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人物心理分析
《罗生门》不愧是史上著名的心理悬疑电影。

整个影片围绕一宗案件的披露展开,衔接了四个人对真相的叙述。

中,四个叙述者各执一词,讲述了四个不同的故事。

那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
首先,我们理清一下案件。

案发三天后,武士的尸体被樵夫发现。

到此时,可以确定的事实有:1.女人被强暴;2.武士死亡(自杀或他杀);3.强盗和女人都活着,并且出现在公堂上;4.匕首不翼而飞。

至于案发当时的其他细节四个叙述者都有不同的杜撰,而真相只有一个。

真理永远都是相对的,局中人总是向局外人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这源于局中人在面对局中的矛盾时都是脆弱的,无法正视自我,在自我肯定和自我诠释的无意识动机驱动下,局中人便采用否认、升华等防御机制来寻求内心平衡,从而出现了欺骗自己、欺骗他人等不诚实和自私的举动。

影片中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故事版本,根源于当事人的立场和动机不同。

我们先来推断一下匕首的去向。

樵夫在开堂证供中便矢口否认自己看到除女帽、武士帽、绳子和护身符盒子之外的其他东西,并声称自己第一个发现了武士尸体并报官,其反应带有一定的伪装性。

在罗生门避雨时,樵夫表现的非常迷茫,因为三个当事人在公堂上讲述了不同的故事,他大惑不解。

最后,在乞丐的逼问下,他讲出了看似最后真相的另一版本故事。

从樵夫一连串的反应我们可以断定匕首被其拿走。

而他在公堂上的说辞只是为自己开脱,在罗生门的大惑不解也只是为了迷惑和尚和乞丐。

关于樵夫的叙述有两种可能:1.他并未看见事情真相,只看见尸体和其他东西,偷走了匕首,而他的叙述纯属自己猜测,服务于为自己开脱,有转移注意力讨好乞丐的意味;2.他看见了事实真相,但因自己偷走匕首,便隐瞒了此细节,但其他叙述属实;3.他看见了事实真相,但出于其他原因(如被最后在场的当事人发现并用匕首贿赂)并未说出,此种可能性较低。

这种推断且作为最后的对比和辅证。

让我们且放下当事人的说辞,按照人物的心理根据各种迹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封建社会的日本,武士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高于普通农民和商人,从武士夫妇的装束以及武士想买强盗的剑和镜子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家境还算不错。

少妇年轻貌美,正值青春年华,而封建社会对女性有太多的管制和束缚,倡导对丈夫的无限顺从和忠诚,妇女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少妇出门戴面纱)。

在倡导女性持操守节的封建社会,婚姻双方大都尊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种社会倡导的行为模式与一个年轻貌美女性潜意识中最深层次的愿望往往格格不入。

少妇身为武士的妻子,更是受到束缚。

另外,根据弗洛伊德的学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自己的第一个男人往往充满了敌意(因为他夺去了自己压抑多年保持的贞操,在婚后这种代价并未获得理应的补偿),这也是很多原始部落至今仍保留处女禁忌的原因。

现代人对性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少用不同范畴来划分性的驱力和对象。

性是一种自内向外的驱力,力求得到满足,因人是具有理性的社会动物,才会选择合适的对象发起行动。

我们可以推知起初强盗侮辱少妇时,她竭力反抗(意识仍主导和控制其行为),但后来便屈从了(潜意识最深处的欲望和动机爆发),否则她完全有机会用匕首刺伤强盗。

(这里可以借用一个小故事加以说明:一个妇女状告一男子强暴自己要求赔偿,在法庭上,女子与男子争吵,成功夺走赔偿金。

法官说:“如果你在案发时也如这般勇猛,今天的一切都不必”。

)而这一切都被绑在一边的武士目睹。

我们可以推断一下少妇受辱后的心理状态:有对丈夫无能的愤懑和不满,
有对自己失贞的屈辱以及对强盗孳生的既爱又恨的微妙感情。

在这三种复杂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她不可能跑去求取丈夫的安慰,她必定了解丈夫身为一个武士的尊严。

