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3套试卷〗嘉兴市2019年中考单科质检化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氢气是清洁能源
B .滥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水体污染
C .钢和塑料都是有机合成材料
D .水和无机盐都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答案】C
【解析】A 、氢气燃烧后只能产生水,没有任务污染,属于清洁能源;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 、滥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水体污染,影响生态环境;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 、钢是铁和碳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 、水和无机盐都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2.已知:()32232CaCO CO H O Ca HCO ++=,且Ca (HCO 3)2易溶于水。
按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当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先发生反应:Ca (OH )2+CO 2═CaCO 3↓+H 2O ,当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碳酸钙与遇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A 、由上述分析可知,沉淀的质量不可能增大到一定值时不再变化,故A 错误;
B 、由题意可知,开始时沉淀的质量应为0,故B 错误;
C 、由上述分析可知,溶液的导电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故C 错误;
D 、由上述分析可知,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减弱,当氢氧化钙完全反应时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小到最小,随着二氧化碳与碳酸该的反应,溶液的导电能力又增强,当碳酸钙完全反应后,不再增强,故D 正确。
故选:D 。
3.已知HClO 与H 2SO 3都是弱酸,两者可发生反应2324HClO H SO HCl H SO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 .生成物都具有挥发性
C .HClO 溶液的pH 可能大于7
D .该反应过程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答案】D
【解析】A 、HClO 与H 2SO 3都是弱酸,两者可发生反应2324HClO H SO HCl H SO +=+,该反应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A 不正确;
B 、硫酸不具有挥发性,故B 不正确;
C 、HClO 溶液显酸性,溶液的pH 不可能大于7,故C 不正确;
D 、H 2SO 3、H 2SO 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4、+6价,该反应过程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故D 正确。
故选D 。
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海水晒盐
B .品红扩散
C .酚酞变红
D .干冰升华
【答案】C
【解析】A 、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 、品红扩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 、酚酞变红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 、干冰升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
【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
A.B.C.
D.
【答案】D
【解析】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漏气;
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不漏气;
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虽然实验装置不同,但原理都是依据密闭装置中存在压强差,从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判断装置是否漏气.有些装置比较复杂或者学生平时比较少见,造成不会分析而出错.6.类比推理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A.烧碱是碱,同理纯碱也是碱
B.浓盐酸有挥发性,同理浓硫酸也有挥发性
C.氧化铜与盐酸发生反应,同理氧化铁也与盐酸发生反应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同理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硫酸
【答案】C
【解析】A、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推理错误。
B、浓盐酸有挥发性,浓硫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故选项推理错误。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铜与盐酸发生反应,同理氧化铁也与盐酸发生反应,故选项推理正确。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C。
7.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
..的是
A.实验中a、c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与
B.实验中a、b处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a处白磷燃着后很快熄灭,原因是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D.管口小气球的使用体现实验绿色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绿色化学.可根据燃烧的条件和图示条件分析
空气中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需要氧气。
故A正确
B、同样的条件下a燃烧而b不燃烧,说明需要的温度不同,故B正确
C、a处白磷燃着是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故C错误
D、管口小气球能收集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不污染空气。
故D正确
8.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下不正确的是()
A.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在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不蒸干),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
C.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甲=乙>丙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C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图进行解答,选择正确的说法。
【详解】A、在同一温度时,曲线越高,溶解度越大。
在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不符合题意;
B、在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在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不蒸干),析出的晶体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C、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乙>甲>丙,把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甲、乙两种溶液分别变为不饱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等于t1℃时的溶质量分数,丙溶液有晶体析出,溶质量分数小于t1℃时的溶质量分数,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乙>甲>丙,符合题意;
D、从曲线图可以可知,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比乙的大,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化学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期饮用蒸馏水有益健康
B.肥皂水遇到硬水容易起浮渣
C.超过保质期的牛奶可以食用
D.为了健康大量服用保健品
【答案】B
【解析】A. 蒸馏水是纯净物,只能提供水这一种营养素,长期饮用蒸馏水不益于健康,选项错误;
B. 硬水中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肥皂水遇到硬水容易起浮渣,选项正确;
C. 超过保质期的牛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甚至会产生有害物质,不可以食用,选项错误;
D.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各种元素都有合理的需求量,人体中含量过高或过低都对人体产生危害,不能为了健康大量服用保健品,选项错误。
故选B。
10.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灰石B.盐酸C.胆矾D.石灰水
【答案】C
【解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详解】A、石灰石中含有碳酸钙和一些杂质,属于混合物。
B、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C、胆矾是硫酸铜的晶体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D、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
故选:C。
11.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
下列从化学角度对画线部分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分子在不断运动
B.“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反复煅烧锤打氧化,降低含碳量,变成钢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但并未发生化学变化
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
【答案】C
【解析】A、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知骤暖说明气温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所以“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故A正确;
B、生铁炼成钢,要降低含碳量,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变成钢,故B正确;
C、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故D正确。
故选C。
12.下列关于家庭小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淬火后的钢针制钓鱼钩
B.用加热的方法修补电木等热固性塑料
C.用食盐除去热水瓶内的水垢
D.用食品级小苏打和柠檬酸等自制汽水
【答案】D
【解析】A、淬火后的钢针韧性减弱,不能用来制钓鱼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电木等热固性塑料受热不能熔化,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氯化钠不能和水垢中的物质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碳酸氢钠能够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可以用食品级小苏打和柠檬酸等自制汽水,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填空题
13.如图是两种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写出它们能形成单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2)写出它们能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
(3)写出它们能形成的阳离子的化学符号______。
【答案】Mg Cl1MgCl1Mg1+
【解析】(1)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质子数为11,为镁元素,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Mg;
元素的核内质子数为17,为氯元素,形成单质的化学式为Cl1;
(1)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镁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则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Cl1.
