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的传说读后感5则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班的传说读后感5则范文
第一篇:鲁班的传说读后感
传承鲁班精神匠心筑梦
——读《鲁班的传说》有感
翻阅书籍,无意之中找出了王中老师赠予我的《鲁班的传说》,这本“大小人书”一样的书籍,让我重新认识了鲁班,也让我从鲁班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叫工匠精神。
国家正急速前进,国人正疾步前行。
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心怀国家民族,不负时代前行”。
他们回望过去,审视现在,放眼未来。
他们致力于对那些璀璨星河中的宝贵点滴发掘、记录、传承,以供人们温故而知新、鉴往而知来。
什么是工匠精神
每个行业,都有一种灵魂,叫“工匠精神。
”那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
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
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匠人精神就是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
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木匠,会专注于把正在制作的家具做得尽善尽美,即使这么做会影响到他的产量和收入;一个具有匠人精神的学生,会精益求精地把专业技能学好,而不是浅尝辄止;一个具有匠人精
神的企业家,会对产品和管理的任何细节都充满无限的爱,甚至是一个偏执狂。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
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
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工匠精神在日本
在日本人的眼中,匠人拥有很高的地位。
日本人甚至把那些有特
殊技能的人封为“人间国宝”。
日本的传统手工匠人们拥有极强的自尊心。
对于他们,工作做的好坏和自己的人格荣辱直接相关。
过去的日本流传这样一句话“只要专注、踏实地做好一件物品,哪怕只是一枚螺丝钉,就能获得成功”这种传统匠人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追求细节文化。
近年来提出了新一代匠人文化——“人品比技术重要“。
新一代的匠人文化表示“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年轻人,是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
甚至制定出一套“八年育人制度”,希望运用人才培育法门,透过集体生活、师徒传习的教育模式,将品行和技术传授给弟子,培养为人着想、关心他人,以及感恩的情感。
而这样的人才养成制度备受日本知名企业的推崇。
工匠精神在德国
关于匠人精神,德国管理大师赫曼·西蒙有非常独到的观点。
他认为,在欧债危机中,公认为德国是最有能力解救欧盟各国的,但德国靠的不是享誉全球的大型跨国公司,而是隐身德国乡间、却在本领域拥有世界第一称号的众多中小企业。
在他的《隐形冠军:21世纪最被低估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揭示了德国保持所在领域出口世界第一的秘密,就在这群“隐形冠军”身上。
这群“隐形冠军”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非常优秀的手工艺传承,工人们具有令人尊敬的匠人精神。
德国人认为一个专注的技能操作工人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这无疑给予了匠人极高的社会地位。
工匠精神在中国
有一个成语,叫做“匠心独运”,用“匠心”来形容做事的高妙境界。
而中国人最为推崇的匠之鼻祖就是鲁班。
中国自古还是有“技进乎道”的文化源流。
然而,独尊儒术的中国文化把劳动分出了贵贱和上下,万般阶下囚,唯有读书高;同时,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又使人类拥有技能的有效期快速缩短,这都使得人们坚守和潜心某一职业技能劳动显得更加不易。
这看上去是匠人的缺失,却主要还是因为工匠精神的流失。
从匠之鼻祖鲁班,到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国工匠,无不诠释了一
种精神,匠人精神不仅仅可以帮助中国能够创造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因。
最近有位叫“新津春子”的中国大妈在日本火的不要不要的。
因为最会打扫卫生,她被封为日本“国宝级匠人”。
可见,工匠精神不分工作高低贵贱,而是对于工作的执着和认真,在酒店的任何一个岗位,都可能诞生匠心独具的员工,尤其是在厨房,这个传承又创新,既弘扬传统又与时俱进的行业,尤其需要我们以一种工匠精神去面对工作,去对待自己的每一份菜品,将工匠精神传承发扬开来。
第二篇:鲁班造伞的传说教案
鲁班造伞的传说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讲述鲁班造伞的故事,表现了鲁班一心为人们着想,造福人类的优秀品质,同时告诉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
教学目标1、2、懂故事,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创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鲁班造伞的过程,学习鲁班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造的精神。
教学难点
1、鲁班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开动脑筋、进行发明创造的精神
2、学会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来将事情叙述得清楚、具体。
教学准备:
1、2、收集鲁班的其他故事。
准备伞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快乐引入
1、以趣激学。
猜谜语导入。
(课件1)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做一个学会倾听的孩子。
师;远看像座亭,柱子立当中,上边直流水,下边有人行。
猜猜我是谁呢?学生指名猜。
师:是呀!夏天,太阳晒得皮肤火辣辣的;雨天,衣服被淋得湿漉漉的。
伞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人们出行很不方便,传说是我国的鲁班发明了伞。
二以疑启学
1、(课件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学生齐读课题(22 鲁班造伞的传说)。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善于提问的孩子最棒!(课件3)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1)、鲁班发明伞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2)、鲁班是怎样制作伞的?
