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回声第二课时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回声第二课时9篇回声第二课时 1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⑶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
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小声自由读。
⑵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⑶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⑷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⑸指导读句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①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②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
⑹(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
)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⑺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⑵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捡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⑶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⑷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⑸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
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⑹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波纹荡
⑺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⑻齐读这个自然段。
⑼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碰
水的波纹河岸
荡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⑵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⑶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⑷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石壁
返
⑸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⑹填空练习:
①水的()碰到()又()回来。
②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也要()回来。
③小结板书:明白
④分角色朗读这段。
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
(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3、完成课后练习题
4、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5、布置作业: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抄写生字词。
6、附板书设计:
回声
碰
水的波纹河岸
荡
奇怪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石壁
返
回声第二课时 2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2.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声音(板书“回”)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生字
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预习任务完成了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了?(大屏幕出示词语)
谁来读一读!开火车读。
读的真不错,看这样你还认识吗?找个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字认得真不错,请同学们看着课题;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三、初读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四、细读感悟。
1. 谁来读第一段?
(出示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
2.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谁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
3.就在这么美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
读第二、第三段。
(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
4.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
5.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把学说的话找出来。
)
6.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
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你从哪看出来的?(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
7.说明他心里怎么样?(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8(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
谁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大家拿起笔,把它画出来。
9.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
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10.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发表意见)
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
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对比填空)
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对,一起一伏地在动。
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11.同学们真聪明。
所以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回声。
)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
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
12.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明白了。
)
从哪看出来的?(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那你能高兴得读一读吗?
(启发: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
)
13.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接读)
小青蛙高兴吗?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
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
它又回到桥洞体会回声的乐趣去了。
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想一想,再哪些地方还可以听到回声呢?
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惊喜。
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听一首歌,歌的名字也叫《回声》。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上这节课的过程中,我觉得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很恰当,还有待于提高。
特别是对一些答题答不对的学生,既要让该生认识到回答的不对,还不能打消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究竟如何评价才恰当呢?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深思。
在教学1—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结果变成了齐读。
如果先指名说一说自己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读课文,然后在读课文,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
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含量不够,今后还要加强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教学这一课让我对识字教学的方法又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我们教研组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时,是针对当时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进行研究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知道在课下通过哪几个步骤学习生字。
可以说,学生有了一定自学生字的能力。
在学生这样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逐字的进行生字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就等于是把预习的过程又做了一遍,这样就导致了一些
已经会了的学生不听讲的结果。
在教学形式上也要做一些改进,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不高,但是,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很浓,这样就可以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意思,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朗读课文,在多次与生字见面的基础上,掌握生字。
在第一课时中不集中学习生字,而是只对预习的生字进行反馈、检查,对学生反馈的难字进行学习、指导书写,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在这一课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有些需要理解字意的生字也可以安排在这一课时进行学习。
第三课时可以安排一些生字的练习并练习书写一、二课时中没有涉及的生字。
回声第二课时 3
【回声】
〖理解〗
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倒影】
〖理解〗
倒立的影子。
〖例句〗
平静的湖面映着别墅的倒影。
【周围】
〖理解〗
环绕着中心的部分。
〖搭配〗
站在周围,观察周围;周围的环境,周围的情况,周围的群众,周围的天气。
〖例句〗
经过治理,小区周围的噪音小多了。
【激起】
〖理解〗
本课指(水)因受到阻碍或震荡而向上涌起。
〖例句〗
帝国主义的入侵,激起了人民愤怒的抗议和反击。
【返回】
〖理解〗
回;回到原来的地方。
〖例句〗
你把信送到以后,要立即返回。
圈quàn(圈定、圈套)倒dào(倒车、倒打一耙)
juàn(猪圈、圈养)dǎo(倒霉、摔倒)纹(皱纹、指纹)圆(圆满、圆圈)
文(文化、英文)园(园丁、公园)
回声第二课时 4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31课《回声》。
这一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有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有海涵的说明文,有图文并茂的科学连环画,介绍了气象、航天、动植物及农业科技等丰富的科学知识。
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
小青蛙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二)过程与方法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把学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会学习语言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感悟“拾、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二)难点: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青蛙头饰
学生现在上二年级了,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本领,写字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了提高。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媒体辅助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
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创设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识记生字,感悟课文,第二课时,复习巩固,
指导书写。
我重点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5分钟)(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20分钟)(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放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们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
我接着问:“为什么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回声》,我板书课题,生书空。
(这样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接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新课。
)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老师把注意力引导到两个主要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我们就带着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
2生读完后,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
(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例如开火车、赛读等。
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学生自己想各种方法识记生字,培养了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感知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一步引导学生细读感悟。
1本环节我首先创设情境:有一天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发生了奇怪的事情。
①指生读1、2段,其余思考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②指导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
2感悟3—6段,重点4、5段
①妈妈怎么说?怎么做的?
学生用-----画出妈妈的话,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②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③课件出示填空
青蛙妈妈()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起一圈圈波纹。
波纹()到河岸,又一圈圈地()回来。
(学生填空捡、扔、激、碰、荡五个动词,并做动作感悟动词的用法。
还可以选取其中几
个动词说句子,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
④课件演示水波的变化,对比理解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⑤说说回声的形成师填空提示: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
这样,小青蛙就听到()啦。
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演示、讨论、填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了解回声现象,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
⑥(《语言课标》中指出,各个学生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因此在理解回声之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就把自己当成小青蛙或青蛙妈妈,体会小青蛙的心情,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等语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
2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很多问题等你自己去寻找答案。
(小学语文姓小,但内涵并不小,我牢固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课内引向课外。
)
(五)作业超市
1和家长或小伙伴戴上头饰演一演。
2在空旷的屋子里大叫几声,亲身体验回声带来的乐趣。
3推荐《金色的小船》《语文经典读本》中的相关文章。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六)板书设计
31 回声
碰到
波纹←→石壁
返回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又在板书中巩固了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
总之,在课堂上我的教学理念就是崔峦老师所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今天我就说到这里,不当之处恳请领导老师批评指证。
谢谢大家回声第二课时 5
【片断】
第四、五段教学。
【教学思路】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
(课件或投影)
⑴观察水的变化。
⑵口述水的变化。
⑶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⑷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⑴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⑵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
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回声第二课时 6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回声吗?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讲的。
二、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找出图文对应的段落。
二、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三、检查初读效果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一段有几句话:讲的是什么?
⑵“倒影”是什么意思?(结合图的理解)
⑶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把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成的圆形比作大月亮)
2、指导朗读描写美丽景色的第二句话,注意句间停顿。
3、齐读第一段。
二、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学生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
(桥洞底下)提问:
1、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
“周围”指什么地方?“美丽的的景色”指什么?结合图(一),联系课文第一段说明。
2、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齐读第二段。
三、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
小青蛙为什么很奇怪?它是怎么问妈妈的?
1、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四、图文对照。
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1、默读第四、五自然段,观察第二幅插图,思考:青蛙妈妈带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图文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3、借助图(二)理解画出的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5、分角色朗读四、五自然段。
6、填空练习
⑴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回来。
⑵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 ),也要回来。
7、引导学生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