(3)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形成的阳离子的化学符号为:Mg1+.
答案:(1)Mg、Cl1;(1)MgCl1;(3)Mg1+.
1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在厨房里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
①下列食物中,能提供大量蛋白质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 牛奶
B 大米
C 蔬菜
②厨房中能用来除水垢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
汽车、高铁、飞机等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
①汽油是汽车常用的一种燃料。
将石油加热,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汽车的铅蓄电池工作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Pb+PbO2+2H2SO4=2X+2H2O,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高铁车头的玻璃是用无机玻璃、树脂、塑料等粘合而成,能耐受强大的撞击力,这种玻璃属于
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 无机非金属材料
B 合成材料
C 复合材料
③制造飞机使用了硬铝(铝铜镁硅合金),其中铝元素的某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则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PbSO C3
【答案】A醋物理4
【解析】(1)①A、牛奶富含蛋白质
B、大米富含糖类
C、蔬菜富含维生素
故填A
②水垢主要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可以用酸性物质去除,厨房中可用食醋。
故填:醋
(2)①利用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
PbSO。
应前后原子的的个数不变,该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4
PbSO
故填:物理,4
②高铁车头的玻璃是用无机玻璃、树脂、塑料等粘合而成,故属于复合材料。
故填:C
③根据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
故填:3
15.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固体,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不考虑水分蒸发),甲、乙固体溶解度曲线如图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图3中N表示的是甲的溶解度曲线
图2中的甲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图2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将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
图1中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CDE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1,烧杯中甲由剩余,那么甲一定是饱和溶液,乙没有剩余,可能是饱和溶液;同时可知,20℃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故曲线M是甲,曲线N是乙的溶解度曲线,A错误;加热到50℃时,甲中没有固体剩余,甲可能是饱和溶液,但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错误;由于加入的甲乙的质量相等,且在完全溶解,故图2中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正确;30℃甲乙的溶解度相等,20℃时,乙依据完全溶解,故图2中两溶液降温至30℃一定都不会析出晶体,D正确;图1,烧杯中甲由剩余,乙没有剩余,溶剂的质量相等,那么图1中甲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E正确。
考点:溶解度曲线
16.用固体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1溶液,需NaCl_____g。
(2)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用_____滴加。
(3)下列情况对所配制溶液质量分数无影响的是____
A 氯化钠含有杂质
B 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C 配好的溶液装瓶后,烧杯内有溶液残留
【答案】3 胶头滴管 C
【解析】(1)配制50g质量分数为6%的NaC1溶液,需NaCl的质量=50g×6%=3g;
(2)在量取水的操作中,当水面接近所需刻度时,应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防止添加过量。
(3)下列情况对所配制溶液质量分数无影响的是:
A、氯化钠含有杂质,导致溶质质量偏小,质量分数偏小;
B、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则实际量取气体体积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配好的溶液装瓶后,质量分数不会改变,烧杯内有溶液残留,不会影响质量分数;
故选:C。
三、实验题
17.实验室部分仪器或装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
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_____(填仪器字母)进行组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在制取过程中,小雨同学选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结果发现小木条始终不灭,说明该瓶气体没有集满。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①____,②______(写出其中2条)。
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
为获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上图所示的H装置和I装置进行除杂和干燥,导管口连接的正确顺序是:气体→_____→F。
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发生装置与制二氧化碳的相同,收集方法可采用____(填“向上”或“向下”)排空气法。
CaCO+2HCl=CaCl+H O+CO↑装置漏气药品量不足
【答案】ABCD
3222
c d a b
→→→向下
【解析】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详解】(1)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是常温下发生的,故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
CaCO+2HCl=CaCl+H O+CO↑。
的ABCD进行组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22
(2)在制取过程中,小雨同学选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并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结果发现小木条始终不灭,则说明有氧气存在,该瓶气体没有集满。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①装置漏气,②药品量不足。
(3)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
为获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上图所示的H装置和I装置进行除杂和干燥,先除去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气体要从长管进,短管出,
→→→→F。
然后用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导管口要长进短出,故连接的正确顺序是:气体→c d a b
(4)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发生装置与制二氧化碳的相同,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故收集方法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
【点睛】
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18.小芳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取与性质验证的组合装置(如图1)。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放出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后,关上活塞,A 中出现大量气泡,B 中白磷燃烧,C 中液面下降,稀盐酸逐渐进入D 中。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B 中白磷能够在水下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E 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4)用F 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块状固体碳化钙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 2H 2)气体,该反应十分剧烈。
因此图2供选的气体发生装置中最适合制取乙炔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答案】2H 2O 22MnO 2H 2O+O 2↑ 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 溶液由紫色变红色 CO 2+H 2O=H 2CO 3 密度大于空气 C
