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办华育中学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民办华育中学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汇编
一、选择题
1.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4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6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A.24m/s B.48m/s C.50m/s D.100m/s
2.冰壶运动是冬奥会比赛项目之一。
冰壶被运动员掷出后,在冰面上减速滑行到停下的过程中,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
若冰壶以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则冰壶以3.2m/s 的速度被掷出,在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
A.8m B.16m C.24m D.32m
3.小军在操场。
上测量了一位同学沿直线骑车的路程和时间,获得如下图数据,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车的运动先快后慢B.车的运动先慢后快
C.车的运动先变慢后变快D.车的运动快慢始终不变
4.甲乙两人沿平直路面步行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同时出发
B.前5min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10min内两人的路程相等
D.第10min时两人速度相等
5.如图,为某道路由南向北机动车及非机动车的道路示意图,已知机动车车道宽D=3m,
甲、乙两部轿车分别在慢车道和快车道上向北匀速行驶,v甲=36 km/h,v乙=54 km/h.两部轿车的尺寸均为:长度L1=45 m,宽度d=1.8m,甲、乙两车沿南北方向上的距离为s2=3 m时,在甲车前方慢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交界处的C点(与甲车相距s1,且s1=10.5m,突然有一人骑自行车横穿马路(假设匀速),自行车车长L2=1.8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自行车速度为0.35m/s时,将与甲车相撞
B.当自行车速度为7m/s时,可以安全通过整个道路
C.当自行车速度为6.5m/s时,将与乙车相撞
D.若自行车速度为0.2m/s,自行车尾部到达双黄线用时30s
6.甲、乙两小车从相距20m的AB两点同时在同一直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a)、 (b) 所示,速度分别为v甲、v乙,经过时间t后,两小车相距6m,则t不可能是()
A.20s B.260s C.140s D.180s
7.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
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
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A.28.33米/秒B.13.60米/秒C.14.78米/秒D.14.17米/秒
8.如图a,在平直高速公路上的某时刻,甲、乙两车相距s,经过时间t后,两车距离变为s1(s1<s).两车的s﹣t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b中的图线Ⅱ表示的是甲车的运动情况
B.图b中的t0时刻表示甲乙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
C.t时刻一定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
D.t时刻可能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
9.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2s内,小刚跑得较快
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
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
10.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分钟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分钟,那么,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是A.2分钟B.1分钟C.3/8分钟D.0.5分钟
二、选择题
11.若人耳要将两声音区分开来,两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至少要相差秒,常温下声音在
空气、水、钢铁中传播速度分别为、、,这样根据公式计算出来要区分从空气与水中传播过来的声音则要求距离达到约,若要区分从铁管与水中传播过来的声音则要求距离达到约.那么,甲同这把耳朵贴在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铁锤用力敲击铁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一定只能听到一次声响
B.甲若听到两次声响,第一次是由铁管传播过来,第二次是由水和空气传播过来的C.甲若听到两次声响,第一次是由铁管和水传播过来,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播过来的D.甲一定会听到三次声响
12.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如图乙所示,A、B、C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
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
D.用嘴分别吹出“dou(1)”、“ruai(2)”、“mi(3)”三个音阶,dou(1)音阶与乙图B位置对应
13.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其中介绍了曾侯乙编钟如图所示。
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木槌敲击编钟使其振动发声
B.敲同一组编钟,通过改变钟的大小来改变音调高低
C.编钟具有特殊的音色,雄浑深沉
D.用不同力度敲响同一个编钟,响度相同
14.如图所示,用发声音叉触及面颊,发现音叉在振动;一段时间后,音叉停止振动,声
音便立即消失。
此现象说明声音()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是具有能量的疏密波
15.为缓解交通压力,许多大中城市都修建了轻轨,我们看到,紧邻居民区的地方大都安装了封闭的玻璃屏,如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下雨时淋湿列车B.控制速度
C.阻断噪声的传播D.美化环境
16.生活中经常用“高”来形容声音,下面说法中的“高”所描述的声音特性与其它三个不同的是()
A.男高音歌唱家B.引吭高歌
C.请勿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7.关于图所示的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频率有关
B.乙: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
