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24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西医对照组有效51例,有效率为82.26%。
中西医结合组有效56例,有效率为90.32%。
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避免了手术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上消化道出血;中西医结合;溃疡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2-0143-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的急危重病变。
上消化道出血的速度、出血量、出血部位、抢救成效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直接的关系,可危及生命。
笔者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1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84例,女40例。
年龄23~77岁,平均52岁。
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西医对照组(62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21例,急性胃黏膜病变8例,胃部恶性肿瘤3例;中西医结合组(62例)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0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22例,急性胃黏膜病变7例,胃部恶性肿瘤3例。
1.2诊断标准
(1)有慢性溃疡病史、肝炎病史、非甾体抗炎药物服用史及其他无原因病史;
(2)主要症状为呕血及黑便,伴或不伴口渴、小便少、心慌及失血性休克,并能排除消化道以外的出血情况;(3)胃镜下明确病因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溃疡、胃部恶性肿瘤等(急诊胃镜均在24~48 h内进行),镜下做好止血准备。
1.3治疗方法
1.3.l西医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禁食水、留置胃管,应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断剂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内酸度,胃内注入硫糖铝或蒙脱石粉保护胃肠黏膜,止血药常规选择血凝酶1 kU静推,1次/12 h,及止血敏和止血芳酸针剂,积极补充血容量,根据失血程度适当补充红细胞悬液,肝炎后肝硬化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因出血多且急,常规留置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另加奥曲肽针剂持续静滴可明显减少门静脉及其侧支循环血流量并止血。
1.3.2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将中药(三七粉3 g,白芨粉3 g,大黄粉3 g)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混匀,经胃管注入或口服,8 h/次,并配合中成药生脉针静滴。
1.4疗效判断标准
(1)有效:出血停止或无活动性出血。
呕血黑便停止,大便转黄,大便常规加潜血均阴性。
血常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上升,血压稳定并上升。
胃镜检查出血停止,胃内潴留液不是血性的。
如果符合上者之一即为有效。
(2)无效:出血不止,病情进一步加重,血压及血红蛋白持续下降,失血性休克或出血量增加,
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及患者抢救无效死亡者为无效。
2结果
西医对照组:有效51例,有效率为82.26%。
其中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6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6例,急性胃黏膜病变8例,胃部恶性肿瘤1例;无效11例,无效率为17.75%,其中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5例,胃部恶性肿瘤2例。
中西医结合组:有效56例,有效率为90.32%,其中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9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9例,急性胃黏膜病变7例,胃部恶性肿瘤1例;无效6例,无效率为9.68%,其中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脉高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3例,胃部恶性肿瘤2例。
3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急危重病变,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引起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原因有很多种,常见病因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胃内酸碱度、溃疡的深浅、侵蚀血管的程度、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及黏膜表面的情况直接影响出血量、速度及病情严重程度[1]。
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它较H2受体阻断剂的抑酸作用强且持续时间长,其抗酸作用可维持24 h之久,随着胃酸分泌量降低,胃内pH升高,能有效灭活胃蛋白酶,有助止血。
硫糖铝和蒙脱石粉均为黏膜保护剂,能与出血创面带电蛋白质渗出物相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黏膜面,故可有效保护出血创面而止血。
奥曲肽为血管加压素8肽,能收缩并减少内脏血管血流,具有止血作用,且较垂体后叶素作用更强,不良反应更少,适应证更广,通过快速止血,减少出血量,从而降低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提高生存率,据报道它还可同时降低门脉压力,减少食管胃底静脉出血的概率。
上消化道出血根据病因病机辨证来看为血证吐血,病位在胃、肠,与肝脏、脾脏有关。
病因为内伤饮食,嗜酒过度,嗜食辛辣厚味,蓄积肠道,积湿蒸热,阳明热盛,灼伤血络;七情刺激,忧思恼怒,迫血妄行,皆可动血;如怒伤肝,气郁化火,横逆犯胃,损伤胃络;过度劳累,摄生不当,正气受损,阳气虚弱则无力统摄,阴血亏虚则虚火妄动,以致络损血溢;脾气虚弱,不能生血统血,或肝虚不能藏血,血无所归,而致吐血、便血。
病情多有虚实之分,并可由实转虚,相兼为患[2]。
根据两组临床观察,西医对照组主张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肠黏膜,止血,补充血容量对症及支持疗法。
而中西结合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白芨、三七、大黄粉止血,其中白芨含挥发油、黏液质、淀粉,具有较好的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功效。
三七有化瘀止血和补血功效,而大黄具有攻积导泻,泻下通便等功效,大黄对上消化道运动有抑制作用,因而可减轻出血部位的机械损伤,有利于血小板在血管破裂处凝集,从而起到止血作用。
且大黄可促进肠道积血排泄,对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降低由于肠道积血诱发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3]。
根据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出血疗效的评估,口服中药粉剂,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不受技术条件限制,并加以生脉注射液可益气、摄血,周脱生津。
总之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避免了手术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益农.关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诊断和治疗问题[J].中华内科杂志,2007,8(6):10-12.
[2]于鹤轩.中医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2009,27(1):51.
[3]宋国培.上消化道出血药物止血疗效评估[J].中华消化杂志,2008,21(6):37.
(收稿日期:2012-04-25)(编辑:田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