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经济学
第⼀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与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分类:世界银⾏将2009年⼈均GNI(国民总收⼊)⼩于3945美元的经济体都归为发展中经济体。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
(1)收⼊⽔平低下
(2)⽣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住房条件、医疗条件、⾷物条件、教育条件恶劣)(3)技术进步缓慢,⽣产率⽔平低下(缺乏技术创新能⼒和吸收先进技术能⼒)
(4)⼈⼝增长率⾼,赡养负担重
(5)失业严重,隐蔽性失业显著
(6)农业所占⽐重⼤,⼆元经济显著(规模较⼩的⼯业部门和规模巨⼤的农业部门并存)(7)⽣态环境恶化(过度开垦、⽆⼒建设污染处理设施、重⼯业较快发展)
(8)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
(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产⽣的时代背景
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问题:(1)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2)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
⼆战后发展经济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1)世界殖民体系迅速⽡解,殖民地相继获得政治独⽴
(2)苏美两⼤阵营展开竞赛
(3)联合国和世界银⾏等编制国家统计资料
(4)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三、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
1.形成与繁荣时期(从19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思路占统治地位)
(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业化和计划化等的重要性(三者相互联系,没有物质资本积累就不可能实现⼯业化;没有政府计划安排,难以迅速进⾏资本积累)
(2)反新古典主义倾向(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新古典主义所强调的市场的作⽤难以发挥)
(3)强调内向发展战略(⼀般不⽀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策略)
(4)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僵化、市场零散,市场的调节作⽤有限。
要靠政府进⾏⼲预,加速资本积累)
(5)热衷建⽴宏⼤的理论体系(认定⾃⼰的经济理论是普遍适⽤的)
2.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19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
(1)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标
(2)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3)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
(4)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
(5)重视国别研究
※第⼆阶段的很多理论是在第⼀阶段理论失败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两阶段可对⽐记忆3.新制度主义时期(从1980年代中期到现在)
(1)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
(2)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法的应⽤(使⽤新古典主义⽅法分析政治⾏为。
)
(3)新增长理论的兴起(即内⽣增长理论,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
(4)⽣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5)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狭义来说,社会信⽤度⾼,社会资本就⾼,交易成本就低,市场运⾏就有效率)
第⼆章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度量
⼀、发展的含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发展这些概念的联系)
经济增长:
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
⼀般⽤实际的国民⽣产总值(GNP)或国内⽣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
经济发展:
除了包括经济增长之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
包括:投⼊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产品构成变化与质量改进、居民⽣活品质提⾼、分配状况改善和贫困下降。
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不⼀定带来经济发展。
(必要不充分)
发展:狭义上实际含义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没有区别;⼴义上,发展的内容⽐经济发展更宽。
古雷特对“发展”的观点:发展包含有三个核⼼内容:⽣存、⾃尊和⾃由。