说明气体可以传声C.丙:用力吹一根细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声音的变化情况,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丁:使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用力拨动,保持钢尺振幅不变,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8.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太空中宇航员间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能传声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其中“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
C.我们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D.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19.当学校广播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的女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韩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歌手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
20.下列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音叉响度大,乒乓球弹开的高度高
B.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C.抽气时,听到罩内的铃声变弱
D.扬声器发声时,纸片在跳动
三、选择题
21.给体温计消毒,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放入沸水中煮B.放入温水中泡C.在酒精灯上烧D.用酒精棉花擦洗22.如图所示是某地天气预报的截图,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5°C读作“5度”
B.云是由水蒸气组成的
C.云的形成过程放出热量
D.雨和雪都是液态的水
23.下列有关温度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的正常温度约37℃
B.沸腾的食用油温度约100℃
C.通常洗澡水的温度约80℃
D.大丰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60℃
24.如图所示,乙容器内盛有水,甲容器盛有下表所列的一种液体。
在一个标准的大气压下,对甲容器的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乙容器内的水沸腾了。
则甲容器内盛的液体是()
物质沸点/℃
液态氨﹣33.5
酒精78
水100
煤油150
A.液态氨B.酒精C.水D.煤油
25.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A.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B.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C.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26.小明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
气”的情景。
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D.“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27.疫情期间坚持做晨检。
小明某早晨测量体温时,示数是36.5℃,他应该判断自己的体温()
A.偏低了B.属正常C.偏高了D.无法确定
28.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氢酒精水银钨铁金
熔点/°C-259-117-39341015351064
沸点/°C-25378357590027502808
A.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
B.-39°C时的水银一定是液态
C.金掉入铁水中一定会熔化
D.钨的沸点高,所以可以用来制作灯丝
29.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烧杯内可直接使用100℃的沸水
B.甲、乙两图都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
C.甲图实验比乙图实验更合理
D.乙图碘锤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比甲图碘锤中多1种
30.下列关于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四、选择题
31.实验课上,小华将一枚一元硬币放到碗的底部,然后向后退到恰好看不到硬币的位置,如图所示,小明向碗内缓缓注水,直到小华恰好再次看到完整的硬币为止,再次看到完整硬币的光路是()
A.
B.
C.
D.
32.小明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为了探究像与物之间的关系,在对蜡烛A 和B的选择中,合理的是()
A.长度和粗细均相同B.长度和粗细均不相同
C.长度不同,粗细相同D.长度相同,粗细不同
33.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5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若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
A.一定为25°B.一定为65°C.可能为25°D.可能为50°34.晚上,小明在自己的家庭实验室探究“光的反射现象”,他把一小平面镜放在白纸上,用手电筒正对白纸和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他父亲在远离桌子的地方观察,下列对他父亲观察到的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A.白纸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白纸上发生了漫反射
B.白纸看上去很亮,因为电筒光在白纸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C.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镜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D.镜子看上去很暗,因为电筒光在镜子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35.鞋店的地板上,有一块靠墙的平面镜,店员为了顾客方便,通常不会把θ设为9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镜中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实像
B.人远离平面镜像变小,靠近平面镜像变大
C.即便镜子长度小于身高1
2
,也能看得到脚上的鞋在镜中的像
D.由于平面镜较小,所以人在镜中不能形成完整的像
36.“潭清疑水浅”,清澈的潭水看起来浅,实质可能不浅,为安全起见,不要轻易涉足哟,下列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
A.B.C.D.
