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三种精神”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关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简称“三种精神”)的重要讲话,是对“三种精神”内涵和意义完美的诠释,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院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寄予的厚望。
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技术硬、理想信念坚定、劳动素养好、职业道德高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但近年来部分职业院校出现重比赛轻教学、重技能轻“三种精神”培育的现象,和国家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要求背道而驰。
1 “三种精神”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1.1 培育“三种精神”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时代要求
在职业院校中大力倡导“三种精神”,对培育大学生爱劳动、善劳动精神的意义重大;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劳动者努力拼搏、建功立业精神的生动体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可见党和国家对“三种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培育的重视,彰显出新时代社会发展对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1.2 培育“三种精神”是落实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目标的主要途径
“三种精神”的内涵与职业教育的规律深度重合,从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到劳模精神,从浅至深地融入到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为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能有效助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细处。
大学时期学生的三观尚未形成,通过学校“三种精神”培育,树立学生厚植劳动精神、践行工匠精神、尊崇劳模精神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工作、职业、人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职业精神,为学生由普通劳动者到专业劳动者向模范劳动者转变夯实基础。
2 职业院校“三种精神”培育现状
2.1 学生对“三种精神”理解程度不深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三种精神”的理解程度,笔者对19级汽检班的32名学生通过座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有80%以上的学生对“三种精神”的含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其中有51%的学生是通过网络、电视渠道了解到“三种精神”内涵,32%是通过课堂教师讲解的方式了解的,而通过社团活动了解到“三种精神”的只占10 %。
因此,加强学校课堂与社团活动对学生“三种精神”的培育是引导学生树立扎根劳动精神、践行工匠精神、尊崇劳模精神观念的迫切要求。
2.2 职业院校“三种精神”培育方式单一
首先,多数职业院校对学生“三种精神”的培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常会在课程的职业发展观部分融入“三种精神”相关内容,缺少对带有时代规律性的“三种精神”总结,给劳动精神、劳
将“三种精神”融入学生素质教育
的方法探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 张旭燕,陈丽霞
52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2·06下半月
模精神、工匠精神注入的“活力”不足,未能很好地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
其次,多数思政课程教师并未能充分利用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新型教育模式,多采用单一的理论灌输模式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极易导致思政课程育人效果事倍功半。
第三,学校定期组织的社团活动、主题学习,活动载体单薄,形式陈旧,学生参加只是流于形式,培育效果不佳,认同感不强;学生德育培育需要循序渐进、常抓不懈,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教学部门与团学部门坚持不懈齐抓共管。
德育教育未建立完善的教育监测和评价考核系统,“三种精神”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动力不足。
3 “三种精神”高效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3.1 做好顶层设计,优化思政育人全过程
学校要将“三种精神”培育纳入整个教育工作计划中,制定培育方案,统筹推进具体举措,落实成效考核等。
例如我校实行的分阶段培养模式即大一学生着重培育劳动精神,大二、大三学生重点培育工匠精神,而劳模精神培育则贯穿在整个学习阶段。
学校的其他部门则根据自身参与的思政育人工作“守好一段渠”,与各部门联合协作,搭建互动互通平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课程设置方面,不再是思政课程“一门讲思政”,而是形成全校“人人讲思政,门门有思政”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同时,在课程标准、课程资源、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融入“三种精神”培育。
教师层面,应用“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水平,为学生“三种精神”培育树立标杆,以教师崇高的道德修养熏陶、感染并带动学生提升素质修养。
教师定期与行业大师进行交流学习,走进企业大师工作室、学徒工作室等,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现场学习领悟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3.2 抓好社团活动,守好“三种精神”培育主阵地
充分利用各种社团活动进行“三种精神”培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
应根据社团类型,围绕“三种精神”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团活动设计。
例如,社科类社团应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挖掘各级各类大赛中蕴含的“三种精神”元素,重点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渗透在社团活动中。
思政类的社团则通过开展学雷锋做好事,观看红色影片,走近大师等活动表彰典型,充分展现优秀人才实干风采,营造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新风尚。
公益类社团通过举办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宣传奉献、友爱、互助等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
体育类社团则是通过举办各类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磨练意志品质,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等,将“三种精神”转化为对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不懈追求。
3.3 强化校企合作,巩固“三种精神”培养成效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新时代工匠所需的技术技能,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新时代工匠所需的工匠精神;从劳动精神到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对自身所从事行业生产发展的热爱,是生产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定产物。
因此,只有不断促进校企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学校应强化校企合作,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规范性培养。
4 结语
“三种精神”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职业院校作为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基地,应优化顶层设计,严抓教学环节,创新团学活动,完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
(收稿日期:2022-04-10)
基金项目:2021年度甘肃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育工匠精神,加强校企合作,助力就业创业》。
53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2·06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