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如下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C.燕、秦、齐、楚D.燕、齐、楚、秦2.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B.长平之战C.巨鹿之战D.淝水之战
3.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A.皇帝专权B.宦官专权C.外戚专权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4.《论语》云:“管仲相齐桓,霸诸侯,一匡天下。
”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A.齐桓公称霸B.楚庄王称霸C.晋文公称霸D.勾践称霸
5.在“最强大脑”的角逐中,主持人请你根据如图的两个提示依次说出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传说人物()
A.炎帝、盘古B.炎帝、黄帝C.黄帝、女娲D.盘古、女娲
6.公元前1046年,周军向商军发起总攻击,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掉转戈矛,帮助周军作战。
周军猛烈冲杀,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
商朝灭亡,商朝的亡国之君是
A.桀B.汤C.厉王D.纣
7.从夏商两朝的兴亡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是,统治者应该
A.勤政爱民B.加强刑罚C.发展经济D.重视军事
8.文物是了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下列文物中有助于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A.河姆渡黑陶钵B.战国青铜牛尊C.战国农具D.秦半两钱
9.古书赞扬我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时写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这项水利工程是()
A.白渠B.灵渠C.六辅渠D.都江堰
10.“功垂万代轩辕里,气壮千秋始祖山。
”该诗歌颂的人物是
A.黄帝B.炎帝C.蚩尤D.帝尧
11.假如你生活在半坡氏族公社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图中的 ( )
A.B.C.D.
12.言子,名偃,字子游,江苏常熟人,春秋时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
言偃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贤人之一。
言子能成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主要得益于( )
A.政府推荐B.考试选拔C.太学创办D.私学兴起
13.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莘莘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
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4.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我们的远古祖先”这一课时,出示了一幅图片并介绍说:“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学会使用火。
”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应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15.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下图所示,主要反映的是秦统一全国的
A.文字
B.货币
C.思想
D.度量衡
16.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下列文字出现最早的是
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行书
17.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
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夏商时期D.西周时期
18.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今天的户籍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
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编制户口D.推行县制
19.历史上商朝曾多次迁都,把都城迁到殷的是
A.盘庚
B.周厉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20.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21.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
A.宋襄公B.秦穆公C.晋文公D.齐桓公
22.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请问,三者在生产生活中的相同之处是
①都会使用火
②都是用打制石器
③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④都能够直立行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没有关联的是
A.强征赋税
B.修骊山陵
C.严刑苛法
D.统一度量衡
24.有一个旅游团在旅游的过程中,自主发起保护长城的活动。
导游关于秦朝长城的起止点有些模糊,你认为正确的是
A.西起辽东,东到陇西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到咸阳,东到北京
25.假设你生活在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2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最主要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
B.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勤俭治国,政治清明,国力显著增强
27.下图最能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这一结论的考古发现是A.
B.
C.
D.