(1)⽣存。
包括⾷物、住所、健康和保护。
必须增加收⼊、消灭贫困,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收⼊不平等。
(2)⾃尊。
⼀个⼈在社会上要受⼈尊重,被⼈当做⼈来看待。
(3)⾃由。
主要是从物质⽣活条件中解放出来。
也包括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的⾃由。
⼈类发展:
认为增长只是⼿段,⼈类发展才是⽬的,⼀切以⼈为中⼼。
主要体现为⼈的各种能⼒的扩⼤:延长寿命、享受健康⾝体、获得更多知识、拥有充分收⼊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等等。
有增长⽽⽆⼈类发展的五种情况:
(1)⽆⼯作的增长(缺乏就业机会)
(2)⽆声的增长(缺乏民主和⾃由,缺乏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的机会)
(3)⽆情的增长(收⼊分配不平等)
(4)⽆根的增长(以毁灭⽂化多样性为代价)
(5)⽆未来的增长(⾃然资源耗竭、⼈类居住环境的恶化)
⼆、发展的度量
1.增长的度量指标:
实际GNP或GDP的增长率。
这⼀指标的缺陷:
(1)有些产品和服务不经过市场交换
(2)地下经济(underground economy)的存在(即⾮法交易存在)
(3)没有扣除⾃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类福利的损失与防治成本
(4)进⾏国际⽐较时,汇率换算不准确(⽤购买⼒平价计算可加以弥补)
2.发展的度量指标:
(1)物质⽣活质量指数;莫⾥斯提出。
三个指标:⼀岁时候的预期寿命、婴⼉死亡率、识字率。
每个指标都是百分制(前两个指标以当时世界上最⾼⽔平为100分,最低⽔平为0分,最后⼀者以⾃⾝为分数)。
指数为三者分数简单平均。
(2)⼈类发展指数;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提出。
三个指标:寿命、教育程度、⽣活⽔准。
寿命以出⽣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年⼈识字率与各级学校⼊学率加权平均获得(前者三分之⼀权重,后者三分之⼆权重);⽣活⽔准以调整的⼈均GNP 表⽰。
三个指标都是1分制。
三指标分数简单平均。
三、千年发展⽬标
千年发展⽬标主要内容:
(1)消除极端贫困与饥饿;(2)实现普及初等教育;(3)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性权⼒;
(4)减少⼉童死亡率;(5)提⾼孕产妇健康⽔平;(6)防⽌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
(7)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8)为发展⽽建⽴全球伙伴关系;
第三章经济增长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
按照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要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意愿投资(I)必须等于意愿储(S)
即:I (t ) = S (t )
当期资本存量等于折旧后的往期资本存量加新投资。
设资本存量的折旧率为δ。
则K (t+1)=(1-δ)K(t) +I(t)
⼀个经济的意愿储蓄总额,它等于储蓄倾向或储蓄率(s)与国民产品或国民收⼊(Y)的乘积
即:S (t ) = sY (t )
设资本-产出⽐为θ,表⽰⼀元产出需要⼏元资本⽣产出来假定,假定不变。
则K (t)= θY(t)
θY (t+1)=(1-δ) θY (t) + sY (t )得:δθ
-=-+=s t Y t Y t Y g )()()1( 结论:如果假定资本存量折旧率不变,经济增长率就由储蓄倾向和资本-产出⽐共同决定;⼜,假定资本-产出⽐不变,则经济增长率就决定于储蓄倾向或储蓄率,储蓄倾向越⾼,则经济增长率越⾼。
缺陷:(1)储蓄能全部转化为投资的假定。
(在发展中国家因为制度缺陷,这⼀点很难做到)
(2)资本-产出⽐不变的假定。
(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产出⽐不可能不变)
(3)只有资本(储蓄)⼀个变量,实际暗含假定资本-劳动⽐例不变。
(即使物质投资跟得上,也未必有⾜够多的熟练技术⼯⼈和管理者;同时,还意味着不能⽤劳动来代替资本,这不符合实际)
⼆、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
1.库兹涅茨的历史统计分析
库兹涅茨概括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的6个特征:
(1)⼈均产出和⼈⼝增长率都⾼,⼈均产出增长率更⾼
(2)⽣产率⾼且增长迅速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从第⼀产业转向第⼆产业再转向第三产业)
(4)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迅速变⾰(社会变得更加民主,更有效率)
(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
(6)经济增长在国际间的有限扩散(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局限于少数国家和⼈⼝范围内) 6个特征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1)产⽣于(2);(2)带来收⼊⼤幅度提⾼,导致(3);现
代化和⽣活⽇益丰富伴随着(4);现代运输与通信技术和经济发展,促进(5);但落后国家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6)。
2.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罗斯托,起飞理论)
6个经济增长阶段及其特征:
(1)传统社会。
指⽜顿科学产⽣以前的社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产⽅法原始;社会结构僵化缺乏流动性;;产出增长缺乏连续性,繁荣衰退交替。
