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选修2第1章 生物科学与农业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9小题,每题3分,共计57分)
1.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人工诱变可以定向产生有利于人们的性状
B. 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
C. 杂交育种难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
D. 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答案】A
【解析】解:A.人工诱变育种的优点是提高变异频率,能够大幅度改良生物的性状,可以创造新品种,但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而不能定向产生有利于人们的性状,A 错误。

B.基因工程育种可将特定的基因进行定向转移,同时打破了自然状态下的生殖隔离,所以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B正确。

C.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所以难以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C正确。

D.传统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该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D正确。

故选:A。

2.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B. 三倍体无子西瓜不可育,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C. 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D.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答案】C
【解析】A、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有子西瓜,将该西瓜中的种子再种植后才能得到三倍体无籽西瓜
,A错误;
B、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
C、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表现出的性状相同,因此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性状,C正确;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不会发生减数分裂,在该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
误。

故选C.
3.现有AABB、aabb两个豌豆品种,为了培育出优良的豌豆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⑦可通过人工诱变,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B. 图中发生基因重组的有②④⑤,发生染色体变异的有⑥
C. ⑥过程可用低温或者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也可以处理萌发的种子
D. 通过④过程培育出的C(AAbb)在自然状态种植,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B
【解析】A、过程⑦可通过人工诱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该育种具有盲目性,A
错误;
B、②⑤中涉及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③表示基因工程,都会发生基因重组,⑥秋
水仙素处理,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⑤形成的个体是单倍体,高度不育,不会形成种子,⑥过程可用低温或者一定浓
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不能处理种子
,C错误;
D、通过④过程培育出的C(AAbb),在自然状态种植,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B.
4.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存在某些异同点,下列描述属于两者相同点的是()
A. 需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 需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C. 得到的植株都不含有等位基因
D. 利用的原理都有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D
【解析】多倍体育种过程中不包括植物组织培养;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得到的单倍体植株不能获得种子;
多倍体育种得到的多倍体植株不一定是纯合子,即得到的植株可能含有等位基因;
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都为染色体数目变异。

故选D。

5.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B. 染色体数目变异通常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
D. 如果某果蝇的长翅基因缺失,则说明其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而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A错误。

染色体数目变异通常会导致染色体个别增减或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增加或减少,而
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通常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
是不利的,C正确。

如果某果蝇的长翅基因缺失,说明少了基因,说明发生的是染色
体结构变异,D错误。

6.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花药离体培养培育出的小麦幼苗是()
A. 三倍体、21条染色体
B. 单倍体、21条染色体
C. 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
D. 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略
7.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H)对矮秆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
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如图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图中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A. 方法Ⅰ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萌发的种子
B. 方法Ⅱ使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 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Ⅲ
D. 无子西瓜一般不通过上述方法获得
【答案】A
【解析】
解:A.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没有种子,所以方法Ⅰ中秋水仙素处理的
是单倍体幼苗,A错误;
B.方法Ⅱ是杂交育种,其使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由于基因突变频率很低而且是不定向的,所以最难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
Ⅲ诱变育种,C正确;
D.无子西瓜一般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其使用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故选:A。

8.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B. 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若未出现新的性状,则没有新基因产生
C. 在杂交育种中,一般从\ F_1开始选种,因为从\ F_1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D. 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
【答案】D
【解析】解: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重组发
生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单倍体是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
体不一定都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A. 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A错误;
B. 基因突变并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如AA突变成Aa,B错误;
C. 杂交育种一般从 F_2代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一般从 F_2代开始选种,C错误;
D. 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
体组,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获得的植株不一定都是二倍体,D正确。

故选:D。

9.基因工程育种与其他育种方法相比较,其突出的优点是()
A. 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
B. 育种周期短
C. 操作过程简单
D. 技术要求低
【答案】A
【解析】解:A.基因工程育种可将特定的基因进行定向转移,同时打破了自然状态下
的生殖隔离,所以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
新品种,A正确;
B.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不是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B错误;
CD.基因工程育种依靠转基因技术实现,转基因技术要求高,操作复杂,费用高,CD
错误;
故选:A。