可知少妇在公堂上的说辞并不可靠,她并非像自己所说那样是个贞洁烈妇,对自己的丈夫忠贞不二。

她的眼泪不过是发泄自己内心悲痛和赢得他人同情的工具。

至于武士在看见妻子受辱后,内心也很复杂:有对强盗的痛恨、对妻子的憎恶、也有对自己的屈辱感。

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他是不会
自杀的,因为他尚有情绪,尚有采取行动、做出决断的驱动力,人只有在绝望的时候才会自杀。

所以,武士的说辞也不可靠,他应该是被别人杀死的。

他之所以说自己切腹自杀是为了成就作为一个武士的荣耀和尊严。

而且他可以放弃供出杀害自己的凶手,说明其内心对此人的仇恨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远不及对妻子的憎恨,应该有一种更具有压服性的情绪,很有可能他内心臣服于此人。

所以,可以推断他是和强盗决斗失败而被杀,愿赌服输。

反过来,若他是被其他嫌疑人以不正当手段(其他嫌疑人不可能也不会具备跟他决斗的条件)杀害,他完全可以大喊冤屈,这也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尊严。

根据以上推断,大体可以确定案件主线:强盗觊觎少妇美色,欺骗武士将其绑住,并当面将其妻子侮辱。

事后,他与武士决斗,将武士杀害。

就结果而论,强盗和樵夫的叙述有可取性,但两个版本中间细节有多处相互矛盾,产生了以下疑点:1.强盗侮辱少妇后是安慰她还是扬长而去;2.强盗和武士的决斗是如何发起的,少妇在中间起了什么样的作用;3.决斗中两人表现如何,是否如强盗所说那般激烈和英勇。

我们先对强盗和武士做一个分析:从强盗自述骗少妇的过程和细节——他说,当他看到女人因为听到丈夫生病而目光冰冷时,他充满了对其丈夫的嫉妒和憎恨(这段叙述无关紧要,强盗没有歪曲的必要,我们可以假设符合事实。

),以及强盗之前的恶劣行径可以看出,他生性凶残,好竞争,好胜心强。

再来看看武士:武士在强盗的利诱之下,丢下妻子,前去看宝剑和镜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比较注重利益、会盘算的人。

他在看到妻子受辱后情绪复杂,极有可能不愿为了她冒生命危险。

而此时强盗必定也会觉得缺乏竞争,少妇已是自己的战利品,从而放弃为少妇的争斗。

就结果而言,武士确实为强盗所杀,我们可以推测少妇在两人的争斗中起到了重要的激发作用。

分析少妇的动机:其一,此时,她内心已经臣服于强盗,因他比丈夫更强、更有热情;其二,她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不能让两个男人都知道自己的丑事。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樵夫的叙述基本符合真相,其最后道出了自
己看到的事实。

强盗的叙述大体符合事实框架,但细节多有歪曲,这源于他的好胜心。

强盗本来就声名狼藉、罪恶滔天,自知难以逃脱罪责,因而对自己杀害武士供认不讳。

他对自己的打斗能力多有夸大,据樵夫所说,两人打斗都很龌龊,并未大战23回合。

另外,强盗自述女人是因自己的力量而臣服以及拒绝承认武士唾弃少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抬高自己。

这里还有一个疑点,就是:强盗既然将武士的剑换酒喝,拿走了弓箭,并骑走了少妇的马,为何不拿走那把贵重的匕首。

我们做出两种推测:1.强盗在侮辱少妇时,注意力完全被少妇的美色吸引,忽略了匕首。

过后,他们聚集在武士这边,因情绪激烈而忘却了丢在另一边的匕首;2.匕首丢在另一边,三人聚集在一起时,刚好被藏在暗处的樵夫偷走。

综合所有的分析,可以推断樵夫的叙述大体符合事实。

并且,他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没有歪曲事实的必要。

从片尾他收养了弃婴可以看出樵夫身为六个孩
子的父亲,生活很困窘,他很有可能见到匕首动了恻隐之心。

但总体上他身为一个社会底层的人是老实善良的,在常态下不会做出大恶之事。

只不过保留了自己偷走匕首(案发中间或案发后所有人都离场)的细节。

而其他三个当事人出于自己的立场,都或多或少地歪曲了真相。

以上所有分析仅为个人闲来无事的个人臆断,还有诸多疑点无法解释,仅供娱乐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