(2)起飞前提。
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
企业家、⾦融机构出现;运输、通信和原料⼯业投资扩⼤;国内外贸易范围扩⼤;现代制造企业出现;;但总的来说还是传统的。
(3)起飞。
是传统社会进⼊现代社会的分⽔岭,是社会变化质的飞跃。
新⼯业迅速扩张;城市地区与其他现代⼯业企业进⼀步扩张;新的⾼收⼊阶层具有最⾼的储蓄率;新企业家阶层出现;新技术在⼯业和农业中扩散;;基本经济结构和社会政治结构发⽣了根本性转变,使之适于维持稳定的增长率。
(4)迈向成熟。
起飞之后再经过五六⼗年的稳定增长,就迈向成熟阶段。
吸收和使⽤现代技术先进成果的能⼒⼤⼤增强了;⼤约10%—20%的国民收⼊⽤于投资,使得产出持续地超过⼈⼝的增长;
(5)⼤众⾼消费时代。
⼩汽车进⼊家庭就是⼤众化消费的主要标志之⼀。
⼈均收⼊上升到远远超过基本需要,城市⼈⼝和⽩领阶层所占⽐例⼤;社会不再接受把现代技术进⼀步扩展作为压倒⼀切的⾸要⽬标;;耐⽤消费品和服务成为经济中的主导部门。
(6)追求⽣活质量阶段。
起飞的条件:
⼀是科学思想条件。
⾃然科学的进步打破了资源瓶颈对经济增长的束缚,开辟了持续增长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然科学改造了⼈们的传统思想,调动了⼈们的主动性和创造,进⼀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是社会条件。
废除那些约束企业家精神出现的观念和制度、树⽴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社会风⽓,创造出⼀个有利于企业家产⽣的社会环境。
三是政治条件。
要有⼀个统⼀的国家、有⼀个集中于谋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标、有⼀个强有⼒的中央政府发挥领导核⼼作⽤。
四是经济条件。
(1)有良好农业作为基础,需要⽤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供使⽤;(2)要有较⾼的资本积累率。
提⾼资本投资率,使其在国民收⼊中的⽐重超过10%;(3)要建⽴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三、后发优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
什么是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发达国家所没有的、因发展落后⽽具有的优势,即后发优势。
(最早由格申克龙在1962年提出)
后发优势的特征:(作为⼀种优势,有什么样的特点)
(1)客观性。
(客观存在。
不落后就不可能具有后发优势)
(2)相对性。
(相对于先进国家⽽⾔)
(3)潜在性。
(不会⾃动发挥出来,必须具备⼀定条件才能发挥出来)
(4)递减性。
(差距越⼤,后发优势潜⼒越⼤;没有差距就没有优势)
后发优势的类型:
(1)资本后发优势。
(据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发展国家资本存量少,所以其资本收益率⾼,⾃由贸易中资本⾃然⽽然流向发展中国家;另外,发展中国家由于要进⾏⼯业化,其资本积累率较⾼。
⽽资本积累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
)
(2)技术后发优势。
(后发国家可以引进先进国家现存的技术,⽽吸收、消化和模仿⽐发明
创新花费的成本和时间要少得多;后发国家还可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可跳过⼀些中间阶段)(3)⼈⼒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资源充裕,劳动⼒丰富;⼈⼒资本也有稿酬递减性质,⽽后发国家⼈⼒资本存量较低,收益率较⾼;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于发达国家)(4)制度后发优势。
(后发国家可以学习先进国家的有效率的制度)
(5)结构后发优势。
(先进国家已经完成产业结构转型,⽽后发国家因为处在⼯业化过程中,⼯业部门持续扩⼤,因⽽产出的增长率会⾼于先进国家)
第四章收⼊分配与贫困
⼀、收⼊分配的类型与测度
收⼊分配的两种类型及其关系:
(1)功能性收⼊分配:
功能性收⼊分配,指国民收⼊在⽣产要素(传统上指劳动⼒、资本和⼟地等要素)之间的分配。
微观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认为,⽣产要素的收⼊(或价格)决定于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的均衡点。
(2)个⼈收⼊分配:
即作为⼀个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中所占有的份额。
个⼈收⼊分配是由功能性收⼊分配演变⽽来的。
下图表⽰了这⼀演变过程。
度量收⼊分配的基本准则:
(1)匿名准则。
(对于收⼊分配不平等程度⽽⾔,重要的是个⼈收⼊的分布状态,⾄于谁赚得多,谁赚得少没有多少意义)(A与B收⼊互换对收⼊分配不平等程度没有影响)
(2)⼈⼝⽐例准则。
(在收⼊分配的不平等⽅⾯,⼈⼝规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同收⼊⽔平上的⼈⼝⽐例)
(3)相对收⼊准则。
(与⼈⼝规模⼀样,收⼊的绝对⽔平也没有多少意义,对于收⼊分配不平等⽽⾔,有意义的是相对收⼊)
(4)达尔顿准则。
(如果⼀种收⼊分配状态是由另⼀种收⼊分配状态经过⼀系列的累退性转移得到的,那么前者的不平等程度⼀定要⽐后者⾼;累退性转移即是将部分收⼊从⽐较穷的个⼈那⾥转移给⽐较富的个⼈)
根据前述4个基本准则,有⼀个⾮常直观的图形,可以度量⼀个社会的收⼊分配不平等程度,这就是洛伦茨曲线。
将⼈⼝按收⼊由低到⾼排序(匿名准则),将⼈⼝累积百分⽐(⼈⼝⽐例准则)和收⼊累积百分⽐(相对收⼊准则)描绘在图形上,即得到洛伦茨曲线,表⽰每⼀个百分⽐⼈⼝所获得的相应百分⽐收⼊。
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构建⼴泛使⽤的度量不平等指标——基尼系数。
通过计算洛伦茨曲线与对⾓线的⾯积除以对⾓线与两轴围成的三⾓形⾯积⽽得到。
公式表⽰为:G=A/(A+B)
为什么洛伦茨准则与达尔顿准则具有完全的⼀致性?