10.下列有关育种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出现新性状后进行选择时,通常要与单倍体育种结合进行培育
B. 多倍体育种时,植物可以杂交后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但不可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
倍后杂交
C. 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中,选用二倍体父本与四倍体母本杂交后即可直接得
到三倍体植株,无须再使用二倍体父本传粉
D. 诱变育种虽方向不能控制,但有利变异较多,很容易筛选
【答案】A
【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突变后的个体大多为杂合子,为防止性状分离,通常要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纯合子再进行培育;
植物杂交后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后杂交均可以获得我们需要的
多倍体植株;
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中,选用二倍体父本与四倍体母本杂交后即可直接得到
三倍体的种子,将该种子播种可得到三倍体植株,但它高度不育,需再使用二倍体父
本传粉到三倍体植株上,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无子西瓜);
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但有利变异很少。

故选A。

11.如图是小麦育种的相关方式,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获得②③的育种方式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加倍
B. 获得①的育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育种年限长
C. 获得⑥的育种原理与抗虫棉培育原理相同
D. 获得④⑤的育种方式称为诱变育种,可大幅度改变生物性状
【答案】A
【解析】A项,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是不影响着丝点分裂,A错误;B项,图中获得①的育种方式为杂交育种,杂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需要不断地自交、淘汰,因此其最大的缺点是育种年限长,B正确;
C项,获得⑥的育种方法和抗虫棉的育种方法都是转基因技术,原理是基因重组,C
正确;
D项,获得④⑤的育种方法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可大幅度改变生物性状,
加快育种进程,D正确。

故选A。

1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单倍体与多倍体的育种中,通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B. 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获得白菜一甘蓝的过程属于染色体畸变
C. 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的片段互换可引起基因重组
D. 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答案】B
【解析】A、单倍体往往是高度不育的,不能产生种子,故不能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A错误;
B、白菜 \left( 2n=20\right)和甘蓝 \left( 2n=18\right)都为二倍体,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
技术获得的“白菜一甘蓝”体细胞染色体数组是4个,这过
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B正确;
C、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的片段互换可引起基因重组,C错误;
D、多倍体植株染色体组数加倍,但一般产生配子数是不变的,且奇数染色体组数的多倍体,由于联会紊乱不能形成配子,D错
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
B. 基因重组可产生新性状
C. 基因重组可产生新基因型
D. 二者均属可遗传变异
【答案】B
【解析】A、基因突变可产生新基因,A正确;
B、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性状,只能将原有性状进行重组组合,B错误;
C、基因重组可产生新的基因型,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C正确;
D、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D正确。

故选B。

14.图表示小麦育种的几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获得①和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②和③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 获得④⑤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得到的变异个体不全都符合农业生产需要
C. 获得⑥的育种方式可定向改变生物体的性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D. 秋水仙素作用的时间是有丝分裂后期,结果是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
【答案】D
【解析】解:A.获得①和⑥的育种方式分别是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②和③的育种方式分别是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

B.获得④⑤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得到的变异个体不全都符合农业生产需要,B正确。

C.获得⑥的育种方式是基因工程育种,可根据人们的意愿定向改变生物体的性状,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C正确。

D.秋水仙素作用的时间是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细胞纺锤体的形成,结果是细胞中染色体数加倍,D错误。

故选:D。

15.下列各项中,属于可遗传变异的是()
A. 人的皮肤因晒太阳而变黑
B. 用生长素处理获得的无子番茄
C. 玉米因水肥充足而长得高大
D. 人工诱变获得的高产青霉菌菌株
【答案】D
【解析】
16.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产生新基因的是()
A. 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杂交
B. 用X射线处理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
C. 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小麦植株
D.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
【答案】B
【解析】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杂交是杂交育种,利用的是基因重组,不会
产生新基因,A错误。

用X射线处理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是诱变育种,利用的是基因
突变,可以产生新基因,B正确。

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小麦植株利用的是染色体变异,不会产生新基因,C错误。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利用的是染色
体变异,不会产生新基因,D错误。

17.食叶性害虫美国白蛾对农作物的危害极大,周氏啮小蜂能将卵产在其蛹内,并在蛹
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

但在引入柄腹柄翅缨小蜂数年后,柄腹柄翅缨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取代了周氏啮小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都属于消费者
B. 在美国白蛾和周氏啮小蜂之间存在着能量流动且具有单方向性
C. 柄腹柄翅缨小蜂的引入可能会降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美国白蛾防治虫害属于化学防治
【答案】D
【解析】解: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美国白域防治虫害属于生物防治,D
错误。