37.下列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天空彩虹
B.日食美景
C.耀眼幕墙
D.水中倒影
38.以下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消毒柜里的紫色光是紫外线
B.电影幕布粗糙不平,是利用了漫反射
C.小孔成像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D.绿叶呈绿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绿光而吸收其它色光
39.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A.桃花反射红光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
40.关于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B.“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C.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五、选择题
41.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中,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8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而当他把蜡烛移至距凸透镜16cm处时,在光屏上又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24cm B.18cm C.8cm D.12cm
42.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变,只移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30cm处,再向左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照相机
B.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14cm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投影仪
C.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5cm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放大镜
D.蜡烛在光屏上已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在蜡烛和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43.如图,正午时,太阳光直射在水平地面,取一圆形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20cm 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与透镜直径相等,透镜的焦距是
A.10cm B.20cm
C.30cm D.40cm
44.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物距u =30厘米,像距v = 20厘米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若烛焰移到离凸透镜12厘米处,所成的像一定是
A.倒立的B.正立的C.放大的D.缩小的
45.一物体从距凸透镜5倍焦距处移到2倍焦距处的过程中 ( )
A.像由大变小,像距由小变大 B.像由小变大,像距由大变小
C.像和像距都由大变小 D.像和像距都由小变大
46.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老花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B.近视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
C.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正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D.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4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将蜡烛沿主光轴由90cm处移至120cm处时(蜡烛图上未画出),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的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若他再将蜡烛在光具座上沿主光轴移至135cm处,移动光屏再现一清晰的像,则屏上的像一定是
A.缩小的像 B.等大的像 C.放大的像 D.正立的像
48.如图所示,装香水玻璃瓶的透明瓶盖,设计有多种形状,其中阳光透过瓶盖会导致香水温度较快升高的是()
A.B.
C.D.
49.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 端在2倍焦距之外,B 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如图所示。
木棒经凸透镜所成的像A B ''与木棒AB 比较,呈现的特点是( )
A .A '端变细,
B '端变细
B .A '端变粗,B ′端变粗
C .A '端变细,B ′端变粗
D .A '端变粗,B ′端变细
50.关于眼睛、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过厚造成的,应该配带凹透镜进行矫正
B .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其物镜成的像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C .显微镜的目镜,是将物镜所成的像放大
D .大多数人眼睛的明视距离大约为50cm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设总路程为2s ,由s v t