洛伦茨准则:如果⼀条洛伦茨曲线每⼀点均落在另⼀条的右侧,那么前者⽐后者的收⼊分配更加不平等。
⽽通过累退性转移,⼀洛伦茨曲线必将转变为另⼀每⼀落点都在原曲线右⽅的洛伦茨曲线,后者表⽰的收⼊分配状态,据洛伦
茨准则,⽐原来的收⼊分配状态要更加不平等。
⽽达尔顿准则,如果⼀种收⼊分配是由另⼀种收⼊经过累退性转移得到的,那么前者不平等程度⼀定要⽐后者⾼。
可见两者是⼀致的。
⼆、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及其检验
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内容: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贫穷),收⼊分配较为平等,随着经济增长,收⼊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上升;到经济增长后期阶段(富裕),收⼊分配不平等程度趋于下降。
倒U型曲线表⽰,当收⼊⽔平上升时,基尼系数⾸先增⼤(收⼊差距扩⼤),当收⼊⽔平上升到⼀定程度时,基尼系数达到最⼤后开始逐渐变⼩。
原因:(1)贫穷国家的⼆元经济显著。
(⼀开始,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收⼊不平等的情况,但随着发展,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间收⼊差距会慢慢缩⼩)
(2)增长⽬标的转变。
(⼀开始国家以经济增长会主要⽬标,⿎励⾃由竞争和资本积累,使收⼊不均现象趋于恶化;但到经济发展后期,教育普及使得劳动者⽣产率提⾼,劳动者之间⼯资差别缩⼩、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政治统治,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减少收⼊不均,⽽且到了后期,由于经济实⼒和财⼒发展,政府也有能⼒采取⼀些保障措施)
(3)民主化进程。
(⼀开始国家政权往往集中在富裕阶层⼿⾥,制定的政策会往富⼈倾斜;但后来,教育普及、民众参政议政意识加强,能够组织起来争取⾃⼰的政治和经济权益)三、收⼊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收⼊分配不平等对储蓄的影响:
A.理论上,从边际储蓄率出发
如果边际储蓄率递增,那么降低收⼊分配不平等程度会减少储蓄;
如果边际储蓄率递减,那么降低收⼊分配不平等程度会增加储蓄。
如果边际储蓄率不受收⼊影响,储蓄函数是⼀条直线,那么不平等程度变化对平均储蓄率没有影响。
B.现实⽣活中的不同收⼊阶层的储蓄倾向:
(1)维持⽣存的需要。
收⼊⽔平低下的家庭。
⾸先要满⾜吃穿住最基本需要,没有留下多少积蓄,储蓄倾向较低。
(2)炫耀性消费。
最富有的阶级。
富⼈极为奢华,平均消费率⾼,储蓄率不⾼。
(3)对未来的期望。
中产阶级。
对未来更⾼⽣活质量充满期望,边际和平均储蓄率⽐较⾼。
C.政策含义:
(1)贫穷国家,⼈均收⼊处在OA段,不平等分配有利于增加储蓄。
不平等才能造就有能⼒储蓄的阶层。
(2)中等收⼊国家,⼈均收⼊处在AB段,不平等分配不利于储蓄。
降低不平等收⼊再分配政策将增加储蓄。
对第⼀个观点引申的政策含义要倍加⼩⼼。
在贫穷国家,不平等分配可以增加储蓄,但对收⼊分配不平等置之不理或有意扩⼤,既不道德,也不利于投资和政治稳定。
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对贫困概念的进⼀步讨论:
A.宏观贫困与微观贫困
宏观贫困是区域意义上的贫困,即从整体⾓度来看待贫困;低收⼊国家的贫穷只有通过实现⼯业化才能消除。
(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贫困是个体意义的贫困;经济发展只是为缓解贫困提供可能性,但⽆法为消除贫困提供保障,甚⾄有可能随着经济发展,贫困问题反⽽越来越严重。
