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梅河口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梅河口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四十多年前,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不久,我搬家到陶然亭南的地铁宿舍。

走出宿舍,有一条大道,大道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

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

年轻的那一位售货员,刚来不久。

她个子不太高,面容清秀,长得纤弱,人很直爽,快言快语。

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

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她想明年接着考。

我鼓励她:对,明年接着考!有这个心劲儿,最重要!每次去那里买东西,她都爱和我说话。

我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或者索性送给她。

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有一次,她看完我借给她的一本契诃夫小说选。

还书的时候,我问她读完这本书,最喜欢哪一篇?她笑了:这我说不上来,那篇《跳来跳去的女人》,我没看懂,但觉得特别有意思。

1978年的夏天,我和她相互鼓励着,一起到木樨园中学参加高考。

记得考试的第一天,木樨园中学门口的人乌泱乌泱的,黑压压拥挤成一团。

高考放榜,我考上了,她没考上。

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老老实实在副食店上班。

大学毕业后,我搬家离开了地铁宿舍,发现旧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

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好。

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

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

我这才注意,她脸色有点黄,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起码有七八个月了。

我惊讶地问道:这么快,你都结婚了?
她笑着说:还快呢,我25岁都过了小半年!我们有同学都早有孩子了呢!
那天告别时,她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

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

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

那座宾馆新建没几年,设计和装潢都很考究,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

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
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点点头,握了握她的手。

她又问我:您还认得出我来吗?起初,我真的没有认出她,以为她是会议负责接待的人。

她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认不出我来了,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地铁宿舍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个子高了些,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我对她说了这些感受,她咯咯笑了起来,说:还年轻呢?明年就整六十了。

她还是那么直爽,言谈笑语的眉眼之间,恢复了以前的样子,仿佛岁月倒流,昔日重现。

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用她自己的话说“还不把我变成甜面酱里的大尾巴蛆?”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她说:中学毕业去副食店工作,到今年整整四十年。

您看看这四十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我说:你过得够好的了!这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吗?
她咯咯地笑了起来:还节节高呢!您忘了您借给我的那本契诃夫小说了吗?您说我像不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
分别的时候,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

她还告诉我,地铁宿舍二十多年前就都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副食店早被淹没在楼群里了。

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选取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特征来表现她的变化。

B. 小冯同学说她像“那个跳来跳去的女人”,这和前文“我”和她交流契诃夫小说的感受相呼应,表明是“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人生。

C. “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D. 小冯同学在生活的浪潮中不断尝试,努力进取。

她四十年的人生变化,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也凝聚着昂扬振奋的时代精神。

2. “那一排钻天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3. 本文已被《光明日报》“中国故事”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

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

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

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
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

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

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

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 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 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5. 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6. 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

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

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

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

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

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

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

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

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

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

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

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

他说:“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

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

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

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

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难度不言而喻。

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水利项目,为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

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取缔非法选矿,
整治排污等企业,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丹江口水库周边1000米以内禁止建设任何污染项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内仅有部分旅游项目可以开发。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

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

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

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京华时报》)材料三
在丹江口库区,保护一库清水是人们的共识。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需要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

61岁的丹江口市茅腊坪村农民辛喜玉曾两次移民。

十多年前,他和家人在丹江口水库边承包了一片荒山,经过艰辛劳动,漫山遍野已都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树。

辛喜玉还带领村民们喂起了牛、羊、鸡,收入大大提高。

但辛喜玉意识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009年,他决定带头摸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他的示范和政府的扶持下,库区移民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态种养基地。

大家把自家的玉米、麸皮和豆粕制成饲料喂给家禽和牲畜,再将它们的粪便收集起来放进沼气池,产生的沼液能代替农药打在果树上,沼渣能代替化肥洒在地里,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新华网)
7.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一事做了报道,主要突出了移民的觉悟和巨大牺牲。

材料二也有相同的内容。

B. 材料一、材料二都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中,中线移民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的。

C. 材料一突出了赵久富对移民群体巨大付出和牺牲,材料二以南阳市为例突出了政府的努力。

D. 材料二通过和日本对比突出我国完成移民工程速度快、用时短,并提到了对移民的对口帮扶问题。

8. 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的前四个数字具体而客观地说明了坝高与水位的变化,后两个数字表现了移民的
经济投入巨大。

B. 材料二第1自然段列举六个具体数字,体现移民难度大,强调移民付出之多。

数字的列举,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符合新闻的要求。

C. 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是,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当地政府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

D. 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移民家园建设,扶持库区移民改变生活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种养基地,这些措施也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发挥了重要作用。

9. 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

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

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

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

”攻之愈急。

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

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

使者归报,中山遂降。

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而自此之后日以不信。

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

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

”孟孙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

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

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之其情,必不敢进。

”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

三率①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

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

”乃还师而反。

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

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

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

”遂以其属徒东夷,终身不反。

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

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

征暴乱,诛罪人,君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

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

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②,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范、中行,灭之。

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

三国阴谋同
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

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略有改动)
【注】①三率:指秦军的三个统帅孟明等人。

②六将军:即晋国六卿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和中行氏,是当时晋国六个最有权势的家族。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县:通“悬”
B. 乃矫郑伯之命矫:行使
C. 赏一人而败国俗败:败坏
D. 牵牛蹊人之田蹊:踩踏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使者跪而啜三杯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B.而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C.以不信得厚赏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 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亦将有感于斯文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最初是一种炊具,后因常用于烹饪祭祀神的牺牲,进而被当作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

B. “跪”指的是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古代跪与坐不同,“坐”是指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古人常席地而坐。

C. 秦穆公,谥号为“缪”,古代“缪”与“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称秦缪公。

秦穆公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鲁隐公共称为“春秋五霸”。

D. 乘,音shèng,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春秋时期,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数目的多少来表示。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B.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C.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D.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