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精品教案父与子“照镜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语言精品教案父与子“照镜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家庭亲情》中的第二个主题“父与子”,主要详细内容为故事《照镜子》。
通过讲述父子之间在生活中的趣事,引导幼儿观察、体验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培养幼儿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目标
1. 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所传递的亲情与温暖。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中的情节。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让幼儿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亲情关系,培养他们的家庭观念。
重点:引导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故事挂图、《照镜子》故事书、镜子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教师向幼儿展示一面镜子,邀请几名幼儿上台照镜子,引导幼
儿观察并讨论:你们在镜子里看到了谁?你们和镜子里的你们有什么
关系?
2. 故事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挂图和故事书,生动地讲述《照镜子》的故事,引导
幼儿关注故事中的父子亲情。
3. 例题讲解(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故事中的爸爸和儿子在做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4. 随堂练习(10分钟)
教师发放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幼儿画出自己与爸爸的互动场景,并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画。
5. 小组讨论(5分钟)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分享自己的画作,并讨论:
你们觉得故事中的父子关系怎么样?你们和爸爸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
六、板书设计
1. 故事《照镜子》
2. 故事主人公:爸爸、儿子
3. 关键词:亲情、互动、观察、表达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画出你与爸爸的互动场景,并用语言描述。
2. 答案示例:画面描述了我和爸爸在公园玩耍的情景,我们手牵手,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他们是否能够理解
故事中的亲情关系,并通过绘画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回家后,与爸爸一起进行类似的互动游戏,观察并记录下彼此的欢乐时光,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引导方式
4.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5. 小组讨论的主题引导和交流效果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的指导作用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家庭参与度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在设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发
展和家庭背景。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幼儿理解故事中所体现的亲情关系,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情景、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
情感体验来逐步引导。
重点是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师应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如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让幼儿在实
践中学习和提高。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1. 镜子的选择应确保安全,避免玻璃等易碎材质。
2. 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镜子中的自己和家人的特征,如外貌、表
情等。
3. 教师可用幽默、轻松的语言引导幼儿分享他们在镜子中的有趣
发现,为进入故事主题做好情感铺垫。
三、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引导方式
例题讲解是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故事内容的关键步骤。
教师应:
1. 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具体情节。
2. 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幼儿的思考,如:“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儿子,你会怎么做?”
3. 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幼儿理解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亲情意义。
四、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1. 练习内容应与故事主题紧密相关,让幼儿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2.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分享,提高课堂氛围和互动性。
3. 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程度,给予个别指导,确保每个孩
子都能在练习中收获成长。
五、小组讨论的主题引导和交流效果
1. 分组时应考虑幼儿的性格、兴趣和能力,确保每个小组的平衡性。
2. 教师应明确讨论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亲情关系展开交流。
3. 教师要关注各小组的讨论进程,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提高讨
论效果。
六、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示例的指导作用
1. 作业题目应具有开放性,让幼儿有足够的空间发挥想象力。
2. 答案示例应具体、生动,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模仿。
3.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注重幼儿的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给予
积极的评价和指导。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家庭参与度
1. 教师应鼓励幼儿在课后主动与家人分享学习内容,增进家庭成
员间的情感交流。
2. 拓展延伸活动应具有实际操作性,如与爸爸一起完成某个任务,记录彼此的感受等。
3. 教师要关注家庭参与度,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
的表现,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做好准备。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故事时,教师要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配合适当的表情和肢
体动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在提问和引导讨论时,语调应亲切、柔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二、时间分配
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约5分钟,确保充分调动幼儿的兴趣。
2. 故事讲解和例题讲解各约10分钟,注意控制讲解节奏,给予
幼儿思考和消化时间。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引导幼儿思考和表达。
2. 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幼儿,提问难度要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
机会参与。
3. 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镜子这一教具,创设有趣的实践情景,让幼儿在轻松愉快
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 通过邀请幼儿上台参与,增强课堂互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方面
1. 是否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确保教学内容贴近幼
儿生活。
2. 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方法方面
1. 是否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是否注重课堂提问和讨论,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参与。
三、课堂管理方面
1. 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各个环节是否衔接流畅。
2. 是否关注到每个幼儿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中
收获成长。
四、作业设计方面
1. 作业题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能否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力和创造力。
2. 答案示例是否具体、生动,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模仿。
五、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方面
1. 是否鼓励幼儿与家人分享学习内容,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
2. 拓展延伸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能否帮助幼儿巩固和拓展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