(不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B.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就是维持⽣存的最低的必需品,如果低于这个最低⽔平,⽣存就会受到威胁。
相对贫困与收⼊分配密切相关;最低⽣活需要不仅取决于⾃⼰⽣理需要,还在很⼤程度上依赖周围其他⼈的收⼊和⽣活⽔平。
C.能⼒贫困与权利贫困
收⼊贫困,也称为物质贫困,通常是从⽣物学上⼈对消费品的最低⽣存需要来定义和度量的。
是收⼊⽔平低下所造成的贫困。
能⼒贫困,指⼈的能⼒被剥夺⽽产⽣的贫困。
能⼒是⼀种⾃由,指⼀个⼈可以获得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的不同选择组合。
权利贫困,指⼀批特定的群体和个⼈应享有的政治、经济、⽂化权利和基本⼈权的缺乏导致的贫困。
第五章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
资本的技术属性:
(1)是投资过程的结果,投资过程也叫资本形成过程,投资结果即为资本形成;
(2)在很⼤程度上代表本期和未来时期的⽣产能⼒;
(3)具有耐⽤性,⼀般使⽤⼀年以上,有的可以使⽤⼏⼗年,甚⾄更长,因此有⼀个磨损和折旧问题。
现代对资本的定义与分类:(在长期能够产⽣收⼊流的⼀切东西)
(1)资本品(capital goods),传统上所说的机器、⼚房之类耐⽤品。
(2)⼈⼒资本(human capital),附着在个⼈⾝体之中,为个⼈控制,不管对这种资本的投资来⾃个⼈还是来⾃政府。
(3)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也叫集体资本(collective capital),如公共基础设施属于此类。
免费为个⼈提供⽣产与消费服务,其⽀出由税收弥补。
(4)知识资本(intellectural capital),⼀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为免费品,⼀个⼈对它的使⽤并不减少其他⼈对它的可得性。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对资本积累的决定性作⽤的强调:(阻碍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资本匮乏)(1)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与资本-产出⽐。
资本-产出⽐被假定是稳定的,经济增长唯⼀决定于储蓄率。
储蓄率被假定全部转化为投资。
(2)索洛新古典增长理论。
资本-劳动可替代条件下,资本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已不重要,唯⼀重要的是技术进步。
但在向稳态过渡的情况下,资本是重要变量,资本积累⾼的国家⽐资本积累低的国家增长更快。
资本积累仍然重要。
(3)刘易斯。
强调资本积累在劳动⼒转移和⼯业扩张中的作⽤,没有资本积累,劳动⼒转移就会停滞,⼯业化就不可能实现。
提出积累率的最低标准,由4%或5%⾃⾏转到⼀个⾃愿储蓄达到国民收⼊12%或15%以上的经济。
(4)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资本形成有供给⽅⾯恶性循环:低收⼊——低储蓄能⼒——低资本形成——低⽣产率——低产出——低收⼊的恶性循环。
资本形成也有需求恶性循环:低收⼊——低购买⼒——低投资引诱——低资本形成——低⽣产率——低产出——低收⼊的恶性循环。
要求扩⼤投资,⽽且要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规模投资,是经济增长率迅速达到⼀个临界值,冲出这个恶性循环,⾛上⼯业化的道路。
(5)纳尔逊低⽔平均衡陷阱模型。
⼈⼝增长率对于⼈均国民收⼊很敏感。
⽣活贫困,死亡率必然较⾼,从⽽抑制⼈⼝的增长。
⼀旦⼈均收⼊⽔平的增长率快于⼈⼝增长率,⼈民⽣活将有所改善,这将降低死亡率并且提⾼出⽣率,从⽽使⼈⼝增长速度加快。
快速上升的⼈⼝增长率,⼜将使⼈均收⼊回到原来的⽔平,这样,就出现了⼀个低⽔平陷阱。