= 可得,前半段路程行驶的时间 1140m /s
s s t v == 后半段行驶的时间 2260m /s s s t v =
= 则整个路程汽车的平均速度
122248m /s 40m /s 60m /s s s v s s t t =
==++
故选B 。
2.D
解析:D
【详解】
若冰壶以1.6m/s的速度被掷出时,在冰面上滑行了8m,假设平均速度为v,滑行时间为t,根据速度公式有
8m
s vt
==
当冰壶以3.2m/s的速度被掷出时,为原来抛出速度的两倍;因为冰壶的平均速度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冰壶的滑行时间也与冰壶被掷出时的速度成正比,所以平均速度和滑行时间均变为原来的两倍,则有
22448m32m
s v t vt
'=⨯==⨯=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D
解析:D
【详解】
第 1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1 1
120m
20m/s 1s
s
v
t
===第 2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2 2
230m
20m/s 1.5s
s v
t =
==第 3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3 3
340m
20m/s 2s
s
v
t
===第 4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4 4
425m
20m/s 1.25s
s
v
t
===第 5 段路程内汽车的速度为
5 5
545m
20m/s 2.25s
s
v
t
===
由此可见,小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相等,匀速直线运动是指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图中时间间隔不同,运动的距离不同,平均速度相等,因此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值为 20m/s。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4.C
解析:C
【分析】
(1)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人开始运动的时刻,然后得出甲乙是否同时出发;
(2)根据图象得出甲开始运动的时刻即可得出前5min内甲的运动状态;
(3)根据图象直接得出前10min内两人的路程,然后得出路程关系;
(4)在s-t图象中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一组数据,根据
s
v
t
=求出两人的速
度,然后得出第10min时两人速度关系。
【详解】
A.由图象可知,乙从t=0时开始运动,甲从t=5min开始运动,甲乙不是同时出发,故A 错误;
B.由图象可知,甲从t=5min开始运动,前5min内甲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前10min内甲乙两人运动的距离均为0.6km,所以前10min内两人的路程相等,故C正确;
D.由图象可知,甲乙两人运动时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5min~10min内,甲运动的路程为0.6m,乙运动的路程为
0.6m-0.3m=0.3m
由
s
v
t
=可知,甲乙两人的速度不相等,所以第10min时两人速度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s-t图象的了解与掌握,要注意s-t图象反映物体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能直接读出路程。
5.B
解析:B
【详解】
A.甲车的速度
v甲=36km/h=10m/s,
设自行车头与甲车尾部相撞:甲车走的路程:
s甲=s1+L1=10.5m+4.5m=15m,
甲车用的时间:
t甲=s
v
甲
甲
=
15m
10m/s
=1.5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甲=1.5s)走的路程:
s自行车=1
2
(D-d)=
1
2
(3m-1.8m)=0.6m,
v自行车=s
t
自行车
自行车
=
0.6m
1.5s
==0.4m/s;
设自行车尾与甲车头部相撞:甲车走的路程:
s甲′=s1=10.5m,甲车用的时间:
t甲′=
's
v
甲
甲
=
10.5m
10m/s
=1.05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甲=1.05s)走的路程:
s自行车=0.6m+1.8m+1.8m=4.2m,
v自行车′=
's
v
自行车
自行车
=
4.2m
1.05s
=4m/s;
当自行车车速在0.4m/s~4m/s范围内将与甲车相撞;故A错误;BC.乙车的速度
v乙=54km/h=15m/s,
自行车头与乙车尾部相撞:乙车走的路程:
s乙=s1+s2+2L1=10.5m+3m+2×4.5m=22.5m,乙车用的时间:
t乙=s
v
乙
乙
=
22.5m
15m/s
==1.5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乙=1.5s)走的路程:
s乙=0.6m+3m=3.6m
v自行车=s
v
自行车
自行车
=
3.6m
1.5m/s
==2.4m/s;
自行车尾与乙车头部相撞:乙车走的路程:
s乙′=s1+s2+L1=10.5m+3m+4.5m=18m,乙车用的时间:
t乙′=
's
v
乙
乙
=
18m
15s
==1.2s,
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t自行车=t乙=1.2s)走的路程:
s自行车=3×0.6m+3×1.8m=7.2m
v自行车′=
's
v
自行车
自行车
=
7.2m
1.2s
==6m/s;
当自行车车速在2.4m/s~6m/s范围内将与乙车相撞;但是被乙车撞的前提是不能被甲车撞,因此要把2.4m/s至4m/s剔除出去,因此被乙车撞的条件是自行车速度在4m/s至6m/s之间.故B正确,C错误;
D.若自行车速度为0.2m/s,自行车尾部到达双黄线用时:
t=s
v
=
4.8m
0.2m/s
=24s,
故D错误.
