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健康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 考点精华-第九章 心理健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新健康管理师资格考试-基础知识考点精华
健康管理师基知识
第九章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现象概述
人类心理现象:是指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心理活动过程: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人脑对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对个体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掌握个体心理活动的总体概况。

1.脑是心理的活动器官
大脑的功能活动分为三个基本功能系统:
基本功能系统区分
感觉功能系统特异性传入系统:传入到大脑特定皮层投射区引起特定感觉;
非特异性传入系统:投射到大脑皮层非特定区域,不产生特定感觉。

运动功能系统人类的一切随意活动是由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的皮层代表区,大脑皮层相当广泛的区域都与随意运动有关。

联络功能系统感觉联络区:解析进入感觉区的神经冲动,获得精确信息;运动联络区:控制和协调动作的精细化程度;
前额联络区:意向形成、运筹规划、调节和监督行动等。

2.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大脑为心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心理活动依赖于客观现实而存在。

心理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
➢情感过程(基本情绪与情感活动)、
➢意志行为过程(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过程)。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观念等)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心理活动过程解析——
(1)认知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即信息加工过程。

包括:
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痛觉、温度觉、本体感觉(位置)等)、
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记忆(记忆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
遗忘(部分遗忘、完全遗忘、暂时遗忘、永久遗忘)
思维、想象、注意(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和语言等多种形式。

(2)情感过程:对客观事物带有主观态度的内心体验活动过程称为情感过程。

包括:
1)情感:主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不一定有外部表现。

情绪:主要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特点,外部表现明显。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绪基础上进行的,情绪被看作心身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2)心境(一种较为微弱,且持久的情绪状态是一段时间里心理活动的基本背景。


情绪的生理作用有以下三条途径:
通过自主神经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

通过边缘系统影响内分密代谢功能。

通过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相应受体,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3)意志过程:个体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个性心理特征解析——
个性心理特征:也称人格或个性。

是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1)人格倾向性:是人格中的动力结构,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以积极性和选择性为特征,他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活动。

(2)人格特征:是人格的特征结构,是指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

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气质:又叫秉性,是一个人内在的个性本性,指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特性类型。

如稳定或不稳定;反应的速度是灵
敏还是迟钝,是兴奋型还是抑制型;因此它是性格的内在基础,是决定个性类型的基础。

性格:是个性的外显表现,是显露的气质的外形,是在社会实践中对外界现实的基本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二、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指心理上各个方面的活动过程均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包括合理的认知活动、适度的情感反应、恰当的意志行为、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适应状态。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1.“在身体、智力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就是在身心和谐的作用下,给个体带来的一种主观幸福的体验。


2.心理健康的标志: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马斯洛(Maslow)和米特尔曼(Mittelman)提出的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2.我国学者心理健康的标准的内容:
(1)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并能正确客观地反映事物;
(2)心理与行为特点和生理年龄相匹配;
(3)情绪稳定,积极与情景相适应;
(4)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
(5)社会适应良好,人际关系和谐;
(6)行为反应适度,不过敏,不迟钝;
(7)在遵循基本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能实现个人动机,满足个人合理要求;
(8)自我意识与自我实际基本相符,“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基本保持一致。

(三)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1.心理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多数慢性疾病和精神障碍都与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有关。

有超过75%的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2.心理健康因素不仅直接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生与发展,还影响到躯体疾病的转归,积极乐观情绪体验。

3.躯体疾病本身也会对个体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

三、心理卫生概述
(一)心理卫生的定义:
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使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美状态。

(二)心理卫生的范畴
第一:从优生学的角度指导婚姻、配偶、受孕等过程,提高个体的心理卫生素质;
第二:研究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特点与规律,指导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搞好心理卫生;
第三:研究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能良好的适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以便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与生活;
第四:研究个体主动积极讲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调节控制的主人,改正不良行为与性格特征,掌握一至几种身心放松技术,以便随时调节身心平衡,讲究心理卫生。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
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发展
1、按照人类生理心理发展依年龄阶段划分:
(一)儿童期的心理生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1.儿童期心理发展特点:
➢主要任务——学习,获得“学生”这一社会角色。

➢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长,自我评价的原则性形成。

➢大脑发育趋于成熟,智力发展最快时期。

➢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
2.儿童期心理健康主要关注:
(1)合理安排学习: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适应性困难;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防止不良心理及性格的产生:家庭学校教育应注意避免:过分照顾、过于溺爱、过分冷漠、过分严厉、忽冷忽热、反复无常等。

(3)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儿童同情心;教育儿童在游戏中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增加儿童与家人以外的其他人的相互机会。

(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1.青春期心理发展特点:
生长和发育的快速阶段,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成熟期。

脑和神经系统发育完善,逻辑思维活动显著增强并趋于成熟,辩证思维基本成型。

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心理冲突增多。

2.青春期心理健康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
2)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自信和自尊是青少年心理健全发展的支柱);
3)保持情绪稳定;
4)适当的性教育。