要从这个陷阱跳出来,必须作出最低限度努⼒,即通过⼤规模投资以跳出贫困恶性循环,使提⾼⼈均收⼊的⼒量超过降低⼈均收⼊的⼒量,使国民收⼊的增长速度快于⼈⼝增长的速度。
(6)其他。
罗斯托的起飞理论(第三章)。
罗森斯坦-罗丹的⼤推进理论。
(第⼗⼀章)
⼆、投资要求与投资效率
资本产出⽐: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g=s/c,经济增长率g取决于储蓄率s与资本-产出⽐c的⽐值。
资本产出⽐有平均与增量之分。
平均资本产出⽐=K/Y。
增量资本产出⽐=△K/△Y。
⼀般⽤后
者。
但⽤技术进步来提⾼资本利⽤效率并不容易。
资本投资效率:
把资本投资效率定义为GDP的增长与投资率之⽐,即E=(△Y/Y)/(△K/Y),实际上,就是资本-产出⽐的倒数。
但资本-产出⽐的倒数并不等于就是资本⽣产率。
资本边际报酬:
卡瑟利和弗亚尔提出,在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资本的边际报酬率与资本存量的乘积即为资本的总收益,资本总收益⼜可以通过把资本收益在GDP中的份额乘以GDP⽽得到。
⽤公式可以表⽰为:MPK=α·Y/K。
三、资本的形成过程与来源:
资本的形成的三个步骤:
(1)实际储蓄量增加,从国民产品中释放出更多资源⽤于投资;
(2)储蓄渠道通过⾦融和信贷机构,集中资⾦为投资者所⽤;
(3)投资⾏为本⾝,增加资本存量。
但储蓄本⾝并不等于资本。
如果储蓄采取窖藏的⽅式,不形成资本,对⽣产将不会有任何贡献。
资本形成的来源:
国内部分:(1)私⼈储蓄(⾃愿储蓄),即⾃愿削减当前消费;(2)政府储蓄或公共储蓄(⾮⾃愿储蓄),即通过增加税收和强制性政府借款或通货膨胀⽽强迫减少消费;(3)闲置资源的⽣产性利⽤。
国外来源,则包括外国援助、外国资本投资。
家庭储蓄的动机:
(1)预防动机。
预防⽣活中的突发事件,如⽣病、缺钱、诉讼。
(2)养⽼动机。
⼯作阶段获得收⼊须得储蓄⼀部分以便为退休阶段消费。
(3)遗赠动机。
a) 利他主义。
b) 控制。
确保⼦⼥提供照顾。
c)意外事故。
不确定什么时候死去,所以假定⾃⼰能活很长时间。
因此必有没有⽤完的储蓄。
(4)投资动机。
为了获取回报。
(当利率上升时,储蓄是否增加取决于收⼊效应与替代效应的⼤⼩)
发展中国家调动投资资源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私⼈储蓄的动员
(2)强制性转移农业剩余
第六章⼈⼝与发展
⼆、⼈⼝转变与死亡率的下降
⼈⼝转变的⼏个阶段:
⼈⼝增长率=⼈⼝出⽣率-⼈⼝死亡率。
按照出⽣率与死亡率的变动关系,把⼈⼝增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出⽣与⾼死亡率。
(⼈⼝再⽣产没有受到⼈为控制,出⽣率接近⽣物学上最⼤量。
但这⼀时期因饥荒、瘟疫和战争,死亡率也很⾼。
)
(2)死亡率下降⽽出⽣率仍然很⾼。
(经济迅速发展和医学进步,健康和营养状况显著改善,使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也延长三分之⼀。
出⽣率并没有下降,因为传统⽣育观念和制度。
⾼出⽣率与下降的死亡率之间差距扩⼤,⼈⼝增长率急剧上升。
)
(3)死亡率继续下降但出⽣率下降得更快。
(这⼀时期死亡率仍然在下降,但下降速率放慢。
⼯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性⽂化⽔平和社会经济活动参加率提⾼,避孕技术进步,出⽣
率呈下降趋势,降幅⼤于死亡率。
)
(4)出⽣率下降趋缓死亡率下降很少。
(低出⽣率伴随低死亡率,⼈⼝变动渐趋于零。
)三、发展中国家⾼出⽣率的⾏为分析
家庭⽣育⾏为的微观分析:
横轴OC:需要⼦⼥的数⽬纵轴OG:商品总量的需要
I1、I2、I3、I4四条,表⽰商品和⼦⼥组合所获满⾜感。
离原点越远,满⾜越⼤
初始预算线为AB。
其实即是将家庭视为微观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体,将⼦⼥视为同其他商品⼀样能给⼈带来各种满⾜的商品。
上图演绎的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