28.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
29.下列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是
①修骊山陵
②统一文字
③焚书坑儒
④统一货币
⑤修建长城
⑥强征赋税
⑦严刑苛法
⑧开拓交通
A.①②③④⑦
B.③④⑤⑥⑦
C.②③④⑤⑦⑧
D.①③⑤⑥⑦⑧
30.与下图中“楚河汉界”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纣王与武王
B.项羽与刘邦
C.曹操与华佗
D.张骞与蔡伦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齐、楚、秦、燕、韩、赵、魏七国实力最强,史称“战国七雄”。
齐国在东,秦国在西,楚国在南,燕国在北,韩国、魏国、赵国在中间。
因此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燕、秦、齐、楚。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C
解析: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泽乡起义失败后,但反秦的浪潮没有因此平息。
其中涌现出两个杰出领袖: 刘邦和项羽。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破秦军主力。
刘邦抓住时机攻取了咸阳,灭亡了秦朝。
故选C。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前期,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东汉时期的政治特点;故选D。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具有较高的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后期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知道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
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管仲相齐桓,霸诸侯……”,这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故A符合题意。
楚庄王称霸、晋文公称霸、勾践称霸均在齐桓公之后,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提示1中的关键信息“神农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发明了农耕技术,被称为“神农氏”;根据提示2中的关键信息“轩辕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本姓公孙,因出生地和成长地不同,又叫轩辕氏和姬氏。
因此,题干中所说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传说人物是炎帝、黄帝,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炎帝、黄帝。
炎帝、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在涿鹿之战后,炎黄联合,发展为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6.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商朝后期,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D选项符合题意;桀,夏朝的亡国之君,A选项不符合题意;汤,商朝的开国之君,B选项不符合题意;周厉王,西周时期的暴君,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苦,最终建立了建立了夏朝,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汤重用伊尹等大臣,商国逐渐强大起来,建立商朝。
商纣是商朝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由此可知,国君应该勤政爱民,而不能实行暴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8.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黑陶钵能了解原始农耕生活,A符合题意。
战国青铜牛尊、战国农具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不是原始农耕,BC不符合题意。
秦半两钱反映的是秦朝的经济方面的信息,D不符合题意。
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10.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功垂万代轩辕里,气壮千秋始祖山。
”该诗歌颂的人物是黄帝,黄帝号轩辕氏,是华夏族的祖先,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A符合题意,CD不符合题意。
炎帝也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但是号神农氏,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氏族公社时期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选项B是磨制石器,ACD都不是磨制石器,所以答案选择B。
12.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为促成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
故应选A。
1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是直立猿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他们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打制石器,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
在北京人居住的山洞里,还发现成堆的灰烬,有的地方高达6米,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所以B项符合题意;A 项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CD项是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B
解析:B
【解析】
【详解】
图片反映的是秦朝对于六国货币的废除,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标准货币,流通全国,B 符合题意;文字统一不符合材料中货币的信息,A不符合题意;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材料没有体现,C不符合题意;图片中显示的是货币信息,不是度量衡,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6.A
解析: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出现最早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甲骨文到商代形成为一种相当进步、相当成熟的文字。
因此文字出现最早的是甲骨文。
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在春秋时期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A符合题意;秦汉时期的牛耕已经普遍使用,牛耕的使用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B不符合题意;牛耕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不是夏商时期,C不符合题意;西周时期主要工具是木制和石制的工具,牛耕当时没有出现,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18.C
解析:C
【解析】
【详解】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今天的户籍制度有重要影响的是编制户口,故选C。
19.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所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盘庚以后,商朝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识记与灵活运用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历史史实。
20.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可知图2中的这种钱币是圆形方孔的形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钱币最早出现在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了四海一统,为了巩固统一局面,加强中央集权,他诏令统一币制,规定圆形方孔钱为标准制式,从此“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1.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
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
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D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D。
22.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据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发现用火遗迹。
此后,又相继发掘出土4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山顶洞人能够人工取火并会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选项C符合题意;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不属于黄河流域,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与秦朝速亡没有关系,因此D项符合题意。
秦朝迅速灭亡是由于秦的暴政。
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有: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比如修建骊山陵墓)、严刑苛法等,因此强征赋税、修骊山陵、严刑苛法等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因此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故选D。
24.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
同时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
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因此C项正确。
辽东是长城的最东端,排除A、B两项;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不是长城的最西端,排除D项。
故选C。
2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B符合题意;打制石器不如磨制石器锋利,A不符合题意;青铜剑当时没有出现,C不符合题意;铁斧是春
秋时期才出现的,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2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武帝时,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了大一统局面,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故AB不合题意;西汉文帝、景帝时勤俭治国,政治清明,国力显著增强,故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最主要功绩”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27.C
解析:C
【解析】根据题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稻秆、稻谷、所以答案选C。
28.B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汉武帝“罢黜百家”是指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罢黜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考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大力反击匈奴。
2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骊山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速亡。
因此与秦朝速亡有关的是①③⑤⑥⑦⑧;选项D符合题意;②统一文字、④统一货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争夺天下,
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便是来源于这段历史,B符合题意。
ACD项人物与题干“楚河汉界”无关,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并掌握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