2、(课件4)师: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得闯闯关。
最美的声音在哪里呢?抽5位学生来读,学生评,开火车读,其他同学跟读一次。
3、(课件5)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学习。
谁来读读学习要求?学习要求:
(1)、分小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小组成员共同填写学习题单的练习。
师:我们来比比看,哪一组的同学最会团结合作,完成题单既快又好。
学生拿着学习题单上台汇报。
其他组补充。
4、(课件7)出示亭子和伞。
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比一比,说说你了解到的亭子和伞有什么相同点?亭子有什么缺点呢?伞有什么优点呢?鲁班发明伞的灵感来源于什么?(荷叶)师: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围绕荷叶给鲁班带来的灵感来写的呢?生:(5-8自然段)
师:男生读鲁班的话,女生读小孩的话,老师读叙述的句子。
师:你觉得鲁班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善于观察、勤于动脑)
5、(课件8)师:你们知道哪里是荷叶的叶脉呢?学生指一指。
你由叶脉想到了伞的什么?(伞架)。
师:那么,鲁班是怎样制作伞的呢?
6、7、(课件9)学生指名读细读感悟。
读给同桌同学听。
(课
件10)师:在这个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动词。
8、(课件11)师:请同学们在动词的下面画上你喜欢的符号。
师生合作读。
学生读动词,教师读其它。
师: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鲁班制作伞的步骤很清楚、很条理。
在我们的平时作文中,也希望同学们能运用上。
二、以练展学。
1、(课件12)练一练:填上恰当的动词。
植树时,我先()一个坑,然后把小树苗()进坑里,再()上土,()上肥,一棵小树就种好了。
画画时,我首先()图案,接着我就用铅笔认真地()起来,最后()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就画好了。
2、(课件13到16)出示学生的书签和封面,素材来源于生活。
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汇报成果。
(1)、说说你们制作书签、封面、其它的小制作的步骤是怎样的?(2)、恰当地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四、以成励学。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
2、(课件17)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人,生活中要善于细心发现,你会发现到处是知识,到处是美。
板书设计:22 鲁班造伞的传说善于观察勤于动脑
第三篇:《鲁班造赡传说》教学设计
“班门弄斧”与“墨守成规”
也许是说鲁班离不开墨子,或说墨子离不开鲁班的缘故吧,木匠哥虽然认图不认字,但对“班门弄斧”和“墨守成规”涉及到两位滕州“老乡”的成语,却有自己的一套讲法。
鲁班与墨子同辈同时,同乡同土,家,一个在西北,一个在东南,隔城相望,十几里路的邻居。
墨子的父亲,教过私塾,当过木匠。
鲁班拜他为师,所以与墨子始终以兄弟相称。
不想,一个师傅竟带出了两名“圣人徒弟”。
墨子从小跟父亲长大,读书早,也会木匠活;鲁班拜师晚,书读
得不多,可手艺学得好。
兄弟二人一块“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人类有了第一架“飞机”。
墨子注重社会调查,关心国计民生,会写文章,成了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鲁班埋头苦干,注重实验,不关心国家大事,后因其伟大的发明创造,才被世人敬奉为:仙师、圣祖、祖师爷,蒙上了一层行业神的面纱。
师兄弟二人一个在界河西的染山上设坛讲学;一个在界河东的灵山下收徒传技;隔河相望,关系一直很好。
只是在后来墨子“止楚攻宋”这件事上,墨子嫌鲁班制造的攻城云梯,帮了楚国侵略宋国的忙,闹了点小误会。