(三)成年早期(青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主要关注:1)积极适应社会变化;2)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

(四)成年期(中年期、壮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主要关注:1)加强自我心理保健;2)顺利度过更年期。

(五)老年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主要关注:1)尽快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2)正确面对疾病和死亡。

二、群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对其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于个体之间的关系、群体的行为规范和群体文化,对个体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

群体规范: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群体文化:群体共同持有的价值观,是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一)家庭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家庭心理健康:是指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满意度。

影响家庭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的角色、家庭的结构等。

促进家庭健康的方式:
1.影响家庭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关系、家庭成员的角色、家庭的结构等。

2.促进家庭健康的方式包括:
1)沟通:沟通可以使家庭成员了解彼此的想法,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避免知觉偏差。

2)家庭心理咨询:是指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及知识,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帮助因各种原因产生问题的家庭解决问题的过程。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4)正确对待子女的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1.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为处于潜在危险或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充分的保护性支持和无条件的关注。

2.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通过教学和管理,让学生体会到自尊、自我接纳,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复原力,教会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应对技能,培养良好行为规范。

(三)社区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目前,社区心理健康促进针对人群主要涉及儿童、青少年、女性、老年群体和有需求的个体。

内容在于通过社区力量,激发个体的心理复原力和追求健康的动机,从根本上应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潜在不利因素。

就个体而言,社区心理健康促进主要借助各种社区实践锻炼个体的心理复原力,即个体面对创伤、危险等应激条件下的良好适应能力。

第三节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一、一般心理问题概述
心理问题(mental trouble):是指由于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活动的失衡状态。

狭义的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的心理社会因素所引发的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活动的暂时失衡状态。

广义的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社会相关因素引发的心理活动失衡和社会功能缺损状态。

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概念
一般心理问题通常由一般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日常生活刺激引发的情绪失衡状态。

当事人为此而感到痛苦,常常表现出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一般心理问题持续存在的负性情绪一般仅为数日或数周,持续较久的可以长达1~2个月,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系列多种不同的事件连续发生,逐渐引发或间断出现的负性情绪超过2个月,个体虽然情绪烦恼但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保持行为明显偏离常态、基本能维持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社会交往等功能的正常状态,但效率有所下降。

(二)一般心理问题的界定
(1)具有明显的现实应激事件刺激因素,该因素对当事人来说相当意外,难以接受令当事人感到紧张不安、恐惧、愤怒等情绪,且反应较强烈;多数人对该刺激尚能承受,对当事人的反应也能理解。

(2)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忧伤、愤怒等,且情绪反应主要针对该事件,对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能妥善面对或处置。

(3)对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一过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一般仅持续数日,不超过1个月;但连续发生的应激事件,或事件持续存在难以脱离或改变,心理反应可以持续长达2-3个月。

(4)即使情绪反应强烈,当事人的职业工作、人际关系等基本保持此前水平,社会活动功能未受到实质性损害。

(5)一般心理问题的个体即使出现冲动行为也为一过性,不会给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6)当事人能够保持相对理性的思考,接受发生应激事件的现实。

(7)应激事件刺激前后当事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没有改变。

(8)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能够理解。

二、严重心理问题概述
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往往较一般心理问题更为显著和迅速,当事人的心理冲突和情绪失控尤为明显,甚至出现明显的冲动或失控行为。

(一)严重心理问题的概念
严重心理问题常常由强烈的、创伤性的、或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引发,当事人常常沉浸在严重现实刺激的痛苦中,甚至对刺激相关的其他事件也出现强烈反应而表现有轻度的泛化。

痛苦会持续数周,甚至超过2个月,但一般不超过半年。

情绪或行为有时会暂时地失去理性控制而冲动。

对生活、工作和社交有一定影响,造成暂时的社会功能轻度缺损。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二)严重心理问题的界定
严重心理问题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1)有较强烈的现实应激事件引发,事件对当事人来说相当意外,难以接受;或事件的出现具有一定情境性,当
事人在心里感受到较严重的伤害,反应强烈,应对不够理性具有失控趋势。

(2)心理反应不仅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忧伤、愤怒等,且往往伴随明显的行为失控,造成一定的客观后果。

心理反应除了针对该事件外,同时会涉及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难以妥善面对或处理。

(3)对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一过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一般持续数日或数周;但连续发生的应激事件,或事件维持存在难以脱离或改变,明显的心理反应可以维持长达3个月。

(4)强烈的心理反应往往会影响到当事人的职业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因而其社会活动或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5)发生严重心理问题的当事人往往曾经发生过不少一般心理问题,有些是一般心理问题未能及时处理而引发的。

(6)当事人不够保持理智的思考,难以接受发生应激事件的现实。

(7)应激事件刺激前后当事人的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常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8)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不能理解和接受。

三、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即影响健康的行为,是对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带来健康损害的一类危害行为的统称,又称不健康行为,或称为危害健康的行为。

