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郑颖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9(032)007
【总页数】3页(P1048-1050)
【关键词】更昔洛韦; 干扰素; 小儿病毒性脑炎; 临床效果
【作者】郑颖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1
小儿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发病后病情轻重差异较大,危重症患儿病情通常呈急性进展性发展,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死亡[1]。
小儿
病毒性脑炎多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常见传染病病毒所致,不同病毒所致的脑炎发病季节存在一定差异,并且一般有季节流行性[2]。
由于儿童抵抗能力较差,因此其在感染病毒后的发病率较高,并且患儿经过治疗后很容易留下后遗症。
本文对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
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本研
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对照组患儿男26例,女2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18±0.75)岁,病程2~18d,平均病程(8.52±1.64)d。
试验组患儿男
25例,女25例,年龄10个月~11岁,平均年龄(5.09±0.82)岁,病程2~16d,平均病程(8.14±1.58)d。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
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符合临床上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均表现出发热、
头痛和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入院后均能遵医嘱完成用药;均能顺利完成治疗。
排除标准:对本研究药物过敏的情况;合并急性或亚急性弥漫性脑病的情况;存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情况;细菌性脑炎的情况;不能遵医嘱完成治疗的情况。
1.2 方法患儿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治疗措施,给予退热、镇静、降颅压及营养支持
治疗,并给予患儿水电解质平衡维持治疗等。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更昔洛韦(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30)对患儿
进行治疗,按照5mg/kg的标准将更昔洛韦溶解于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
滴注治疗,滴注时间控制在60min左右,2次/d,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其中更昔洛韦的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干扰素按照10万IU/kg的标准使用重组人α-2b干扰素(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对患
儿进行肌肉注射治疗,1次/d,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评价患儿疗效,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包括治疗
后抽搐、发热、意识障碍和头痛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对比两组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恢复,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改善但未恢复正常值为有效;治疗后患儿的病情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用SPSS2
2.0统计学软件完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2.00%,数据差异经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8.575 5,P=0.003 4)。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试验组5029(58.00)18(36.00)3(6.00)94.00对照组
5023(46.00)13(26.00)14(28.00)72.00
2.2 症状消失时间试验组患儿治疗后各项症状的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消失时间比较组别n抽搐发热意识障碍头痛试验组
502.08±0.752.43±1.283.25±1.2912.16±2.43对照组
503.67±1.224.25±1.395.74±1.8516.24±4.33t3.510 93.045 83.491 23.770
3P0.002 50.007 00.002 60.001 4
2.3 药物不良反应试验组患儿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低于对照组的12.00%,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4 4,P=0.504 9)。
见表3。
表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组别n皮疹肝功能异常腹痛厌食发生率(%)试验组501(2.00)1(2.00)1(2.00)1(2.00)8.00对照组
502(4.00)1(2.00)2(4.00)1(2.00)12.00
3 讨论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患者感染后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患者的神经组织造成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脑实质受到损害,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3]。
儿童因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差,其在感染病毒后发病率较高,患儿发病后的临床症状以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等为主,对其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4]。
临床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的病程多为良性,患者在发病后2周以内可治愈,并且疾病存
在自限性,预后效果通常较好[5]。
但由于儿童的身体素质较差,其在发病后可能
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临床上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对症支持治疗措施,在患儿入院后给予其退热、镇静和降颅压,并对其脑微循环进行改善,结合抗生素的应用让患儿的病情得到改善[6]。
更昔洛韦[7-8]是一种常见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其进入人体后能竞争性地与病毒DNA聚合酶进行结合,从而阻断病毒DNA的合成,起到杀灭病毒的作用。
根据临床实践,更昔洛韦在静脉用药后能迅速达到满意的血液浓度,并且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能有效发挥抗病毒作用。
另外,更昔洛韦对正常细胞的影响较小,并且不会被磷酸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干扰素[9-10]是一种生物活性糖蛋白,其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并且能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根据临床研究,干扰素进入人体后能对宿主mRNA传递蛋白合成起到抑制作用,并且能让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性作用得到提升,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
同时,在使用干扰素对患儿进行治疗时,能有效促使其内源性干扰素的生成量增加,提升患儿自身的抗病毒能力,从而促使治疗效果的提升。
相关研究表明,使用干扰素与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时,能让患儿的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并且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儿疗效,缩短其症状缓解时间,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范小颖.更昔洛韦、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5):105.
[2] 甘家彬.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21):3954-3956.
[3] 何强.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1):72-74.
[4] 张静.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
南,2017,15(18):47-48.
[5] 宋亚尧.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
南,2017,15(17):120-121.
[6] 高颂轶,党清华,高小倩,等.更昔洛韦分别联合神经节苷脂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17,40(3):373-376.
[7] 邵亚望,沈开慧,张孟孝,等.更昔洛韦配伍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102例效果评价〔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9):1243-1244.
[8] 常伟.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
学,2016,28(6):55-56.
[9] 颜才进,张远晖.更昔洛韦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6):85-87.
[10] 郭吾继.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