故选:D。

18.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倍体西瓜因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紊乱,一般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因而果
实无子
B. 基因突变都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但染色体变异
不会
C. 在水稻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中可用秋水仙素处理正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染色体加倍
D. 六倍体普通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代为可育的四倍体小黑麦
【答案】A
【解析】A、三倍体西瓜因进行减数分裂时染色体配对紊乱,一般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因而果实无子,A正确;
B、基因突变的实质是DNA上碱基对排列顺序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缺失、倒位和易位也都能使染色体上的DNA分
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错误;
C、单倍体高度不育,不能形成种子,因此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应该用秋水仙素处理幼
苗使染色体加倍,C错误;
D、六倍体普通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后产生的四倍体是不育的,需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可育的八倍体小黑麦,D错误。

故选A.
19.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相同
B. 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诱变育种可能达不到育种目的
C. 用二倍体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
D. 基因工程育种不能打破物种的界限
【答案】D
【解析】解:A.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诱变育种可能达不到育种目的,B正确。

C.将二倍体花药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可得到四倍体花药,用四倍体花药进行离体
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单倍体,C正确。

D.基因工程打破了物种之间交流的界限,D错误。

故选:D。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20.(1)水稻在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属于________。

如果利用生物防治来控制
水稻害虫,以保证水稻产量,那就意味着在水稻种植地周围要建立适合________生活
的杂草地或芦苇地等,这些杂草(芦苇)地可为该类生物提供________等。

20.(2)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面分析,控制水稻害虫的最大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生物防治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农
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________稳定性提高。

20.(3)除捕食关系外,与某种水稻害虫,如稻纵卷叶螟,有________关系的生物数
量增长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也会下降。

但实际生产中一般不会用这一类生物对稻纵
卷叶螟的数量进行控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使用农药防治害虫,可能导致虫害再度爆发,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产者, 水稻害虫的天敌, 栖息场所和食物
【解析】解:(1)水稻是光能自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利用
生物防治来控制水稻害虫,以保证水稻产量,即利用水稻害虫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则需要在农田附近建立害虫天敌的栖息地。

【答案】(2)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抵抗力
【解析】(2)利用生物多样性来控制水稻害虫,其实就是人为调整能量流动方向,其
最大意义是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增加农田的生物多样性,表面看是增加了生物种类,实质是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食物
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答案】(3)竞争, 这类生物以水稻为食,会造成产量下降
【解析】(3)除捕食关系外,与稻纵卷叶螟有竞争关系的生物数量增长时,稻纵卷叶
螟的数量也会下降。

但这类生物同样以水稻为食,不能达到保证产量的目的,进行生
物防治时一般不用这类生物。

【答案】(4)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繁殖
【解析】(4)使用传统农药除提高了农业成本外,可能导致虫害再度爆发,其主要原
因是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繁殖,农药杀死了害虫的天敌等。

21.(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从营养结构上看,牧草属于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
分看,鼠类属于________。

鼠类和草地上的牛羊之间存在________关系。

21.(2)上述在该草原上调查鼠类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法,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需要做到________。

21.(3)对草原植物进行收割以后,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统计该草原植被的
________。

21.(4)由表中可以看出来,随着鼠类密度的增大,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
________,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说。

随鼠类密度的加大,导致了________。

21.(5)草原鼠害加大了草原退化的程度,为防治草原鼠害,人们设计了综合防治体
系,以下属于生物防治的有_________(填字母)
【答案】(1)生产者, 消费者, 竞争
【解析】解:(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从营养结构上看,牧草属于生产者,鼠类是消费者,鼠类和草地上的牛羊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2)标志重捕法, 随机取样
【解析】(2)鼠类活动能力强,故调查鼠类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需要做到随机取样。

【答案】(3)丰富度
【解析】(3)草原植物进行收割以后,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统计该草原植被的丰富度。

【答案】(4)减小, 牧草的数量减少,固定的太阳能降低
【解析】(3)由表中可以看出来,随着鼠类密度的增大,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减小,从能量流出的角度来说,随鼠类密度的加大,导致了牧草的数量减少,固定的太阳能降低。

【答案】C, D
【解析】(5)生物防治常常使用引入天敌的方法,故建立鹰架和鹰墩和野化训练并放归狐狸属于生物防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