6.D
解析:D
【分析】
根据图a和图b读出对应的路程和时间,首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乙两小车的速度,经过时间t后,甲、乙相距6m时有以下情况:
①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甲追乙还没追上相距6m;
②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已经追上乙并且超过乙6m ;
③甲、乙相向运动,两车未相遇相距6m ;
④甲、乙相向运动,两车相遇后相距6m ;
根据路程关系列出等式即可求出时间t 。
【详解】
由图象可得:
甲的速度
2.4m =0.4m/s 6s
s v t ==甲甲甲; 乙的速度
3.6m =0.3m/s 12s
s v t ==乙乙乙; 根据题意可知,经过t 后,甲、乙相距6m 时,有以下情况:
(1)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追乙还没追上相距6m ,题意知:
0.3m/s×t +20m=0.4m/s×t +6m ,
解得:t =140s ;
(2)甲、乙同向运动,甲在乙后面20m ,甲已经追上乙并且超过乙6m ,由题意知:
0.4m/s×t =0.3m/s×t +20m+6m ,
解得:t =260s ;
(3)甲、乙相向运动,两车未相遇时相距6m ,由题意知:
0.3m/s×t +0.4m/s×t =20m−6m ,
解得:t =20s ;
(4)甲、乙相向运动,两车相遇后相距6m ,由题意知:
0.3m/s×t +0.4m/s×t =20m+6m ,
解得:t ≈37s ;
综上所述,ABC 有可能,D 不可能,故D 符合题意。
7.D
解析:D
【分析】
【详解】
第一个三角形图案表示超声波从测速仪上发出,距离测速仪越来越远,所以图线斜向上,到汽车时,时间刚好是0.16s ,然后再返回,波与测速仪的距离越来越近,故其图线斜向下,由此可计算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 1=0.16s×340m/s
同理,第二个三角形可表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 2=0.12s×340m/s
故两次汽车前进了
Δs =s 1-s 2=0.16s×340m/s-0.12s×340m/s=13.6m
中间间隔的时间是从0.16s 时刻到1.12s 时刻,故时间为
Δt=1.12s-0.16s=0.96s 故汽车的速度为
v=Δ13.6m
Δ0.96s
s
t
=14.17m/s
故选D。
8.D
解析:D
【详解】
A、由图b可知,两车同时出发,在0~t0时间内,两车的距离逐渐减小,说明是甲车的速度快,由s﹣t图象可知,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斜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越快,
图b中,图线Ⅰ的倾斜程度越大,所以图线Ⅰ表示甲车的运动情况,则图线Ⅱ表示乙车的运动情况,故A错误;
B、图b中的t0时刻,说明两车的位置相同,表示甲乙两车相遇,由A的分析知,两车的速度不相等,故B错误;
CD、由A项解答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所以,两车距离变为s1(s1<s),有两种情况:一是甲车尚未追上乙车,二是甲车超过乙车;所以,t时刻可能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也可能在t0时刻之后,故C错误,D正确.
9.A
解析:A
【解析】
解答:A. 由图可知,在前2s内,小刚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刚跑得快,故A正确;BC、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小刚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所以小刚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BC错误;D. 由图象可知此运动过程中两人通过的路程相等的,所用的时间也相等,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出两人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错误.
故A
10.C
解析:C
【详解】
设扶梯长为s,则扶梯的速度v1=s/30,人的速度v2=s/90,
由 v=s/t得:t=s/(v1 +v2)=22.5s=3/8min.故选C.
二、选择题
11.C
【解析】
【详解】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
气体中传播最慢。
在管的一端用锤子敲了一下后,响声会同时沿着钢管、水、空气同时向前传播,若钢管不够长,人耳会
解析:C
【解析】
【详解】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在管的一端用锤子敲了一下后,响声会同时沿着钢管、水、空气同时向前传播,若钢管不够长,人耳会将三个声音混在一起,区分不开,故可能听到一次声响;若钢管足够长另一端的同学听到的第一声是通过钢管传播的,第二声是通过水传播的,第三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可能听到三次声响,由以上分析可知AD错误。
由已知得到要区分从空气与水中传播过来的声音则要求距离达到约44m,若要区分从铁管与水中传播过来的声音则要求距离达到约221m,甲若听到两次声响,第一次是由铁管和水传播过来,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播过来的,故C正确,B错误。
故选C
12.A
【详解】
A.哨音的响度由吹的力度决定,吹的力度不同管内空气柱振动幅度不同则响度不相同,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传播的,听到的哨声也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不
解析:A
【详解】
A.哨音的响度由吹的力度决定,吹的力度不同管内空气柱振动幅度不同则响度不相同,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由空气传播的,听到的哨声也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音调的高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向下拉活塞空气柱变长,振动变慢,发出的声音音调变低,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dou(1)”、“ruai(2)”、“mi(3)”三个音阶音调越来越高,空气柱长度越来越短,dou(1)音阶与乙图B位置对应,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D
【详解】
A.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同一组编钟的每个钟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正确,不符。