【解析】(1)由题意知,反应物是双氧水,生成物是水和氧气,反应条件为二氧化锰,故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 22MnO 2H 2O+O 2↑;故填:2H 2O 22MnO 2H 2O+O 2↑;
(2)B 中白磷能够燃烧的原因是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故填: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
(3)E 中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填:溶液由紫色变红色;
CO2+H2O=H2CO3;
(4)用F装置收集二氧化碳的依据是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故填:密度大于空气;
(5)用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碳化钙与水反应制备乙炔(C2H2),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因此不需要加热;该反应比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更加剧烈,因此选用有分液漏斗的装置,因为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的速度。
故选:C。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熟练掌握氧气的反应原理、制取和收集方法;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注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四、计算题
19.某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图2该同学能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该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淀质量/g 0 1 n 3 4 5 m
则m=__________。
加入10gNa2CO3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图2中画出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
________
【答案】2.2g;5;Na2CO3+CaCl2=CaCO3↓+2NaCl
【解析】试题分析:(1)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与碳酸钙反应的HCl的质量= 50g×7.3%=3.65g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44
3.65g x
=x=2.2g
考点:化学方程式计算。
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不同于其他的是
A.用食醋除水壶中的水垢
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
C.用泥土烧制陶器
D.在蚊虫叮咬处涂肥皂水消肿止痒
【答案】B
【解析】A、食醋中的醋酸会和水垢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镁、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用活性炭除去异味,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用泥土烧制陶器的过程中,泥土转化为了陶瓷,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肥皂水显碱性,会和蚊虫叮咬时分泌的蚁酸发生化学反应,消肿止痒,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2.“关爱生命,注意安全,拥抱健康”是永恒的主题。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发现火险,火势较大,应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B.使用含氟牙膏可以防治氟斑牙和氟骨病
C.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D.人体缺少维生素A会患坏血病
【答案】A
【解析】A、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可拨打119火警电话,身陷火灾现场,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自救,故说法正确;
B、含氟牙膏可以防治人体缺氟而导致的龋齿,氟斑牙和氟骨病是氟过量引起的,故说法错误;
C、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有一百多种,不是人体都需要,故说法错误;
D、人体缺少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故说法错误;
故选:A。
3.银是导电性最好的金属。
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银元素的信息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B.质子数为47 C.元素符号为Ag D.中子数为44
【答案】D
【解析】A、银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银原子质子数是47,该选项说法正确;
C、银元素元素符号是Ag,该选项说法正确;
D、银原子中子数为108-47=6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睛】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得到的混合溶液的体积恰好为2L
B.20℃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恰好为2g
C.20℃1g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1g稀盐酸所得溶液质量恰好为2g
D.20℃1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1g氯化钠固体得到2g氯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A、分子之间有间隔,常温下将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要进入彼此的分子间隔中,而使总体积小于2L,故不正确;
B、根据镁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H2SO4═MgSO4+H2↑,镁和硫酸反应的质量关系为24:98,况且该反应中还生成了氢气,所以后得到质量不能为2g,故不正确;
C、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可以知道,1g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1g稀盐酸所得溶液质量恰好为2g,故正确;
D、根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知,溶液既已饱和,在不改变温度和溶剂的质量的情况下是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故不能得到2g氯化钠溶液;故错误。
故选:C。
5.如表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等质量的铁和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
加水稀释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
加大理石
D.等质量、等浓度的过
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等质量的铁与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锌的活动性强,锌比铁反应的快,根据化学方程
式:Zn + 2HCl = ZnCl2 + H2↑、Fe + 2HCl = FeCl2 + H2↑可知,每65质量的锌能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每56质量的铁能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最终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比锌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多,故A错误;
B、稀硫酸是酸性溶液,无论如何稀释都不会变成碱性或中性溶液,故B错误;
C、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每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反应会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反应后溶液质量先增大,然后不变,故C正确;
D、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不会增加氧气的产量,只会加快反应的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6.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木炭脱色制白糖B.硫酸用于生产染料
C.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D.用发酵粉蒸馒头
【答案】A
【解析】A、使用的是活性炭作为脱色剂生成白糖,木炭不干净,错误;B、硫酸的工业用途广泛,如生产染料、农药、化学纤维、塑料等,正确;C、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于磁悬浮列车,正确;D、发酵粉可以用于蒸馒头,正确。
故选A。
点睛: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
7.如图下列所示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对玻璃片呼气B.蜡烛燃烧
C.湿衣晾干D.灯泡通电发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考点:物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