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六单元文言文中考题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课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6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
句子:
理由: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分)答:
答案:
5.(1分)
柳宗元
6.(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4分)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
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008深圳市
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1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
..不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
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4分)
答案:6.(1)大约(2)呆呆的样子7.(1)水格外清凉。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8.此题答案多元化。
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
《岳阳楼记》中考题专练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4.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退”指的是处江湖之远;
“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5.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2分) .‘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2分)
①前人之述/备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6.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文中的“前人”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个完整诗句。
(2分) 示例一: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示例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译文: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倾斜,船桨折断。
9.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3分)
答: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10.岳阳楼风景管理处拟在门票上印制“岳阳楼简介”,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
(3分)
答: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登上此楼,可以观赏洞庭
湖的壮美景象。
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曾写下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岳阳楼因此闻名天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_________形成了对比。
(2分)
14.“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5.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
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3分)
答案:
I2.(4分)(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心理)。
(2)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各2分)
13、(2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迁客骚人(每空1分)
14.(3分)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1分)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1分)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1分)。
15.(3分)提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呵。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15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在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4.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15.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答案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3分)
11.《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气象万千;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心旷神怡。
12.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下句:醉翁亭清幽秀美桃花源恬静优美小石潭凄清幽邃(抓住景物特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
13.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13、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与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刻苦自励”分不开的。
(答案中抓住了“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刻苦自励”等关键语句来谈与《岳阳楼记》中的胸襟抱负之间的联系即可)
11、赏析下面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1、这上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浩大的气势。
2.第②段说“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览物之情”的“异”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用现代汉语把下面句子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大,宽阔的毫无边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天气景象千变万化。
4.下面一则链接材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什么联系?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链接】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4.范仲淹:表达出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孟子: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百姓,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以百姓为先为本,和百姓同甘共苦,即民本思想。
6.两段写景的文字,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请说说引起“登楼者”情感变化的两个原因。
(2分)个人的遭遇(以己悲)外物的触发(以物喜)
7、赏析下面的句子。
(3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比喻贴切(动静互衬),形象地描摹出月光下跃动的水波和沉璧似的月影的美好之态。
5 、《岳阳楼记》中写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的当今社会有没有像古仁人那样为了他人或工作,不计得失、默默奉献的人物?请举出一例,并对他(她)的精神作简评.( 2 分)
《醉翁亭记》中考题专练
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简要概括选文的内容要点,并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①写太守与滁人游乐、宴饮及醉归的场景。
②寄情山水(热爱自然),与民同乐。
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驾了“西南诸峰”、“”“ ”、“醉翁亭”等景物。
琅琊(山) 酿泉
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满井游记》中考题专练
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的特点。
(2分)
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分)
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22.甲文(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
(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
(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
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携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艳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1.(2分)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12.(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13.(2分)请你从《钱塘湖春行》中找到一句与“余寒犹厉”有类似感受的诗句。
14.(2分)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答案】三(12分)古诗文阅读
11. (2分)早莺新燕渐欲浅草才能\微润始解乍明新开始掠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12.(2分)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13.(2分)几处早莺争暖树
14.(2分)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意思相近即可)
18. 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
“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试作分析。
(3分)
【答案】
示例:“若脱笼之鹄”可以体现“潇然”,因为这一句表现了作者目睹美景后心情愉快,举止如鸟儿脱笼一般无拘无束与“潇然”一词很吻合。
体现“潇然”的内容有:游人活动、动物悠然、“惟此官”、“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