但在“兼爱非攻”的春秋大义上,鲁班从不含糊,全听墨子的。
一提云梯的事,木匠哥就沉不住气,说,这事可不能怪在鲁班爷身上。
有人拿菜刀当凶器,还能定铁匠的罪?再说,你“墨守”还讲什么“成规”,怎么赢怎么打呗,你的“规”有毛病,能怨鲁班爷。
但一提到“班门弄斧”,木匠哥的语气就变了。
人说“班门弄斧”是指在行家门前卖弄本领的意思,他说,不对,“班门弄斧”就是在鲁班爷门前登台打擂大比武。
那阵势大了,鲁班爷坐在中间,墨家父子爷俩一左一右陪着。
凡天南地北“踩百家门”的工匠们,要想出师,都得先登台亮相露上两手,让鲁班爷看看,够不够格。
后来鲁班仙师升天了,年年弄斧班门的大比武,就改成各地工匠摆摊展销杰作的鲁班庙会了。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滕州人每当评说某某人的家风,或想阐明“人以群分”的观点时,总好引用“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一句俗语,殊不知这句话最早是人们专门用来颂扬鲁班一家人的。
鲁班发明墨斗,是受了母亲裁剪衣服使用粉线布袋划线的启发。
把一根浸润墨汁的棉线,捏住两端放在要制作的材料上,然后从中间挑起再松开,弹印出所需的线条。
起初捏住线头两端的任务是由鲁班母子二人合作完成的,由于老人还要顾着缝衣做饭,便做了个小钩,系在线的一头,才脱开了身。
后来鲁班的徒子徒孙们,为了纪念鲁班
的母亲,便称墨斗为“班母”。
鲁班的夫人云氏,也算半个“鲁班”。
平时,鲁班刨刮木料时,她总是一边奶着孩子一边配合着用手按住被刨木料,以防滑动,但往往力不从心,顶不住刨木时的冲力,出现失误。
于是,她就在丈夫工作的平台上,设计固定了一个卡口,把要加工的料物用“步步紧”木楔塞牢,代替他人一旁手按把掐的合作。
因此,她发明的这种抵挡“卡口”,被工匠们尊称为“班妻”。
“伞姑娘”是鲁班妹妹的外号。
她见哥哥在田头路边修建的一座座四角、六角、八角的凉亭,能为种田赶路的乡亲们遮日蔽雨,歇脚聊天,就高兴地天天围着亭子蹦蹦跳跳。
一天她忽发奇想:要是能有会走路的凉亭,人到哪里它到哪里多好。
于是,世间就有了收放自如可“移动”的亭子——伞;于是鲁班的妹妹就有了“伞姑娘”的美名。
聪明的鲁班
鲁班从小就聪明过人,爱动脑筋。
一天他上灵山打草,不小心被一种齿形边的草叶割破了手指。
回家就照那草叶的样子,在一片竹板的边缘上,砍出了一行牙齿。
他用这自造的竹锯,锯瓜瓜开,锯树皮裂,从中发现了“锯可断木”的原理。
竹板换成铁片后,从此人间有了锯。
锯的副产品是梳子,那是后来鲁班献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鲁班又孝顺又肯帮助人。
见母亲使用地锅做饭时,脸贴到地面上吹火,呛得两眼泪,又心疼,又着急,就没白没黑地画了改,改了画,硬是用木头和公鸡毛,造出了第一代鼓风机——活塞式风箱;见妇女们吭哧吭哧地用石臼舂米又累又慢,就按牛反刍的道理,造出了粉碎加工粮食的第一代机械——石磨。
做煎饼离不开磨。
石磨的出现,带来了粮食加工的一场大革命,使人从“整吃整咽,囫囵吞枣”的原始状态,迈向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文明。
而历史上鲁班未走到的地方,至今对五谷杂粮的食用,甚至还仅限于蒸干饭、煮大茬子的炮制习惯,留有“吃整粮食”的粗放型痕迹。
并非是石皆可为磨。
石磨的取材,惟以灵山石最佳。
现在龙阳镇龙山店村前小河旁的一块叫“百家石”的地段,相传就是当年鲁班率
领“百家石匠”石磨大会战的战场。
透过残存的石屑、陶片,仿佛仍可听到那“叮叮当当”的击打声,看到那餐风野炊的袅袅炊烟。
灵山石磨磨出的面粉、面糊、米浆、豆汁,细腻均匀,原香原味。
尽管现代科学催生了种类繁多的粮食加工械具,但漫步滕州街头,仍可见“石磨煎饼”的招牌,迎风摇曳,倍显风采。
鲁班
我国古代建筑工匠,春秋时鲁国人。
曾创造出攻城的云梯和磨粉的磨子。
相传曾经发明多种木作工具,被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本课为《鲁班造伞的传说》,既然是传说也就是说伞的发明者不一定是鲁班。
可能是他完善了别人的发明,也可能别人完善了他的发明;可能如文中所讲,也可能鲁班并没有参与伞的发明,但这些都不必去深究。
鲁班巧法装石梁
鲁班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能工巧匠。
他的每个故事都显示了他超凡的智慧。
读下面的故事,看看鲁班是用什么办法装石梁的?
