中的植物;根据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知,干旱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可能会出现风力发电装置。

【2】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能源紧缺C.水土流失D.洪涝灾害
【解析】干旱的地区降水较少,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

【考点】本题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居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植物的根系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而推断该
地区的自然景观与该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13.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图表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读图回
答题。

【1】图中关于字母代表的岩石,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岩浆岩B.B表示石灰岩
C.A表示大理岩D.A表示变质岩
【答案】A
【解析】图中关于字母代表的岩石,A表示岩浆岩、B表示变质岩,石灰岩不是变质岩,是沉积岩,故B错;大理岩是变质岩。

【2】图中箭头对应的地质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A.②表示冷却凝固
B.④表示重熔再生
C.①表示变质作用
D.③表示外力作用
【答案】B
【解析】图中箭头对应的地质作用:①表示冷却凝固、④表示重熔再生、③表示变质作用、②表
示外力作用。

关系如下图所示: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只要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规律即可。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
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14.【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致使水土流失严重,体现了()
A.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B.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
C.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D.一个区域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解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即影响土壤、水文和地貌条件,反映了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低,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材料信息,结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的基本
表现分析。

15.该图中的河流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甲、乙、丙分别为不同河段上的三个点,根据三处的
横截面状况绘制了地形的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该河的流向是。

【答案】由西向东
【解析】根据不同地点河流的剖面图可知,河流在上游地区,河床比较陡,呈“V”型河谷,下游地
区呈“U”型河谷,另外从植被的类型可知,上游河流在高山峡谷中流动,由于地势高以及水热的组合状况不同,自然带往往与同纬度的下游地区存在差异。

【2】河流位于半球,判断的理由是。

【答案】北丙处位于河流的下游,剖面图中河流的右岸(P地)较陡,以冲刷(侵蚀)为主,左岸(O 地)较缓,以堆积为主
【解析】根据下游(丙地)剖面图中河流的右岸(P岸)较陡,以冲刷(侵蚀)为主,左岸(O岸)较缓,
以堆积为主可推测该河流位于北半球。

【3】河流在甲处形成河谷的原因是;在乙处成谷地的原因是。

【答案】在断层处,岩层破碎,容易侵蚀成谷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河流下切侵蚀成
谷地。

【解析】读地质图可知,甲地河谷是由于断层作用而形成的,乙地河谷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
的作用,岩石破碎受到外力作用而成。

【4】甲处森林资源的重要环境功能是,如果不合理采伐,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变化
是。

【答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河流源头补给量可能会减少;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易导致河水泛滥
【解析】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森林破坏对河流的影响表现为流量的季
节变化增大,河流下游淤积,产生洪涝灾害。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考点较多,属于区域分析的常规考点,解题的关键是能抓住图示河谷特征、地质构造和植被的差异等内容,结合河流上下游的不同区域环境分析即可。

16.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3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出
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

据资料回答问题。

【1】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

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土壤C.水文D.生物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淤积则河流含沙量减小,说明水文因素的变化。

【2】该资料说明环境中某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自然环境的
A.生产性B.平衡性C.差异性D.整体性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自然环境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即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7.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
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读图18回答
下列问题。

(16分)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
现了地理环境的性(整体性或差异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 (风带),请在图上相应的位置用箭头画出该风带
的风向(1分)。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对应的自然带①是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和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
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带。

(5)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
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基础的。

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
异规律中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为基础的。

【答案】(1) 整体(2)西风带(西南风,风向略)(3)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4)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从赤道到两极热量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每空2分)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
系上,差异性体现在各地区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的差异上。

由于差异性的存在。

形成了不同的
气候与自然带。

(2)根据甲位于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故判断为中纬西风带,风向
可根据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可画出风向。

(3)A地位于赤道附近,终年在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对应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4)结合图示,根据
C地的位置,当气压带风带北移,C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当气压带风带南移,则C地受中纬
西风带影响,形成地中海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自然带①②③④的
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性,而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

18.我国北部由东向西的自然带分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这种现象体
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材料反映我国北方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呈森林、草原、荒漠的递变,属于经度(干湿度)地带性,故选B项。

19.下列土壤中,哪种是经人类长期耕作改造形成的土壤()
A.红壤B.棕壤C.水稻土D.灰化土
【答案】C
【解析】水稻土和黑垆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形成的肥沃的土壤。

其他都为自然形成的土壤。

20.“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俗语反映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明显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环境各要素按其自身的规律而发展
D.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都十分重要
【答案】B
【解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俗语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1.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
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回答4~5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
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

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最有
可能是森林破坏。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整体性特征D.差异性特征
【答案】C
【解析】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2.生物对环境产生作用,归根到底是由于
A生物有循环作用
B微生物有分解作用
C绿色植物有光合作用
D生物有呼吸作用
【答案】C
【解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氧气和有机质。

从而改变大气
环境和土壤环境。

23.在土壤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地形B.人类活动C.气候D.生物
【答案】D
【解析】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

如果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便称为残积母质;如果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
下风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冲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物和风积物等,则称为运积母质。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母质代表土壤的初
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所以,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

24.“厄尔尼诺”现象表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制约,彼此孤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