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发展进程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我国公共政策学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的孕育开创阶段;二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阶段。

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在公共政策学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知识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步成长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然而,与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原创性和理论前瞻性,在研究方法上与国际通用的规范方法相脱节等。

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研究力度,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去解决我国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改革中遇到的重大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公共政策学发展进程成就问题
目录
1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程 (1)
1.1发展背景 (1)
1.2发展进程 (1)
1.3兴起原因 (2)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现状 (2)
2.1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趋势 (2)
2.2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取得的成就 (2)
2.2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3)
3我国公共政策学的领域研究 (3)
3.1公共政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4)
3.2公共决策体制研究 (4)
3.3公共政策过程研究 (4)
参考文献 (4)
1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发展进程
1.1发展背景
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1]在美国学者尼古拉斯·亨利看来,公共政策既涉及政治学领域——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的分配,又涉及公共行政学的领域——公共政策需要公共行政官员在行政管理组织中加以实施。

[2]公共政策体现国家整体战略和政治价值的需要,也反映社会公共问
题和公共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对一国或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公共政策研究(又称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分析)诞生于快速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过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情境中,如犯罪、贫困、教育、卫生、住房、就业、养老和环境保护等,是政界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以及学界试图运用其知识来解释和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时“一拍即合”的产物。

正是这种背景下,公共政策研究或政策科学作为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在二战后的西方迅速发展起来,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后公共管理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1.2发展进程
回顾过去30年来我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与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引进到开创、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发展过程。

深入研究这一过程,大体上又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孕育开创阶段。

政策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

但是,把政策及其运行规律作为一门科学来专门研究却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后的事。

那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敞开了国门,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方法的同时,一些新兴的学科也开始相继传入我国,公共政策学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的快速发展阶段。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日益明确,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经过充分酝酿,1992年10月,作为中国行政管
理学会政策科学研究分会的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成立,来自中央11个部门和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70余人参加了在山东曲阜召开的成立大会,大会决定以“联络、组织、交流、倡导”为活动方式,积极推动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工作。

1.3兴起原因
中国公共政策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不断发展、成熟,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选择。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是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公共政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

第二,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的需要。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它以实践定向,以发现和解决社会的政策问题为宗旨,为实践服务,它要指导执政党或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的实践活动。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公共政策学创始人拉斯韦尔指出,该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共政策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归根结底,它须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

”[3]中国公共政策学的兴起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结果,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产物。

第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结果。

通常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的出现,为政策科学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现状
2.1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趋势
最近的二三十年,当代国外公共政策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及新趋势: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统一的社会科学的范式受到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的政策分析范式的挑战,而理性、科学的政策分析范式受到人们的广泛质疑;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日益多样化(在其中经济学途径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基于阶段划分的传统政策过程理论遇到各种新的概念框架的有力竞争;政策科学学科逐步分化,尤其是出现了比较公共政策、政策伦理学、政策工具研究等分支学科;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不断拓展,许多主题的研究取得新进展,形成了新的理论。

2.2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取得的成就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公共政策学研究至少取得了如下几项成就:
第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成果不断涌现。

根据研究的重点,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大致沿着这一思想轨迹不断深化。

首先是介绍、引进西方公共政策学的
研究成果;其次是随着公共政策学传入我国,开始从政策学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理论,认真而深刻地总结我们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第二,学科建设初具规模,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90年代以后,我国公共政策学的教育培训迅速发展,公共政策学的相关课程已在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的教学中逐步扎根,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和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门新兴课程。

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研究公共政策的二支队伍。

第一是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第二是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

第三,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严肃的学术团体的建立是学科交流的重要依托。

目前,全国性的公共政策学学术团体有两个,即1992年成立的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1994年成立的中国政策科学学会。

在这之后,还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部门政策研究的学术团体,如1998年成立的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

另外,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成立了综合性的政策科学研究会或部门性的政策研究会,如黑龙江省政策科学学会、广东省政策科学研究会等。

2.3我国公共政策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成果,跟踪该领域的最新趋势,在中国现实政策尤其是经济社会政策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例如,公共政策的理论体系陈旧,研究方法规范性较弱,抽象的理论建构和演绎较多,实证的问题研究和政策方案研究较少。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强化公共政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我国的政策系统、政策过程以及政策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我国现实的重大经济社会政策问题,重点关注转型期新旧体制之间的摩擦、利益多元化、资源与环境限制等多重约束条件下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研究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如何推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跟踪西方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趋势并与我国进行比较分析,注意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政策科学研究的积极成果,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即一方面,在公共政策的概念、理论、方法的表述上注意国际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我国政策实践,充分注意我国的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以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立足于我国现实的政策实践和政策问题的研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3我国公共政策学的领域研究
3.1公共政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与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相比,政策科学具有更广泛的学术框架,它提倡以问题
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式,围绕政策问题的解决而整合来自各学科
的知识和方法,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运筹学、未来
学和系统分析等。

因此,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研究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对基本理论和方法
的探索,尤其是要加强对公共政策的学科基础、公共政策研究途径、政策分析方法论
的研究。

3.2公共决策体制研究
公共决策体制是公共决策组织的核心部分,是决策主体、决策权力分配、决策规
则和方式的总和,或者说是各种政策主体参与决策过程的制度安排。

在某种意义上说,政策设计可以看作是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出,而不同的政府制度结构和体制将产生非常
不同的政策后果。

因此,必须研究公共决策体制的设计与创新、公共决策权力的运行、特定决策机制及机构设置和公共政策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特定的制度下可能形成
的政策工具的偏好。

当前特别需要研究如何更好理顺我国各种决策主体(尤其是党、
人大和政府)的权力关系,创新公共决策体制,改进我国公共决策系统,实现民主集中
制执行的科学化,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

3.3公共政策过程研究
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表现为由一系列功能活动环节所构成的过程。

作为政策过
程研究的一种主导性途径,阶段途径将政策过程划分为政策议程,政策规划与合法化、执行、评估和终结等阶段,并在每一阶段讨论影响政策过程的各种基本因素。

近一二
十年来,学者们在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关于政策过程的新理论框架,包括制
度理性选择框架、多源流框架、中断￿平衡框架、倡导联盟框架、政策扩散框架、
因果性途径、权力角斗场理论、文化理论、建构主义框架、政策论域框架等,从而丰
富了政策过程的理论。

[4]而从目前我国的政策实践需要来看,中国政策过程理论的
研究必须重视对我国实际政策过程的提炼,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特点;同时,重视对
政策过程的程序或活动环节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政策执行和评估的研究。

必须研究
我国政策执行过程、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政策执行的手段,并针对我国公共政
策实施过程中的延搁、变通、曲解等现象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研究公共政策评估
的模式、过程和方法及技术,特别是研究如何建立起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证性的政策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振明主编《政策科学》(第二版)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50页。

[2] 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
291、292页。

[3]参见陈振明《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是政策科学,还是政策分析》,《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6期。

[4] 参见保罗·A.萨巴蒂尔编《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钟开斌译,三联书店,2004
年)第3-2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