有一年,王家村在村东头要建一座支门。
全村的能工巧匠整整忙了一年,才把支门的四根立柱做好、竖了起来。
可是,立柱顶上两根横石梁,说什么也安不上去。
工头和工匠愁得团团转,想不出办法来。
这天,包修支门的工头,又把众工匠召集在支门前商议上横梁的办法。
可是,商议了老半天,仍然是瞎子点灯——白费油!
就在这时,从村西头的大道上,来了一个红光满面的白胡子老头儿。
工头一见,灵机一动,对工匠们说:“伙计们,等会儿咱问问这老者,说不定他年纪大,见识广,能有上梁的高招。
”
当老头儿走到工匠们跟前时,工头急忙迎上去,朝他一拱手,说:“老先生,请您指教指教,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支门顶上的两根石梁装上去?”
老头儿听后,绕着四根立柱转了一圈,回过头对工头说:“唉,我已经是土埋脖子的人了,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说完,头也没回地朝前走了……
工头听了老头儿的话,一边品味着,一边望着他那远去的背影,越看越觉得这人面熟。
猛然间,他转回头来对大伙儿说:“对啊,土埋脖子上横梁!”
工匠们听工头这么一说,一齐围过来问道:“怎么,想出上梁的办法了?”
工头说:“我想,他一定是鲁班师傅。
教咱用‘土埋脖子’的办法上梁!”
工匠们听工头这么一说,个个又惊又喜,马上人担车推地把四根立柱用土埋起来。
然后,把石梁从下边用绳子拉上去。
没费多大的劲,便稳稳当当地把两极大石梁安装到立柱的顶上去了!
支门修好了。
工匠们齐声赞叹:“还是鲁班师傅的办法巧!”
鲁班是怎样发明锯子的鲁班是春秋时鲁国的巧匠。
据传说,他有一次承造一座大宫殿,需用许多木材,他叫徒弟上山去砍伐大树。
当时还没有锯子,用斧子砍,一天砍不了多少棵树,木料供应不上,他很着急,亲自上山去看看。
山非常陡,他在爬山的时候,一只手拉着丝茅草,一下子就把手指头拉破了,流出血来。
鲁班非常惊奇,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厉害?一时也想不出道理来。
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摘下一棵丝茅草,带回家去研究。
他左看右看,发现丝茅草的两边有许多小细齿,这些小细齿很锋利,用手指去扯,就划破一个口子。
这一下把鲁班提醒了,他想,如果像丝茅草那样,打成有齿的铁片,不就可以锯树了吗?于是,他就和铁匠一起试制了一条带齿的铁片,拿去锯树,果然成功了。
有了锯子,木料供应问题就解决了。
第四篇:《鲁班学艺》读后感
《鲁班学艺》读后感
《鲁班学艺》读后感1
这个假期我读了许多书,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班学艺》。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工巧匠,他在年轻的时候曾到终南山拜访神仙,学习木工的手艺。
鲁班的师父就收了他做徒弟,鲁班从此就跟着师父苦学木工手艺,
学了三年有多。
他风开始的时候,就把师父交给他五百年没使用过的工具修理修理好,他日日夜夜地磨着,一直磨了七天七夜,磨得每件工具闪闪发亮,就开始认真的完成师父交给他的各项任务,不分日夜地运用各种工具出色地完成,后来他把手艺都学会了,就用师父给他的工具给人们修建了许多桥梁、房屋和家具等,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读了这篇课文,我学到了学习要认真,细心观察,用心学习,勤于动手,不怕苦,不怕累,更要有坚强不息的精神!
《鲁班学艺》读后感2
读完《鲁班学艺》这篇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我深深地被鲁班那种刻苦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鲁班辞别父母,千里迢迢,历尽辛苦。
我觉得鲁班有两点值我学习:
一是鲁班学艺的时候,很刻苦。
当师傅收他做徒弟以后,他一学起来,就全神贯注,废寝忘食。
在学习上,我们就是要学习鲁班这种精神。
学习,只能是一心一意地学,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以为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不勤奋、不刻苦学习。
二是要学习鲁班那种不怕困难,决不半途而废的精神。
如果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就应当迎着困难而上!因为“困难就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
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鲁班一样,那么,我们都会比现在更优秀。
《鲁班学艺》读后感3
读完《鲁班学艺》这篇民间故事,我深深的被鲁班的刻苦学习、耐吃苦的精神所感动。
这是我特别喜欢他的两大原因。
一是鲁班刻苦学艺。
当师傅收他为徒时,他一学起来就是全神贯注。
我是个小学生,即将升初中。
只有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才可以贡献力量给祖国。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向鲁班学习这种刻苦的精神。
学,就一心一意地学,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以为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不勤奋学习。
学习只能脚踏实地,不能靠一些小聪明,只要不畏辛苦,才能登上科学高峰。
变成第一!