(一)不良行为的主要特点:
危害性:行为对人、对己、对社会的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作用,如吸烟;
稳定性:行为并非偶然发生,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习得性:有损健康的行为都是个体在后天的生活中习得的
(二)不良行为的表现:
(1)不良生活方式: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吸烟、酸酒、偏食、蜗居、游戏或网络成瘾等。

(2)致病性行为模式(疾病相关行为):
A型行为模式(冠心病易发性行为):行为倾向特征为做事有时间紧迫感,动作快,好竞争,易急躁,少耐心等。

C型行为模式(肿瘤易发性行为):行为倾向特征为情绪压抑,处处忍让,回避与人冲突,易生闷气等。

(3)不良疾病行为。

如:不遵医嘱,讳疾忌医,疑病恐病,自暴自弃,求治于迷信活动等。

(4)违规行为。

如:药物滥用、性乱、冲动控制障碍等。

(三)游戏与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综合征(网络成瘾):是指慢性或周期性对网络的生理和心理依恋的现象,包括上网的欣快、下网后的戒断反应以及难以抑制的上网行为。

(1)网络成瘾主要特征:1)痴迷状态;2)欣快感与虚空状态;3)成瘾性;4)与现实的冲突。

第四节常见心理障碍
一、心理障碍的概念与类型
心理障碍又称心理异常、精神障碍或心理行为障碍,是相对于常态心理而言的。

(一)心理障碍的基本概念
1.概念: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功能失调和行为异常现象。

心理障碍常常给个体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社会功能损害。

通常把没有明显原因引发的心理障碍,即不是脑和驱体疾病引发的,也不是遭受严重心理社会应激引发的心理障碍,即所谓的“内源性”或“原发的”心理障碍称为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而把继发于社会心理应激或脑和躯体疾病的心理异常称为心理障碍。

临床上对于心理障碍的诊断至少需要关注四方面的因素:
1)应激因素,即当事人是否存在足以引起心理异常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
2)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即心理异常的具体表现以及是否与应激因素相关;
3)心理异常是否造成当事人精神痛苦或社会功能损害;
4)心理异常的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因素。

(二)心理障碍的常见类型:
根据其心理活动的表现、可能引发的因素及对个体本身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焦虑障碍:
既往又称神经症。

这类心理障碍的发生多与生活事件或心理应激、特定的人格倾向和社会支持等因素相关,患者多有焦虑烦恼、恐惧不安、躯体不适等症状,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一般没有精神病性症状,自知力存在。

常见的焦虑障碍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官能症)等。

(2)心境障碍:
又称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常见的类型有抑郁症、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心境恶劣、双相心境障碍等。

(3)应激障碍:
应激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强烈的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

本组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因素有:
①生活事件和生营受严适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
②社会文化背景;
③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主要临床类型有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4)心理生理功能障碍:
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以进食、睡眠及性功能异常为主要临床相的生理功能障碍。

包括:
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
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障碍
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5)人格障碍:
既往又称病态人格,是指个体的行为方式持久显著地偏离正常,对环境适应不良。

常见类型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

(6)精神病性障碍:
是一组具有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的严重心理障碍。

通常具有幻觉、妄想及行为障碍等精神病性症状。

常见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等。

二、心理障碍的评估方法
(一)初步筛查
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人往往首先表现为各种情绪问题,最常见的是焦虑和抑郁表现,尤其是一些慢性躯体疾病的患者更为常见。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预先筛查更为快速简便有效,筛查阳性者再进行量表评估也更容易为当事人所接受。

焦虑状态的“90秒4问题询问法”快速筛查(有2项或以上为阳性,则需进一步进行精神检查)
抑郁状态的“90秒4问题询问法”快速筛查(4个问题回答都为阳性,则需进一步进行精神检查)
(二)自我评估
国际上推荐使用的自评量表
1.广泛性焦虑(7项)自评筛查量表(GAD-7)
2.抑郁自评筛查量表(PHQ-9)
(三)心理健康综合评估
90项症状清单(SCL-90),又称精神卫生综合量表,90个项目组成(按症状群划分为10个因子),涵盖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

5级评分制(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SCL-90评定时间范围是“最近一周”。

第五节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一、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一)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的基本原则
1.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片面追求成就、荣誉和利益。

学会不断自我激励、提升潜力,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基础。

2.躯体与心理相结合的原则
规律生活、工作学习量力而行,避免躯体和心理过度疲劳和紧张。

3.科学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面对现实中具体问题和挑战要进行针对性的具体分析。

4.整体与差异相结合的原则
发现自身与社会或他人之间的差距,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融入社会文化。

5.指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发展出现偏差时及时得到他人的指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与人为镜,互助互学。

6.发展与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发展中遇到挫折,并在挫折中学习。

矫治是心理挫折难以克服时的有效方法。

(二)心理健康维护与促进的实际措施
1. 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生活节奏
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4. 规律生活,有效应对
5. 积极锻炼,合理兴趣
6. 自我觉察,善交朋友
7. 释放压力,定期放松。

二、特定人群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儿童期心理健康维护的要点
1. 良好的家庭环境,温馨的亲子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