二是需要学习鲁班那不怕困难的精神。
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想着要做一名宇航员,于是在暑假里参加了一个小小宇航员的小组。
一开始我很喜欢这个小组,开始学习宇宙知识,可是每次听完后都不懂老师的意思,于是我很自卑。
觉得我不适合做宇航员,从此我就再也不学宇宙知识了。
读完《鲁班学艺》一文,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今后我一定要像鲁班那样迎难而上!
《鲁班学艺》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叫《鲁班学艺》。
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学海无涯苦作舟。
历每一位卓越有成就者都是通过自己的奋斗,经历许多艰难挫折达到成功的。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传说,有一个木匠,姓鲁,手艺高超,一辈子积攒下三百银两。
鲁木有三个儿子,一心想让儿子们继承他的手艺。
一天,他买了三匹快马,分给三个儿子,要他们到终南山找祖师学艺。
大儿子和二儿子骑着马走了,三年后,却有又手空空地回来了。
原来,他们在外面混了三年,根本就没到终南山,什么也没有学到。
鲁木一气之下把他俩赶出了家门,不在认他们了,他对三儿子鲁班说:“孩子,我一生地希望就寄托在你的身上了!”小鲁班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他骑上了快马,告别了父亲,上路了。
经过千辛万苦他终于来到了终南山下,见到了木匠祖师。
祖师问他说:‘一门手艺,有人三个月就学好了,有人三年就学好了,这是怎么回事?“鲁班回答说:”三个月地这是皮毛工,而三年的才能真正学到真本领。
“祖师点点头,收他为徒了。
过了三年,鲁班成了一位真正的木匠,被后人称为木匠祖师。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们干什么事干的时间长一点,否则会只学一些皮毛工的。
《鲁班学艺》读后感5
读完《鲁班学艺》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鲁班那刻苦学习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
这篇文章通过记叙鲁班辞别父母,千里迢迢,历尽辛苦,到终南山拜师学艺的经过,来教育人们只有勤奋好学、吃苦
耐劳、不怕困难,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我觉得鲁班有两点值得我学习:一是鲁班学艺的时候,非常刻苦。
当师傅收他做徒弟以后,他全神贯注、废寝忘食地去学。
我是小学毕业生,即将升入初中,只有现在搞好学习,将来才能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贡献力量。
在学习中,我就是要学习鲁班的这种精神。
学习,只能是一心一意地学,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以为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不勤奋学习了。
二是要学习鲁班那种不怕困难,决不半途而废的精神。
以后,我在学习上如果再碰到困难,一定要迎着困难上!“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鲁班学艺》读后感6
周末我读完了《鲁班学艺》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收获。
《鲁班学艺》故事讲的是一个手艺高超的木匠想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能继承这样的事业,于是打发他们到终南山拜师。
大儿子、二儿子不能吃苦,没能到终南山就放弃了,在外面待了三年。
当他们回到家里,被气愤的父亲赶出了家门。
最小的儿子鲁班是个能吃苦耐劳的孩子,在挥别父亲后,一路向终南山前行,任何困难都没有吓到鲁班,最终他到达了终南山。
但是,老木匠还得考验鲁班,他问鲁班为什么有人3个月就能学会手艺,有人却要用3年呢?鲁班告诉他,这是因为3年学到的真本事,而3个人学会的只是皮毛功夫而已。
老木匠点点头,将一把已经生锈缺口的父子交给鲁班,鲁班用心将斧子磨的锋利无比,最后老木匠将所有的技艺全部传授给了鲁班。
因为,他看出了鲁班学习木匠手艺的毅力和决心。
学习本事也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几年里,鲁班每天起早贪黑的学习,终于学到了所有本领。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不断钻研的精神,终于成了人人敬仰的木匠技艺的祖师爷。
这篇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本领需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没有哪些本领是随随便便就能学成的,我要向他学习这种精神。
《鲁班学艺》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鲁班学艺》这篇文章,读完这篇文章我被深深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